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人不敢考古,只因會暴露其祖先是中國人?

日本人不敢考古,只因會暴露其祖先是中國人?

日本考古學發端時間和我國差不多。我國現代考古學的第一次大規模系統性挖掘是李濟先生主持發掘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其後他又主持挖掘了安陽殷墟、章丘城子崖等遺址,這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事。

而日本近代的考古發端於1877年,其標誌是美國學者摩爾斯對位於東京都南部的大森貝丘遺址的發現和發掘。也是同年,誕生了日本第一部考古學著作,也就是日本文部省組織編篡的《百科全書?古物學卷》,實際上是一本譯著。

兩年後,日本人開始了獨立的考古挖掘,首先是發掘了茨城縣陸平貝丘遺址。1884年,日本人類學會成立,1886年,《人類學會雜誌》出刊。同年,在東京都彌生町遺址發現了陶器,「彌生時代」、「彌生文化」、「彌生陶器」由此得名。1886年,櫪木縣足利古墳被發掘。

這些發現奠定了日本考古學的基礎。眾所周知,要考察文字誕生之前的人類活動和歷史,只能靠考古發現,當然命名也是如此,現在眾所周知的日本歷史分期繩文時代、彌生時代、古墳時代,都是因為考古發現的當時人類活動和文化的典型標誌命名的,當然其中有所爭議,比如有些學者認為彌生時代只是假說,也有人認為繩文時代只是地方性的文化現象,不具有普遍意義。

當然,既然是中華文化圈中的國家,一個無法迴避的研究課題就是歷史上的中日交流,事實上,最早的也是最為看重的文化財中,就包括有中國「出口」日本的器物,比如「漢委(倭)奴國王」金印、最早的佛經手抄本等等。

日本人還很喜歡參與中國的考古發掘,比如前幾年出版的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系列第一卷《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夏王朝》的作者宮本一夫,就參與過多次中國的考古研究項目,他自己在採訪中說:「我在中國的很多地方都參與過考古挖掘,(足跡)遍布內蒙古、四川、山東、湖北、江蘇、新疆、遼寧等地。1995年,我在長江流域的三峽大壩附近考古研究。」他的研究興趣主要是水田農耕起源地及解明初期青銅器。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講談社那一本他自己的序言。

至於日本人是不是不敢進行考古,這個問題完全與研究興趣有關。比如如果判定一個遺址可能出土對現在的主流價值觀和歷史認識不利的證據,也許會怯於挖掘,但如果有那個自信,迫切需要尋找祖上曾經闊過的證據,又有機構、經費、人員支持,那沒有理由不挖掘。日本的情況屬於後者。

除了前面提到的人類學會之外,博物館、文化財研究所、公立大學、私立大學、都道府縣及市屬研究機構並不少。知名的有東大,大阪,北海道,筑波,慶應,三重,熊本,立命館,明治等大學的史前史研究所,奈良縣僵原市的僵原考古研究所等由知名考古學者創建的研究所,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和奈良國立博物館等博物館等等,這是機構。

人員方面,有考古學專業的大學,一般都會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有的還有助教1人,日本的大學設立考古學教專業的共有50多所,另有100多所大學開設了考古學通論課程,有不少大學聘請客座教授承擔部分課程的講授。這部分教師力量,加上其他機構的考古工作人員,日本從事考古調查、發掘及其行政管理的正式人員近7000人。這是人員。

日本自六十年代經濟騰飛開始,對學術項目的立項、審批也隨之井噴。自60年代後半起,由於各地大規模基本建設項目的紛紛上馬,考古發掘申請項目激增。在1962年,全日本考古發掘申請項目僅443項,其中配合基本建設發掘277項,僅占申請總數的約百分之六十。1975年達到2825項,其中配合基建的考古發掘為2694件,占申請總數的約百分之九十五。

到目前為止,日本考古學學術立項依然保持了每年大約300個項目的規模。這是經費支持。2012年至2015年間,中國主動實施考古發掘項目1803項,按每年六百個計算,大約是日本的兩倍,當然從歷史遺迹的豐富程度和歷史資源的豐厚程度來看,日本的考古項目立項能到中國的一半,當然不能說他們不敢挖掘。日本人是非常熱衷於找尋自己文化獨立發展和影響到周邊國家的證據的。

至於是不是徐福的後代,稍微算一下時間也知道不可能,都不需要提出什麼分子人類學的證據。徐福出生於約公元前3世紀,最後一次出海是公元前210年。而日本列島最早有人類活動跡象可以追溯到玉木冰期(大約1.8萬年前),徐福再厲害,時空旅行總是不會的吧。

和其他很多國家(包括中國)的人種演進一樣,日本的人種也並不單一,基因檢測發現,有一個獨特的基因片段「D2」,在東亞只存在於日本,與之同源的是印度的土著安達曼人,這支土著則來自小冰期的澳大利亞。這個人種的最大特性是,身材矮小皮膚偏黑,眉弓較為突出,也就是俗稱的「矮黑人」。矮黑人比黃種人和白種人都更早的走出非洲大陸,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是由於冰期以及競爭因素,逐漸的邊緣化,亞歐大陸逐漸變成黃種白種的天下。

所以實際上日本人種的最早祖先應該是在日本還沒有從大陸分離出去之前登陸日本的某支安達曼土著,其到達日本列島的時間可能非常之早,當然這也是假說,需要更多考古和分子人類學證據,但毫無疑問,現代日本人種的祖先肯定曾經聯繫過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因為日韓在O2b基因有很大交叉,相反中日O3的基因交叉並不大,說明兩者並非同源,人種傳播方向、最初族群都不相同。

當然,的確有大陸人登陸過日本,將自己的血統播撒在了這片土地上,那就是扶餘人。在公元前21世紀,東北地區的漁獵民族建立了一個大型部落聯盟「肅慎」,還征服了吉林一帶叫做「惠漠(濊貊)」的民族。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肅慎被匈奴逐步逼上絕路,惠漠的「扶余」部落崛起,統一本族民眾,建立了「扶余」國,定都「扶余城」。

公元前1世紀,扶余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麗。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朝鮮半島進入三國時代,而日本經過古墳時代的洗禮,開始與朝鮮和中國廣泛交往,之後也接受了一匹敗於新羅國之手的高句麗扶余貴族,所以日語中體現了部分阿爾泰語系的扶余語的特徵,也就不足為奇了。(文章轉自鍛彰趣義,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遺產君 的精彩文章:

四大美女能被後人記住並讚揚,難道真的僅僅是因為「美」嗎?

TAG:遺產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