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收藏,要為人民服務

收藏,要為人民服務

在世界上所有的職業中,收藏一直以來被列為個人的喜好、並且是非常小眾的喜好,很多人都認為收藏是有錢人的喜好,不能普及、不能推廣,多年以來,收藏只是在某一個特定的領域探討、交流,高貴而神秘。

一說到收藏品,人們都冠以天價,所以收藏成不了一個職業,收藏者也猶抱琵琶半遮面,在社會的層面上若隱若現。中國人對於收藏流傳最廣的一句話就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收藏的價格往往比照世界頂級的拍賣行每年產生的拍賣價格作為標準,於是收藏品的價格被炒的越來越高,真正靠拍賣獲取利益的收藏者,卻少之又少,有時候堪稱絕無僅有,所以,人們常說收藏行業「水太深」,「水太深」的原因到底在哪裡呢?為什麼那麼多在各個領域都有著卓越貢獻的精英,在進入收藏領域後便變得無所適從,也陷入了這個「水太深」的泥潭,難道他們是沒有錢?沒有智慧?沒有甄辨的能力?連他們都推動不了收藏行業的繁榮和發展?難道收藏真是一個如此特殊的行業嗎?

其實,並非如此,這裡面有一個最關鍵的原因在於「誤導」,收藏在中國乃至世界的領域中,被誤導了幾百年:

第一是價格的誤導;

第二是真贗鑒別的誤導;

第三是所需人群的誤導。

這種誤導不知不覺的會有意無意的形成了一道黑幕,就像珠穆朗瑪峰頂上的積雪,終年不化。那麼為什麼說被誤導了呢,首先,因為收藏隸屬於鑒賞領域,世界上幾乎沒有一種共同的鑒賞標準和方法,每個鑒賞或鑒定家,往往口口相傳,將這些技藝變成獨門絕技,不作公開,不作對比,沒有形成行規,這就導致了很多專家各執一詞,盲人摸象。簡單來說,就是多年以來,收藏領域沒有一個準確的鑒定標準,沒有標準就沒法對比,更沒法推廣,導致很多收藏者幾十年來,都沒法「畢業」,走不出收藏領域這個怪圈。可想而知,一個沒有統一標準的鑒定領域,怎麼可能進行有效的推廣和普及,所以這些鑒定和買賣的話語權,永遠控制在世界極少數人的手裡,無論是畢加索的畫還是中國的瓷器、玉器,最終都沒有一個有效的鑒定模式和方法,其中的關鍵是缺乏可以複製的模式和方法。這種不可複製的模式和方法,最終讓收藏變成一種博弈,變成一種秘術。而收藏堆積起來的財富,永遠屬於金字塔最頂端的那一節,地球上幾千萬乃至上億的收藏家最終變成了這些沉重金字塔的墊腳石,而這個局面從未變過。

收藏的話語權和財富凝聚在如此小眾的一群人手裡,自然就變成了壟斷,而底層的無數收藏家想爬上這個金字塔尖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些窮極一生、傾家蕩產、篳路藍縷的收藏家最終就是殉道者,他們永遠不可能爬到金字塔的頂端,這也就是為什麼收藏行業「水太深」的主要原因。然而時間到了二十一世紀,這個世界上一切都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可以說是一個顛覆性的變化,這種變化,讓人們措手不及,但是又不得不去接受和面對。世界變了、思維變了、觀念變了、生活習慣當然也變了,比如購物有淘寶了,吃飯有外賣了,出行可以網路購票了,朋友見面可以視頻了,買東西出門可以不帶錢了……量子力學的觀點出現了,而區塊鏈的模式也正在發展,如野草般的野蠻生長,而唯獨收藏行業的方法、行為、理念均沒有改變,這個問題,亟待改變,不變則死,變則活。

如何改變?首先從觀念開始,收藏不是一個神秘、小眾、高高在上的行業,收藏就是一個大眾行業,每個人的一生都在有意無意的進行收藏,每個人對收藏的熟知程度比你想像的要更多,熟悉到如隔壁老王——雖然你叫不出名字,但你一定認識這個人。所以首先要打破收藏是一種神秘行業的認知,其次,從事收藏行業的一定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觀點,再者,收藏需要「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的認知。

收藏是一種簡單的行為,從小處來說,兒時一件喜歡的玩具,多年以前喜歡的一件衣服,河邊散步偶然撿到的一個石頭……這些都屬於收藏品,都有著其特定的價值,絕非不名一文。再往上延續,收藏的一件有特殊意義的收藏品,或者收藏一件比較珍貴的有歷史、材質、宗教、權力、財富等價值的藝術品,民間可以稱之為古玩,國家或者可以稱之為文物的收藏品,這樣的收藏品,應當具有其獨特的收藏、研究和財富價值,排在第一位的是研究價值,首先你要懂才會去購買或者發現,懂就是搞明白,要搞明白就要進行研究、對比、論證,而在這些過程中,每個人接觸的知識、標本或有不同,所以得出的經驗,也會有差異,更有可能是大相徑庭,這些結論和經驗,往往會形成對這件收藏品的價值評估,那麼最終又回到了誰最具有話語權這個領域,按照現在收藏行業的俗話來說,叫「到代」,到代了就值這個錢,不到代就不名一文,視為垃圾,於是收藏者就會覺得人財兩空,悲觀失望。

其實無論是一件真的還是假的收藏品,它賦予人們的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價格:

第一,當你發現這件收藏品的時候,你會覺得是撿到了寶貝,不亞於伯樂發現了千里馬,這種控制不住的激動,會提高人心情的愉悅,不亞於談戀愛時候的憧憬和嚮往,有利於身心健康。

