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常出差,如何平衡家庭?

經常出差,如何平衡家庭?

很多人因為事業忙、常出差,與家人關係緊張,難道事業和家庭必須二選一嗎?不是的,你只是不懂方法而已。

本文字數:3060字

閱讀時間:5分鐘

經過一個春節的休整,又陸續開始上班了。在熙熙攘攘的返崗洪流中,那些要離開家庭去異地工作的人是最糾結的。

我所在的公司有很多這樣的同事,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異地工作,一般只能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時間和家人在一起,並因此常常面臨家庭矛盾。

有一天,我和一位長期在異地工作的同事聊天,他給我講述了自己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矛盾的經歷,很有借鑒意義,在此分享一下。

他三年前被公司派到異地做銷售,大概兩三個月才能回家一次。頭兩年里沒有太好的業績(意味著獎金收入也不多),陪家人的時候也很少,又正值孩子剛剛出生不久,慢慢地他和妻子關係越來越緊張。長期在外,生活雜亂無章;偶爾回家,妻子不愛理他,孩子也和他不親熱。

就在外派工作第二年快結束時,公司向他提出調整崗位(實際上是不太認可現有業績,考慮讓他換個崗位)的非正式通知。工作上不被認可,家裡人也不理解,他漸漸陷入一種接近焦慮的狀態。終於有一天,在和妻子生了悶氣之後,他感覺自己幾乎崩潰了,乾脆把手機一關,獨自消失了兩天。等回到家裡,見一家人都驚魂未定,妻子更是哭成了淚人。這時,他既感覺到了家人的關心,又後悔自己行為太偏激。

這次事件成為了一個契機,他和妻子之後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坦誠溝通,把自己的苦悶和壓力講出來了,取得了家人的理解。同時,他也開始有意識地了解家庭教育、親子關係方面的知識,逐漸找到了一些兼顧事業和家庭的辦法。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在外就高效幹活,回到家就好好陪家人,而且是全情投入地陪伴。同時,他向公司要求堅持再干一年,一定要做出成績。第三年里,他果然業績有明顯起色,家庭關係也改善了很多。

當時聽完他的故事,我覺得胸口發熱,眼裡幾乎要滲出淚來。這個同事和他妻子結婚時我擔任的證婚人,故而我還算比較了解,知道他們夫妻關係的感情基礎是比較紮實的。所以之前偶爾聽到他抱怨妻子不理解自己,我都以前輩的身份「訓斥」他:你這小子,天天在外不著家,老婆抱怨幾句正常的嘛,那麼小肚雞腸幹嘛?卻不知道,他經歷了這麼兇險的一個涅槃過程。自己作為公司的一個負責人,對外派骨幹員工的生活,特別是內心感受,實在是關注太少!

說這個自我領悟過程兇險,實不為過。首先,他們夫妻關係基礎紮實;第二,他在陷入焦慮抑鬱時所採取的行為雖然有點過激但還不是太過分;第三,他是一個比較善於表達的人,在出現契機後及時進行了有效的溝通,獲得了與家人的共識。如果三個條件任何一個不滿足,都有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其實,不僅是長期出差的人,那些即便不出差但經常早出晚歸的「白骨精們」,也常常面臨所謂的「要家庭還是要事業?」的難題。

這個看似糾結的難題,根本就是個偽命題。因為家庭和事業都應該要,而且家庭對事業是有幫助作用的。之所以陷入家庭事業二選一的陷阱中,只是你不懂方法而已。良好的家庭關係(或其他穩定的親密關係)對事業的支撐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可以為你在事業奮鬥過程中給予必要的精力恢復和內心滋養。有品質的家庭和日常生活不僅能讓你得到高效的休息,有時還能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激發你工作中的創新思維。

第二,在事業低潮期可以給予你有力的托底支持。很多成功人士都曾經有一段非常低迷的歲月,但在家人的支持下度過困難時光,最終取得成就。

第三,在事業輝煌或者權力過大時,不會陷入對權力和事業的迷戀,從而避免頭腦過熱或偏激。很多能夠在威望如日中天時急流勇退的偉人,往往背後都有一個自己鍾愛的家庭,比如美國的開國總統華盛頓、我國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等。

