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過橋米線歷史由來,一碗小小的米線,凝聚著我們祖先勤勞與智慧

過橋米線歷史由來,一碗小小的米線,凝聚著我們祖先勤勞與智慧

米線在隋朝的烹飪書《食饌次弟法》中就有記載,「粲」轉義為上等白米,可惜此書南宋時已經失傳。《齊民要術》引用《食饌次弟法》中,「粲」又名「亂積」做法是將米磨成粉後,用蜜和水調至稀稠適中,灌入底部鑽有孔的竹勺,看粉漿能不能通過孔流出來。要是不能流,就再加些蜜和水。粉漿流出來成細線,入鍋中以膏油煮熟。這就是最早的米線了。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里講,稻粟二十斗為米,六斗大半者稱粲。粲字的引申義是精緻的餐。《詩經.鄭風.緇衣》:「適子之館兮,還,予綬子之粲兮。」傅訓:粲為餐。這兩句的意思就是:「我要到你的館捨去,送給你精巧的飯食。」用精米磨成的精粉,又用精粉製成的食物,所以早時米線被尊稱為「粲」。由於它流出煮熟後,亂如線麻,糾集環繞在一起,又稱「亂積」。

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另記有「粉餅」法,用煮好的肉汁和粉,餅粗澀不美。肉湯又須沸時諧和,不然和出的粉是生的。要把粉和到做環餅的面一樣,先能夠和得幹些硬些,用手用力揉,揉到極軟極熟,然後再加些湯汁,把粉和成稀狀,能夠活動。然後用兩段新織的白色細絹,每段一尺半見方,按牛角之大小,把中間剪去一塊,在牛角上鑽孔,把絹密密縫牢在上面,不要讓濕粉從鑽孔中漏出去。這白絹用水洗凈,保藏好了能夠用二十年。牛角縫好後,就把和好的粉倒在絹袋裡,在一鍋煮沸的開水上邊,拎著絹袋,讓粉漿順牛角孔漏出來,煮熟後用肉湯澆。如果放在酪漿或者麻糊里,真像玉一樣白,並且吃起來既軟又韌,與上好的麥面一樣。此種粉餅又稱「搦餅」,如果是撈在酪漿里吃,則用白水煮,不需用肉湯。

宋代後,米線被稱做「米纜」。樓鑰《攻集》有《陳表道惠米纜》詩中「江西誰將米做纜,卷送銀絲光可鑒,如來螺髻一毛拔,卷然如蠆都人發。新弦朱上尚盤盤,獨繭長繰猶軋軋。當時的米線已可干制,皎白亮光、細如絲線,可奉送別人。米線干品是製成鳥窩狀的。

現今的米線以雲南生產的最好,米線吃法,可煮可炒,以雲南蒙自的「過橋米線」最為有名。據傳古時有位秀才天天到蒙自南湖湖心島上讀書,其賢妻天天送飯上島。老公靜心苦讀,常常飯菜涼了還顧不上吃,日漸消瘦,妻子就殺了家中老母雞為其滋養身體。母雞燉好後,妻子上島送給老公就回家了。過了良久,妻子上島,見老公靜心讀書飯菜沒動一點,雞湯卻仍是熱的。原來雞湯上一層厚厚的雞油把熱氣給蓋住了。聰明的妻子因此發明將米線下進油湯的辦法。此事被傳為美談,人們就紛紛效仿。因妻子送飯上島要通過一座石橋,這種吃法就叫做「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的原料甚多。其湯用壯雞、肥鴨等入鍋燉煮五至六小時,要使湯麵上的油有銅錢厚,湯中不冒一絲熱氣。將雞脯、肝、鴨子、烏魚、魚肚等都切成均勻薄片。作料有豌豆尖、菠菜、彎蔥、芫荽、豆芽、薑絲、豆腐皮、豆托、筍片、鵪鶉蛋、鴿子蛋。吃「過橋米線」要用深邃的大碗。碗內先放入雞油、鴨油、和胡椒面,然後把燉好的湯倒入碗里。湯上桌後,先要將鴿蛋、鵪鶉蛋打入湯里,然後依次放入各種生肉片,用筷子緩緩撥動,瞬間就熟了。肉熟後再放入各種鮮菜,淋上辣椒油、芝麻油,最終再下米線。米線在濃湯中呈半透明狀,在濃湯中被泡透後口感鮮美無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樂美煥 的精彩文章:

早起5分鐘做香煎土豆餅,香軟入口,美味好吃,快來看看吧

TAG:美樂美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