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皮匠的「臭」名

皮匠的「臭」名

「臭皮匠」其實有個雅號,叫硝皮師傅,是活躍在城鎮為數不多的小手工業者。

過去,以能穿上皮製品如皮衣皮襖為闊氣,因為都是有錢人才穿得起這樣的「料子」。但是剝下、晾乾的狗皮、牛皮、豬皮、獺皮……不能直接用來縫製衣物,必須用硭硝進行化學加工處理,這就叫硝皮。因為待硝的毛皮皮板,硝之前有一股臭味兒,故稱硝皮師傅為「臭皮匠」。

硝皮是臟活累活臭活。先將干硬的毛皮板浸泡在芒硝溶液中,幾天後,將泡軟的毛皮取出晾乾,然後再一次將硭硝、米粉製成的溶液,用刷子在皮板上均勻地塗刷,這樣反覆多次,至溶液完全浸透皮板為止。待皮板再次晾乾以後,用手均勻地揉搓,使原來發硬的皮板變得柔軟而富有彈性,成為加工「皮貨」的原料。比較厚的皮子如牛皮、豬皮等,要在硝的過程中分解成很多層,厚的皮子一般可分解為六七層,不同層的皮料,價格也不同。

諸葛亮在南陽時,還是個種田漢子,連臭皮匠的名分也沒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說法,出現在諸葛亮成名以後,意思是三個臭皮匠的智慧,可以和智慧之星諸葛亮媲美。

清朝太監李蓮英,就是臭皮匠出身,幼失怙恃,落拓不羈,曾以私販硝磺被查處,入縣獄。後脫羈絆,改業硝皮、補皮靴。當時孝欽後喜歡新髮型,李蓮英通過關係獲得這個信息,趕緊改行,到坊間髮廊學習做新髮型。出師後,經人引薦進了宮,被安排給太后梳頭,做髮型。他伶牙俐齒,頗得太后賞識,後升為大太監,權傾一時。

臭皮匠現在已經很少見,一是工業發展快,硝皮工藝早已革新;二是保護動物,反對使用和穿戴皮製品的呼聲越來越高,干「臭皮匠」的眼看著少了,年輕人非不得已,不願意入那個「臭」行,寧可干點別的。(劉克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 的精彩文章:

三國投機第一人
三國魏蜀吳最大的悲劇 富不過三代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