你還應該認識到:家庭(或者其他穩定的親密關係)不僅有助於事業,其本身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話是「幸福的人生是奮鬥出來的!」,此話符合心理學理論——在PERMA模型中,奮鬥涉及M(人生價值)和A(成就)兩項。但是在理解這句話時一定不能偏激了,認為只要不斷奮鬥就一定能收穫幸福——有太多功成名就但卻不幸福的例子。完整的幸福還包括其他方面,良好的家庭和親密關係就是其中之一,即PERMA模型中的R(積極關係)。

有一種抱怨「又要我掙錢,又要我陪她和孩子」具有相當大的市場——其實筆者以前也有這種觀念。持這種觀念的哥們兒(大部分是男士,當然也可能有少部分女士),你沒搞清楚一個簡單的邏輯:如果你確認你的愛人是愛你的,那你就應該明白,你的陪伴對於家庭非常重要;如果你只是覺得自己掙了錢放到家裡就算完成了家庭義務,豈不是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掙錢工具?豈不是自己都認為自己家人不愛自己?這不等同於自己給自己戴一頂精神綠帽嗎?

解決完意識觀念問題之後,我們發現剩下的矛盾看起來就是——時間。工作事業需要時間,陪家人需要時間,我的時間怎麼夠?對於長期出差的人來說,有些人只有不到一半的時間在家,有些人甚至一個月回家一次,還有幾個月不回家的。怎麼辦?

對此,筆者想說的是,建立和維護良好的關係並非完全依賴於近距離相處的絕對時間,而是心靈上深度互動交流的時間,也就是有效溝通時間。否則,為什麼有些人兩口子天天在一起還是形同陌路,而居然靠網上聊天就能義無反顧要去見網友?如果回家都各自看各自手機上的內容,即使天天都回家也會關係淡漠;如果每次在一起都能全情陪伴,深度交流,那麼回家次數少也並不可怕。具體來講,有這麼幾個小方法可以試試:

1.要找到或創造家庭(或親密關係人)的共同話題點比如共同讀一門網上課程、約定一個讀書計劃、交流工作心得、參加運動並相互打卡、定期看電影並討論觀後感等,當然最常見的就是共同研究如何培養孩子和關心雙方家長(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把家務當做兩個人的共同興趣點,而只是作為某一方的主要責任,這是相當多家庭矛盾的源點之一),體會到「家庭瑣事」中的樂趣。感情是在交流中產生和維持的,雙方共同做一些事(很多事是不受空間限制的),就會有話題進行深度互動交流,才能讓感情保鮮。

2.合理安排與家人的交流計劃。你與家人約定一個定期溝通和交流的計劃,如每兩周或每個月(或根據你們的實際情況)至少團聚一下,每天視頻或者至少一個電話,把這個與家人的交流計劃作為正式的任務列入自己的日程中(這意味著,如果計劃有調整,一定要事先告訴家人)。不要小看這一點,固定的交流時間是基礎,而且你必須認真對待這個事,其實並不會花費太多的時間。開始你可能覺得有點不適應,但慢慢地就可以體會到中間的樂趣,並且成為自然。良好的交流並不受空間影響,關鍵是用心。絕大部分異地工作導致家庭和親密關係解散的原因並非生理需要不滿足,而是精神交流不滿意。

3.通過各種方式方法進行交流和互動。有些朋友可能因某段時間工作特別緊張,導致既定的回家計劃也要打亂,那麼可以考慮讓家人到工作地進行一次旅遊;家裡人可以建一個小群,將雙方父母孩子拉到一起,還可以定期進行家庭會議,每個人談談這一周的心得和見聞。特別推薦的是,常出差的一方可以將分享異地的見聞趣事作為一項家庭活動,這既能增進孩子的見識,又能促進夫妻雙方共成長,還有利於自己提升覺察力(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中,其實只要留心,都可以觀察到很多有趣味的細節),何樂而不為呢?

家庭不僅是你的責任,更應該是你人生快樂的源泉之一。可能是受到偏頗教育的原因吧,我們大部分人都能自然地扛起家庭責任,但卻忘記了從家庭生活和親密關係中去感受愛和樂趣——是時候改變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僮伴你成長 的精彩文章:

TAG:書僮伴你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