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山島這一座民國時期的西洋建築,你了解嗎?

東山島這一座民國時期的西洋建築,你了解嗎?

位於銅山古城西門內的李氏「福成」大厝,始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兩旁參差的老宅舊居,富有閩南民居和海島民房特色,散發著淡淡的明清古風,這座民國時期的西式建築點綴其間,讓老街多了幾分西洋的氣息與活力。

李氏先祖李祥德(1858—1933)行伍出身,拳術武藝樣樣精通,清光緒年間曾任營伍演武亭教頭,操練兵士,一時名聲顯赫。李祥德隨清代班兵制戍守台灣三年。期滿後回銅山,後娶謝鸞氏為妻,生育李習甫、李濟川、李暉星、李翔雲四子,其孫德字輩兄弟共有十八個、姐妹十五個,有趣的是「十八子」正巧合「李」字,而「十五女」又恰合「月到十五分外圓」之美意。其輩辭為「福德思綿長,寧靜而致遠;軍功佐國昌,文舉振家聲」。

家風需要一個家族、一代人乃至數代人日積月累才能形成。福成人秉承「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惟儉與勤」的家風,嚴謹治家,兄友弟恭,長幼有序,謙讓有禮,博得里人「福成好家風」的美譽,成為人們的楷模和仿效的榜樣。「福成」熱心社會公益,樂善好施,經常樂捐「東安善堂」,李習甫幾度被推選為堂長、理事長。

「福成號」初創於民國初年,李氏舉家拼湊僅有的18塊銀元,以二爿小柴炭店為營生。四兄弟同心協力,漸入佳境,很快又拓展了「新福成號」商行,專營糧油,兼營南北貨運,且已具規模,經營的外國米,月售近85000公斤,為當時銅山最大的米行;又適時增建花生榨油坊作業,滿足群眾需求。

海上絲綢之路曾經的輝煌,把中國和世界各地的文化古國聯接在一起,也給世界的經濟貿易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晚清時期,地處閩粵邊陲海隅的銅山航海實業家高正揚、黃獻珍、孫有全等,他們沿海上絲綢之路闖出了一條航海、貿易的經營實踐,享譽東南亞國家以及津滬粵一帶,帶動了銅山及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甲午戰爭後出現了「實業救國」浪潮初步推動了民族工業發展。受此影響,「福成」抓住機遇,把眼光同樣瞄準在發展中的海運業,相繼購置「勝發」「福海」「福興」「東陵」「青州」「福星」「廣陵」「廣平」「有福」9艘貨運輪船,開闢海上貨運業和商貿經營,信奉以關公「義」為首德的「福成」人,以自己的誠信和謀略,把生意做到廣東汕頭和廈門,在汕頭開設了「福東茂」「福源」「福源昌」「永建」等商行,他們恪守誠信,經營有方,生意興隆,日進斗金。事業如日中天的福成行,貨走百川船行千里,萃集百貨供應八方,贏得了廈門、汕頭等地商家的高度評價,為東山民生所需的物資供應做出了貢獻。商船每次進出澳雅頭港時,成堆的白銀用竹籮筐扛,民間流傳有「白銀壓彎了『福成』的板樓橫樑」的趣談。

1950年,福成行擴大海運經營,購置「有福號」貨運輪船,繼續往返於廣東汕頭和廈門等港口。1951年初,「有福號」從汕頭運貨至廈門浯嶼時忽遇海上濃霧瀰漫無法進港,當濃霧漸漸散去之時,不幸遭遇金門軍艦,人、船、貨物全部被扣押。「福成」折梁損棟,從此陷入薄產境地,萬般無奈之下,李氏族人將該樓房轉讓給東山人民銀行作為行址。伴隨著鐘鳴鼎食後的一聲嘆息,李氏族人遠離了叱吒風雲的商海,回歸平淡。他們由商而儒,專家、學者、能人輩出,在逆境中繼往開來。

