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場厚重的旅行

這場厚重的旅行

GIF

與沿途的風景城市偶然相遇,撞見艱苦走來的共產主義。從蘇聯到俄羅斯,是告別,是嘆然,是新的征程。這一場旅行,消遣了貧瘠的思想。

Sad Angel

 Wordless

Igor Krutoi 

00:00/06:37

那一億株白樺

——《我曾與一億株白樺相逢》

文 | 冷鑫垚

在圖書館自習累了來到一樓文學閱覽室發現了這本書,很驚奇,「新生杯」比賽時就是用這本書的名字作為題目,寫的是契訶夫的小傳,兩人同樣的橫跨西伯利亞,相反的路程,相反顏色的封皮,一黑一白,永遠深沉寒冷的西伯利亞。

書很厚,但是翻得很快,內容只是作者胡成的旅行日記,和親切的陌生人短暫的交流,必不可少的沖泡紅茶,蘇聯時代的火車站,列寧雕塑,人煙稀少的城鎮,戒不掉的伏特加。沒想到大一就把它讀完了。

滴血大教堂

新的俄羅斯聯邦正在慢慢恢復,一如一百年前的十月革命,只是少了硝煙的味道。描寫壯美景色的同時作者穿插進俄羅斯的歷史,在陰鬱的貝加爾湖畔的注視下,很多中國人都走過這段旅程,無論是1925年留學的蔣經國,1927年流放西伯利亞的中共黨員馬員生,還是1946年的茅盾。

「俄羅斯的土地有多深厚,它的人民就經歷過多麼深厚的苦難。」契訶夫只身前往薩哈林島就是為了考察俄羅斯最黑暗最貧瘠的地方,寫下了《薩哈林島旅行記》,他的最後一篇小說《新娘 》也盼望著一個嶄新的,富有活力的新生活能來到世人面前。

但他怎會預料到,在他去世13年後,共產黨人推翻了沙皇和資產階級政府的統治,貧苦的俄國農民和工人滿懷熱情和理想去塑造一個新的烏托邦,結果換來的並不是美好的新生活,而是更殘酷更黑暗的二戰,冷戰以及縈繞在人們心裡的1984。為了理想的奮鬥變成了關乎利益甚至生命的鬥爭和批判,「赤旗」插遍世界的努力最後成為冷戰之間掙扎的拉鋸戰,然後毫無結果的結束。

聖尼古拉斯

這便成了俄羅斯的宿命么?「開始總是滿滿當當的許諾,中間變得緊巴巴皺縮縮,到結尾,煙花一場。」契訶夫在信中寫下的,成為了整個俄羅斯的縮影。

不同的旅館裡不會一句俄語的胡成靠著翻譯器,手勢和簡單的英語和俄羅斯人,蒙古人,韓國人,中亞人進行交流,在書中描寫了幾十位普通人,印象深的是小旅館裡一直玩填字遊戲的老人,他不知道老人從哪來,到哪去,他在這個旅館住了快一個月了,胡成最後沒有和他告別,做與不做沒有什麼不同,老人已經經歷了許多相似的告別了。

「也許他是被這個時代流放的。」;和他住同一旅館美麗的俄羅斯姑娘,兩人從來沒有互相打擾過,俄羅斯姑娘坐在床上吃蘋果,默默地看著電視,「每個人都有過那麼一段獨自謀生的經歷。」;還有火車上找不到酒友的亞歷山大老頭,一人獨自喝酒,酒精的麻醉卻從來都沒有打消他樂觀的態度。

蘇聯的火車

胡成抵達莫斯科前的最後一站是葉卡捷琳堡,那裡他找到了鮑里斯·葉利欽的雕像,葉利欽葬送了龐大的蘇聯,那個充滿激情理想的紅色烏托邦成為了過去,幾十年的歷史十分短暫卻改變了世界的進程。可能俄羅斯人永遠也無法忘記它,但也有可能很快成為歷史的一部分,誰知道呢。

還有滴血大教堂,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他和他的家人成為了可憐的政治犧牲品,失去了地位就變得一無是處,孩子們明明是無辜的,卻都被契卡殘忍的殺害了,直到蘇聯解體他才被平反昭雪。

作者沒有寫有關契訶夫一個字,但是兩人都提到了俄羅斯一條不成文的習慣:用人名作為城鎮名,不管是貪官污吏還是戰鬥英雄,荒誕但也挺有趣的。

貝加爾湖畔

每個中國人心中多少都會有一絲俄羅斯情結,就像作者在書中所說的:「究竟他們是在收藏與追憶過去的意識形態與政治理念,還只是在收藏與追憶自己過去的青春?」作者護照上的所有簽證,全部來自於現在或者曾經的共產主義國家,無一例外。用他自己的話說,或許以後可以辦一個影展,名字就叫作:共產主義。

我終究是要把這篇感想寫下來

將近一天回家的火車令我渾身疲憊,沿途看到的只是白雪皚皚的黃黑土地和永不停息的化工廠,白色的化學顆粒順著煙囪飄向天空,晃晃悠悠的大客車我聽見了熟悉的鄉音,兩個農村婦女一遍一遍重複著無聊瑣碎的家長里短。刺骨的寒風刮著我的面龐,走在街上也睜不開眼睛。

除了折騰,還是折騰。

何處不嘈雜。

文苑往昔

圖片來源:網路

本期編輯:羅嵐

責任編輯:張慧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北文苑 的精彩文章:

背起行囊,踏上遠方

TAG:中北文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