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刺客列傳》:失敗的刺客,成功的鏡子

《刺客列傳》:失敗的刺客,成功的鏡子

失敗的刺客,成功的鏡子

《刺客列傳》中荊軻的部分,實際上寫了兩個刺客:先有荊軻,後有高漸離。比起之前記載的刺客,他們是失敗者,卻是兩面成功的鏡子,為我們照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嬴政。

先看荊軻刺出了怎樣的秦王。

「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這個「驚」可見嬴政應變的本能很出色。值得注意的是,嬴政這種出色的應變,竟然是在戒備鬆懈的時候。秦舞陽「色變振恐」時,司馬遷寫「群臣怪之」,卻未寫「秦王怪之」。可見,嬴政並沒覺得奇怪,為什麼?荊軻說燕王都「恐懼不敢自陳」,既然如此,「未嘗見天子」的燕國使者的反應,是在情理之中的。因此,「群臣怪之」的「怪」,也未必是認為其反應奇怪可疑——否則刺秦時不會寫「群臣皆愕,卒其不意」,更可能是責怪其失禮,畢竟「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你們可別壞了大王的興緻,砸了大王的場子。秦王靈活的應變能力,還體現在之後被荊軻追逐時的「環柱而走」。群臣「盡失其度」,更是反襯出秦王的「惶急」而不亂——比起一點不急,這是一種真實的沉著。

在以秒計算的這段時間裡,還可以看出秦王自衛的方式,那就是以攻代守。「自引而起」後,秦王並沒有躲避,而是先「拔劍」,在「不可立拔」、「無以擊軻」的情況下,「以手共搏之」。隨後「負劍」,親手「斷其左股」——就算寶劍鋒利,大腿骨可不是那麼容易砍斷的,秦王的力量可見一斑。因此,被刺者的殺氣和力量,甚至比刺客還要強,也可見其進取之心。刺客荊軻和幕後主使太子丹,更是反襯出了被刺者的果敢。「事所以不成,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報太子」,荊軻的遺言道出了沒有一擊斃命的原因——既想著刺,又想著劫。「圖窮匕首見」的時候,荊軻的左右手都在幹什麼?左手「把秦王之袖」——欲劫,右手「持匕首揕之」——想殺:這是多麼矛盾的兩隻手。「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這「沉深好書」的兩隻手忠實地執行著太子丹的書生之見。為什麼是書生之見?先劫後殺,只會讓刺客失去「出其不意,一擊斃命」的良機!因此,當秦王「自引而起」,其實刺秦已經失敗了。劫秦呢?看看想劫持的是怎樣的嬴政吧。

刺秦過程,也是秦國君臣關係的一個切面。「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可見,法律,嚴格規定了君臣之間的界限。但是,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不違法的人情:「王負劍」,左右出謀;「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葯囊提荊軻」,侍醫都在做隔空保鏢。「無且愛我,乃以葯囊提荊軻也。」嬴政口中一個「愛」字,讓太子丹的「君臣相疑」分分鐘打臉。試想,沉著、果敢、因此,從群臣的言行反應,可以折射出秦王的形象:既畏又愛之君。

再看高漸離刺出了怎樣的秦始皇。

「秦皇帝惜其善擊築」,「使擊築,未嘗不稱善」,嬴政是愛惜人材的,也有個人的藝術修養;「重赦之」,他想要「赦之」,卻很慎重、很為難,並沒有輕率隨性,一個「重」字,說明他對公法、政治的考量:這是一位變通又不失原則的皇帝,能兼顧公法與私情、政治與藝術。這很不容易,不過,更不容易的是兩個「近」。「稍益近之」、「復進得近」,高漸離是「太子丹、荊軻之客」,這麼危險了,嬴政還要接近,何況已經有過被刺的經歷。這裡面固然表現了高漸離的音樂能使人情不自禁,可也襯出了嬴政那種容納天下的氣度:不是諸侯的氣度,而是皇帝的氣度。天下已經一統,嬴政也在學著將六國之人接納為子民,化敵為友。對於經歷過荊軻刺秦的他來說,這不是一般的勇氣,背後一定有強大的自信。而高漸離刺秦,則終止了始皇帝的自信——「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復愛六國之人」,嬴政何嘗不想(杜牧《阿房宮賦》)?因此,透過高漸離,我們看到了一位大智大勇的皇帝。

總之,被刺的秦王很不簡單,到被刺的秦皇帝很不容易。荊軻和高漸離這兩面鏡子,照出了嬴政的靈活、沉著、果敢、強壯、進取、智慧、變通、守法、愛才……。可是,他們的前赴後繼,也一步步毀了嬴政悅納天下的自信和勇氣,也只有從這一節上講,刺秦才不算太失敗。

(本公眾號與本書理念想通,內容不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語文的玩家 的精彩文章:

下水作文:綉娘

TAG:語文的玩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