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乾隆1793:來叩門的英國人

乾隆1793:來叩門的英國人

本文摘自張宏傑所著《乾隆 : 政治、愛情與性格》,這是一本探討乾隆執政得失的通俗歷史讀物,揭示了表面繁華的康乾盛世背後的千瘡百孔,通俗而嚴謹,讀來讓人觸目驚心。

乾隆皇帝晚年畫像

乾隆一朝的外交有什麼成功和失敗之處呢?讓我們以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事件為切入點,來看一下乾隆朝的國際形勢。

乾隆五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92年的秋天,乾隆皇帝接到了兩廣總督郭世勛送來的一封緊急奏摺,說是,有一個名叫「英吉利」的國家,想派人前來進貢。

郭世勛說,這個消息是英吉利國在廣州的「商業總管」,名叫「百靈」的那麼一個人,告訴他的。奏摺後面還附上了翻譯成中文的百靈的一封「稟文」。

這封稟文什麼內容呢?

它的中文譯本是這樣說的:

英吉利國總頭目官管理貿易事百靈,謹呈天朝大人,恭請鈞安。我本國國王聞得天朝大皇帝八旬大萬壽,本國未曾著人進京叩祝萬壽,我國王心中十分不安。……今本國王命本國官員,公、輔國大臣嗎嘎爾呢,差往天津。倘邀天朝大皇帝賞見此人,我國王即十分歡喜,包管英吉利國人與天朝國人永遠相好。(《掌故叢編》)

注意,這裡的輔國大臣嗎嘎(GA)爾呢,就是後來我們常說的馬戛(JIA)爾尼。這兩個字的區別就是一個帶口字,一個不帶口字。在外國人名或者國名邊上儘可能加上一個口字旁,這是清代翻譯的慣例,意思是說,這些蠻夷都是些只重視口腹之慾的「獸類」,這種做法當然反映了當時清代人天朝上國的傲慢文化心態。

回過頭來我們再接著說這封稟文,乾隆讀了這封稟文,非常高興。因為你看,這英吉利國的語氣是多麼「恭順」。意思是說,前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壽,他們知道信兒晚了,沒趕上,沒進貢,他們國王居然就「心中十分不安」。因此今年就巴巴的趕來給乾隆皇帝慶生日,如果皇帝肯賞臉見他,那麼他們國王就會「十分歡喜」,看來這個英吉利國還真是懂得禮數。

另外,英吉利國這個名字,乾隆以前還沒聽說過。現在這樣一個陌生的國家要來進貢,說明大清國的屬國名單上,又將添上一個新的名字,乾隆想到這就更高興了。

那時候英國國王叫喬治三世,雖然他在歷史上不太有名,沒有什麼維多利亞女王那樣有名,不過其實也挺了不起,他在七年戰爭中帶領英國戰勝了法國。七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一場非常重要的戰爭,是英國帶領普魯士等國家,和法國帶領的奧地利等國展開的一場大戰,時間上從1756打到1763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一年到乾隆二十八年。戰爭的目的,就是奪取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所以戰場不光有歐洲大陸,還打到了北美、中南美、印度和菲律賓這些地方,打得是非常慘烈,所以後來的英國首相丘吉爾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的結果,是英國勝利了。英國從法國人手裡奪取了加拿大、佛羅里達,以及印度的大部分地區。從此英國成了海上殖民霸主,被稱為日不落帝國。換句話說,這場戰爭標誌著,英國成了世界第一軍事強家。

那麼世界上新興的第一強國派人來祝賀乾隆八十大壽,為什麼會被乾隆皇帝理解為是要歸順大清,做大清的屬國呢?

馬戛爾尼

這就要說到,在過去,中國傳統王朝和周邊國家的關係,基本上是一種「朝貢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中國自認為是位居天下中央,是文明之邦,所謂「天朝上國」。四周國家都是蠻夷之國。蠻夷之國,還分為兩類,一類是明白事的,「傾心向化」,願意派人進貢,表示臣服,學習先進文化,這類國家就叫屬國,或者叫藩屬國,進貢國。另一類呢,是沒開化,不懂得向「天朝上國」學習的重要性,因此不進貢的,這些叫「化外之國」,所以打個比方,在傳統時代,古人心目中存在三個世界。中國是唯一的第一世界,屬國是第二世界。那些不進貢的國家,則是第三世界。在今天看來,這種世界觀當然是主觀的,錯誤的,但當時卻是天經地義的。