第二,當你想方設法購買到這件藏品的時候,你同樣會產生擁有財富的喜悅,會讓你覺得身價陡增,同時也欽佩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自信。

第三,當你反覆研究和琢磨這件藏品的時候,你會學習很多的東西,增加了知識、豐富了人生。

第四,當你和別人去探討這件藏品的時候,你會博征旁引、據理力爭,提升了自己的口才和親和力。

第五,如果你轉讓出去這件藏品,或許還會有一筆不小的收入。

這些都是每一件藏品,給人帶來的有益之處,哪怕最終確定是一件贗品,也有其本來的價值,至少不會低於其購買的藏品價值,因為在古玩行業中,人們只會著眼於最低價格購買,所以對於收藏者來說,藏品並不會使你虧損,更不會讓人崩潰,崩潰的主要原因在於,期望值過高。可以說每一個收藏者均有意無意隱藏了其真實的收藏價格,沒有人會真正告訴你這件藏品的真實價格,他告訴你的,只是他希望售出的價格,而這些價格又往往受到世界頂級拍賣行每年拍賣價格的影響,簡單而言來說,就是希望花一萬元買的東西能賣出一個億來,這是現在收藏行業最大的一個詬病,不能真實面對。

眾所周知,這種以一博億的利潤觀,是荒謬的,也是可笑的,就像夸父逐日,恰恰是這種觀點影響了無數的收藏家,所以才會有《鑒寶》這些節目出現,因為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幸運的,總做著從平民到皇帝,從乞丐到富翁的夢,而這個夢,有時候會影響其一生,最終貧困潦倒。更有甚者會叮囑自己的後代不要進入收藏領域,收藏領域「水太深」。而恰恰是這些錯誤的觀點形成了作繭自縛、畫地為牢。所以新的時代中,收藏領域可以分為幾種人群:

一種是藏而不賣的,這種人群:一可能是資本比較雄厚,二可能是個人比較喜歡,三不以收藏為職業,所以收藏只是因為高興和喜歡,在把玩品鑒收藏品的同時,每每讓自己心情愉悅、身體健康,所以收藏品對於這種人來說是延年益壽的良藥。

第二種收藏者只買特定的一種藏品,為自己和公司製造氣場和場面,增加文化底蘊、公司實力和個人背景,就像購買一座房子一樣,是展示品。

第三種人群,也是最多的一種人群,是靠收藏為職業而生活的人,這種人既不富有也沒有特別專業的知識,但常常遊走於古玩市場,他們主要的職業其實就是買賣收藏品,然而卻以老行家、收藏家的身份自居,而且常常以拍賣圖目錄來對照自己的藏品,不願意輕而易舉的割捨自己的收藏品,總做著一夜暴富的美夢,到處上鑒寶、找專家,來為自己的藏品備書。其實在這些過程中,他們每一件收藏品都堪稱有過數次的交易機會,只是每一次均未達到心理價位,最終導致不能流通,積壓在自己手中,愈背愈重。其中有背高利貸者,有賣房置換者,林林總總,最終沒有走出自己設定的一夜暴富的噩夢之中,窮困潦倒終其一生。這些人有錯嗎?沒錯,錯的只是他們受多年未變的傳統理念的蠱惑、並深陷其中,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然而這個時代變了,這是一個大數據,大格局的時代,你可以通過網路看到世界各地的藏品,一分鐘就能下單購買,晚清民國時候的地域差異、信息障礙、價值體現等均已受到了重大的顛覆,收藏已經不再是秘術,更不是旁門左道,更不用去做一夜暴富的美夢。

收藏者是一個職業,收藏領域是一個行業收藏不是為極少部分人服務,收藏是為活在你身邊的人民服務。其實每一個人都需要收藏品,從個人使用到家居裝飾,無不體現收藏品的價值,廣大人民對於某些特殊的人群來講,唯獨不同的就是出不起你想像當中的天價。然,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人民才是這個收藏市場可以消化的主流。從事收藏職業的人來說,不外乎就是一個醫生,一個學者,一個銀行的理財專業人員,沒有什麼不同,既不高貴,也不卑劣,他是生活在所有人群中的一份子,以自己的學識、辛勤來交易買賣藏品,讓物盡其用,各有所得,這是好事,這能推動社會和諧發展。收藏品本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讓自己多年所學的知識和本領為人民服務,這才是收藏廣闊的天地,收藏者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正確行為。

收藏是需要專業知識的,這些知識在特定的情況下可以拿出來共享、達成共識,只有達成共識了,收藏行業才能實現長足的發展。聞道有先後,在交易收藏品的同時,附帶傳承文明、弘揚文化、宣揚積極向上、愛國愛民的思想,這樣才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要再使用詐術、巫術、旁門左道的方式來誤導藏品、打擊收藏者,打亂社會穩定,影響社會秩序。這是惡俗,嚴重的來說是對職業的犯罪,未來區塊鏈的出現,將會以幾何級數倍增爆發的傳播方式,來形成收藏品對人群的覆蓋,所以,還沉浸在一夜暴富的夢想中的收藏家,當醍醐灌頂、懸崖勒馬,緊追時代的步伐,盛世收藏,為人民服務。

圖文來源於網路

古美術古玩藝術品拍賣正在預展中

今晚八點,正式開拍

掃碼下載APP即可進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美術 的精彩文章:

五大名窯未解之謎一一哥窯
古董和文物之間有什麼區別?

TAG:古美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