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專家欄目#24節氣是什麼?——中艾堂春雨老師

專家欄目#24節氣是什麼?——中艾堂春雨老師

漢景帝曰: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農桑。意思是漢景帝說:農耕,是天下存亡的根本。黃金珠寶玉器,餓了不能當食物充饑,冷了不能當衣服禦寒。讓各地方和封國必須努力發展農業紡織業。可見中國古代農事地位的重要,農業生產中具體的播種和收穫時間需要根據曆法選定。曆法是根據天體的運行和地球有節律的氣候環境編訂。

在現代天文學中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節令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同時也意味著在地球產生特定的季節氣候。

較早時候人們利用觀察日影的長短或天上的星體運行定季節曆法,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夏至)。在春秋兩季白晝和夜晚時間相等的2天定為「春分」和「秋分」。夏朝曆法《夏小正》中就記載了冬至等節氣。到西漢制定的《太初曆》,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體運行位置,並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閡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兩段經文就指出四時氣候不同,受風寒等氣候影響人體易在各季節產生多發病,但可依其規律及早預防可保健康。

二十四節氣不同的氣候環境對人體產生相應影響,同時中國古代聖人運用中醫方法來調整氣候對人體的影響達到人體氣血的平衡。

如諺語:「冬至到,吃水餃。」是講東漢時任長沙太守的「醫聖」張仲景,辭官回鄉之時,正值冬季,他看到家鄉父老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凍爛了。便在冬至時把羊肉和驅寒、溫陽、活血的中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傷者。人們吃「嬌耳」,喝「祛寒湯」後渾身暖和,血脈流暢,凍傷的耳朵就漸漸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施藥之恩。也是在寒冷的冬至及時補充陽氣以抵禦嚴寒平衡人體。

現代人更是有多種平衡陰陽的方法,例如「三九灸」是在最冷時補陽以抵禦大自然的嚴寒;「三伏灸」是最熱時滋陰清熱或更易祛除體內陳舊寒氣;「24節氣灸」是根據不同時節和氣候環境動態平衡調整人體;中藥補、食補等都遵循平衡氣候對人體的影響,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言:「二十四氣,節有十二,中氣有十二,五日為一候,氣亦同,合有七十二候,決病生死,此須洞解之也。《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我們的醫聖張仲景調理人體療效如神,很多時候都要參考氣候環境,所以才奠定了他的著作《傷寒雜病論》比肩《黃帝內經》的經方地位。

《道德經》第77章:「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自然之道既是萬物平衡,自然均勻。

好文章值得您轉發朋友圈並點贊!您有任何養生方面的問題,可以在文末給我們留言,我們的專家老師會及時給您答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艾堂不僅僅是艾灸家 的精彩文章:

從不坐井觀天,感謝有你陪伴的一路風景!
三問你為何還在用蘋果手機?

TAG:中艾堂不僅僅是艾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