所以,包括大清王朝在內的中國傳統王朝,並沒有什麼平等外交的觀念。歷代王朝都沒今天「外交部」這樣的機構,在古人看來,中國與屬國的關係是君臣關係,是禮法關係,所以大部分朝代,外交事務主要是由禮部來管。只要你到中國來,我們就認為你是來向我們進貢的,把你一廂情願地稱為屬國。因此在清代屬國名單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不但有朝鮮、琉球這樣的真正的屬國,還有一些向中國派過使臣的歐洲國家,比如從康熙朝就把和清政府打過交道的俄羅斯歸為西北陸地屬國。由海路而來與中國發生過外交往來的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羅馬教皇廳也就是今天的義大利,都被清朝劃為海上屬國。當然實際上這些國家也許並不知道自己已經上了大清王朝的屬國名單了。

歷代中國王朝都特別重視屬國的數量。因為「萬國來朝」、「四夷賓服」向來是中央帝國統治成功的重要標誌。乾隆皇帝引以為自豪的一個重要成績,就是在他的治下,清朝的屬國數量創了歷史紀錄,達到二十多個。現在,又有一個叫英吉利的國家主動前來納貢。這難道不是一件大喜事嗎?所以乾隆大喜過望。

不過,高興過後,乾隆也有一點疑惑。那就是,這個英吉利國從來都沒有聽說過,究竟在哪呢?它離中國多遠?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乾隆皇帝命人搬來一本世界地圖,找了半天,雖然找到了傳教士們常說的什麼法蘭西,羅馬教皇廳什麼的,卻沒找到英吉利三個字的影兒。於是乾隆命人把宮中的西洋傳教士叫過來,問問英吉利國是怎麼回事。傳教士們果然知道,告訴他,「該國在西洋之北,在天朝之西北」。與法蘭西國大致同一個方向,是個特別善於製造器械的國家,以前皇帝玩的自鳴鐘什麼的,很多就是那兒生產的。一聽這個,乾隆皇帝更高興了,因為一向喜愛收藏的他最喜歡的就是西洋鐘錶。

有人可能奇怪:乾隆皇帝不知道有英吉利這個國家,難道英國在乾隆朝以前就沒和中國打過交道嗎?

當然不是。事實上,在乾隆朝以前,英國已經和中國做了將近二百年的生意。而到了乾隆朝,英國更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國了。

「18世紀末,英國對中國的貿易輸入值已佔西方國家總值的90%左右,輸出值則佔70%以上。英國早已經是中國第一大外貿出口國,也是第一大外貿進口國。」(《閉關與開放,中國封建晚期對外關係研究》)

就是說,中國出口到歐洲的東西,百分之七十都出口到英國了。而從歐洲進口的產品,更是百分之九十都來自英國。那麼,為什麼乾隆居然不知道英國的存在呢?這是因為,英國和中國貿易開始於明朝晚期,那時明朝官員對世界不了解,以為歐洲只有一個叫荷蘭的國家。因為荷蘭和中國做生意歷史最悠久,所以明朝官員知道荷蘭這個國名,當時人管荷蘭人叫「紅毛番」。所以他們一看英國人,紅頭髮藍眼睛,就以為他們也是荷蘭人,也管他們叫「紅毛番」。到了清朝,這個叫法沿續下來了。所以乾隆以前沒有聽說過英吉利這麼個國家。

那麼,為什麼和中國做了將近二百年生意,英國沒想到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惟獨到了乾隆晚年,突然要派人來呢?

這是因為,此時的英國早已經不是二百年前的那個名不見經傳的,躲在荷蘭身後的小國了。現在的英國,早已經戰勝荷蘭、西班牙、法國等昔日海上強國,成了新一代海上霸主。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是「世上最強大的國家」,有底氣來和大清王朝這個東方巨人握握手了。

事實上,在這次出使之前,有一位英國將軍,就是在七年戰爭中帶領英軍打敗了法國,征服了全印度的克萊夫勛爵,曾經提出一個重要建議,建議英國趁著征服北美和印度的餘威,乾脆把中國也滅了算了。不過,當時的首相是老皮特,他比較謹慎現實,認為中國遠比印度強大,是亞洲第一強國,還是握手交談談再說。所以英國人派出了使團。

那麼,派出使團和中國人談什麼呢?談怎麼擴大外貿關係。英國人迫切需要和中國增加貿易量。因為過去的一百年,是英國經濟發展特別迅速的一百年。從1698至1775年,英國的進口商品增長了500%,出口商品增長了600%。特別是從1733年,也就是乾隆即位的前兩年開始,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英國的紡織品、鋼鐵產品及其它工業製成品質量迅速提高,行銷全世界。但是,這些東西到中國,卻賣不動了。英國從中國進口增長是很快的,短短五十年間,英國從中國進口的茶葉增長了三倍。但是出口卻沒什麼變化,除了賣給清朝皇室幾座自鳴鐘之類外,英國本土出產的東西,卻很少能在中國打開銷路。

因此,當時來到廣東的英國商船,船上只有百分之十是貨物,另外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銀子。英國人只能用現金來買中國的茶葉。中英貿易發展非常不平衡。