福成行歷經30餘年的苦心經營,盈利頗豐,成為東山商界一大望族,位於打鐵街的舊居因人丁繁衍,居住局促,遂在西門內置地約300平方米建造新「福成」大厝,外觀追求豪華、典雅,以西洋風格為主,室內則以閩南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元素為主。中西合璧的外牆,輪廓線簡潔明了,腰部及檐口部位的古羅馬幾何圖案裝飾,給人以清新時尚的現代感,為明清古韻的頂街注入了新的氣息,成為銅山古城最大的一座民國時期西洋建築。

新「福成」大厝,沿中軸線由前而後連成整體,前、后座均為兩層樓房,左右對稱,中間為廳堂,以中天井隔開,天井兩側各有一條迴廊,保持了居室的靜謐和安寧及宅院格局的禮制秩序。

前座面積較大,上下各為一大廳四居室,上廳為祭祀廳、下廳為食膳廳;后座面積較小,上下同樣各為一大廳四居室,上廳為紀念廳、下廳為會客廳。門廳右邊設有庭院花園小局,與廳堂互相滲透,種上芳草嘉木,營造疊石理水,使之處在一個幽美的近乎自然的環境之中,以獲得寧靜和諧的生活氛圍。穿過石板鋪砌成的庭院,後面為主人教子讀書的書房。其室內裝修、陳設相當講究,名貴典雅的紅木傢具,精巧雅緻的木雕花飾,富有地方特色的西洋式窗檯、門飾,處處都散發著濃郁的古羅馬韻味。而天井、迴廊或摹小橋流水,或描花鳥蟲魚,或繪陳年軼事,落筆之精,用刀之微,令人嘆為觀止。1937年日寇進犯東山島,飛機幾度實施狂轟濫炸,「福成」大厝因目標大而難於倖免。抗戰勝利後,李氏族人及時組織進行搶修,並在前座樓房再增建一層,形成前三層後二層的嶄新建築格局。

1949年6月,原國民黨第一戰區地10軍軍長方先覺糾合在淮海戰役潰退的殘兵敗將進駐東山,號稱「軍官團」,不久交由洪偉達掌管;至年底,整編為國民黨陸軍第58師,洪偉達任師長。洪偉達強行借占「福成」大厝為師部。1950年3月,駐金門的國民黨第17軍軍長楊維翰率51師増防東山。一時,楊、洪兩支部隊在東山爭先抓丁擴充兵員,1950年5月10日洪偉達在此下令,於凌晨2時包圍銅砵村,以查戶口為由,強迫全村村民集中到村中黃氏家廟前,當場扣下147名青壯年為壯丁,強迫銅陵「猴黃鐘」、彭坤等人開「再生」輪和利東號貨船,將壯丁送往金門、台灣。這段海峽兩岸人間悲劇不僅記入《東山縣誌》,而且名聞中外。「福成」成為洪偉達製造天下悲劇「寡婦村」的策源地。

洪偉達師部潰退台灣後,解放軍接管了洪偉達師部並進駐「福成」大厝。1950年5月12日東山島解放。1955、1956年「福成」大厝又成為解放軍應對國民黨空軍騷擾的高射機關槍防空陣地。

上世紀「文革」期間,解放軍奉中共中央軍委命令進駐東山島,「福成」大厝再度被征為駐島部隊駐地。

走過風雨滄桑的福成大厝,庭院猶在,彷彿訴說著「福成」家族悲歡離合、繁榮凄涼、百年沉浮的故事。黃昏下,被夕陽洇成一張泛黃的舊照片,溫暖而親切。

如今,變化的是時空,傳承不變的是情感,承載的是記憶。倘若能將「福成」大厝改造成「銅山古城人文民俗記憶館」,對「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之譽的銅陵鎮來說,無疑是一件幸事。

編輯 | 田仔 信息 | 閩南日報圖文 | 黃輝全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山島 的精彩文章:

東山島的他在石頭上畫各種各樣的狗

TAG:東山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