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一文讀懂:慈悲的三種境界與十二種得利

一文讀懂:慈悲的三種境界與十二種得利

佛、菩薩愛護眾生,給予歡樂叫「慈」;憐憫眾生,拔出苦難叫「悲」。

《智度論》認為:「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說得極為透徹、明白了。「慈悲」是佛門的責任、佛道的根本,大乘佛教以此作為異於小乘,進入世間「普度眾生」的重要依據。

色達的夜景

人們很容易由「慈悲」聯想起「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據說觀音是「悲」的主持者,最能同情眾生的痛苦而給予救濟。

進而想到「慈尊」——彌勒佛。據說彌勒修得慈心三昧,在信徒眼裡是慈善的象徵。至於佛主如來,慈心廣大,覆於一切,被譬作「慈雲」。《雞跖集》說:「如來慈心,如彼大雲,蔭注世界。」

據《智度論》說,慈悲有三種:

一、眾生緣慈悲,這是小悲,以一慈悲心看待眾生,如父母、兄弟、姐妹、子侄,好像有親緣,並經常想給眾生歡樂、解除眾生痛苦。這種慈悲是凡夫的辭別。

二、法緣慈悲,這是中悲。一心想給眾生解除痛苦得到歡樂,並能隨其意而拔苦與樂。這種慈悲是聲聞、緣覺及初地以上菩薩的慈悲。

三、無緣慈悲,這是大慈悲。諸佛的心,不住於有為無為性之中,不住於過去現在未來世之中,離一切差別,心無所緣,使一切眾生自然獲取拔苦與樂的好處。這種慈悲是佛的慈悲。

觀音菩薩

慈悲是為別人謀福利,為眾生解除痛苦。

《檀特羅經》說,慈悲有「五利」:一、刀不傷,二、毒不害,三、火不燒,四、水不沒,五、瞋惡見善。

《法句經》則說,慈悲有「十二利」:一、福常隨身,二、卧安,三、覺安,四、不見惡夢,五、天護,六、人愛,七、不毒,八、不兵、九、水不喪,十、火不喪,十一、在所得利,十二、死升梵天。

地獄

慈是完善之本,即仁心。慈有二層意思:一是濟貧拔苦,二是戒殺放生。傳說明代有個沈萬三,見人抓了幾百隻青蛙,準備殺了吃掉,於是全部買下來放在池內。一天經過池邊,看見有一群青蛙蹲在一隻瓦盆上,他便將這隻瓦盆帶回家,當作盥洗器具。偶然將一隻戒指遺漏在瓦盆內,第二天早晨發覺丟了戒指,到瓦盆里去找,已是滿盆戒指。他驚異地用金銀來試驗,才知道是得了聚寶盆,從此富可敵國。

佛教認為慈悲這必然愛護物命,心胸坦蕩。他們得利,也是理所當然的。

印尼僧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依他起 的精彩文章:

博大精深的中文:這些詞語都是「寺院」的同義詞
佛經里說的金剛,到底是神還是物體?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