那麼,在全世界都受歡迎的英國工業品,為什麼在中國打不開銷路呢?英國人認為,是清朝的貿易體制,給了英國商人太多的束縛。

那麼,清朝英國商人要受到哪些束縛呢?清代對外商的束縛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生活上非常不方便。

清代實行一口通商,全國只有廣州一個城市可以接待外商。外商每年,只有在貿易季節,就是每年的五月到十月,才可以呆在廣州。另外半年,他們或者回國,或者呆在澳門,不許停留在廣州。而且呆在廣州期間,不能攜帶家屬。

在廣州,他們也不能住到廣州城內,只准住在城外一條叫「十三行街」的街裡頭。這條「十三行街」兩頭都派人把守,禁止外國人隨意出入。外國人只能在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三次,由清方組織,外出到指定地方參觀學習一次。平時就得在街里老老實實幹部熬著。

而且外商出門,只能步行,不許坐轎,以示他們社會地位低人一等。特別是清政府嚴禁他們同普通中國人交往,特別是不許外國人學漢語。中國人要是敢於教外國人讀書,那是死罪。比如乾隆二十二年,兩廣總督李侍堯發現一個叫洪任輝的英國商人,不聽清政府的命令,擅自到寧波去做買賣,抓起來一查,這個英國人不光會說漢語而且還會讀漢字。李侍堯大吃一驚,當成一個大案要案來查,最後發現是一個叫劉亞匾的中國人教他漢語。於是李侍堯最後,以「教授夷人讀書」罪,把劉亞匾砍了頭,把洪任輝關了三年,期滿驅逐出境。所以後來直到嘉慶年間,英國傳教士馬禮遜來到廣州,想找個中國人學習漢語,還要把棉被蒙在窗子上,擋住燈光,來保護他的中文教師。這是生活方面的諸多限制。

除了生活方面,更大的不方便是外貿體制方面。

清朝政府不但沒有外交部,也沒有專門管理外貿事務的政府機關,大清王朝的所有外貿事務,都委託由「十三行」這個民間機構進行管理。

那麼什麼是「十三行」呢?所謂「十三行」,是清朝政府指定的十三家中國商人,專門負責與外國人做生意。外國商人到了中國後,所有的貨物都只能先賣給十三行,由十三行再去轉賣。不管這十三行給的價格多低,你都得賣他們。採購所有東西,都必須經過十三行,不管他們給的價格多高。如果他們在中國遇到什麼困難,也不得直接找清朝政府反映,只能通過「十三行」提出請求。外商居住廣州,一舉一動都要接受十三行的管理。嘉慶二十一年,有一個英國商人感覺在廣州生活太受氣了,自己偷偷跑進廣州城,想直接找地方官員反映情況,結果地方官不由分說,把他捆起來,送回來,交給十三行處理。所以十三行就成了一個半官半商的不倫不類的機構,經常欺負外商。

與此同時,廣州海關還經常對外國商人敲詐勒索。

我們剛剛說過,清朝政府不屑於與外商發生關係。不過,清朝官員對外商帶來的銀子卻非常感興趣。清代的廣州海關是眾所周知的肥缺,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貪污腐敗,非常厲害。外國商船到了廣州後,要想靠岸,每條船就要交給各級官員以下禮金:

官禮銀六百兩;

通事禮銀一百兩;

管事家人丈量開艙禮銀四十八兩,小包四兩;

庫房規禮銀一百二十兩,貼寫十兩,小包四兩;

稿房規禮銀一百一十二兩,掌按貼寫四兩,小包二兩八錢;

單房規禮銀二十四兩,貼寫二兩,小包一兩;

船房丈量規禮銀二十四兩,小包一兩。

總巡館丈量樓梯銀六錢,又規銀一兩;

……

(海關監督尤拔世所訂《粵海關改正歸公規例冊》)

這些錢,加一起,總計1950兩白銀。

清朝的廣州海關為什麼敢這麼明目張胆地勒索外商呢?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剛說過的,外商不得直接與清朝政府發生聯繫,必須通過十三行,這實際上就取消了外商反映問題的權力。所以外商在清朝海關官員眼中就成了一個個待宰的肥羊,無論他們怎麼樣痛宰,都無法發出聲音。

說到這,可能有人比較奇怪。清政府為什麼把外商管成這樣呢?

這裡面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自古以來的輕商觀念所致。古人認為商人是四民之末,外夷又是人類之末,官員直接出面與外商打交道,就失了天朝上國的體面。

另一個更根本的原因是清代的外貿體制,不是為了發展經濟,而是為了政治目的。所以清政府一方面與外國開展貿易,另一方面,很重視「華夷之防」,要把外貿規模控制在最少限度之內,以免給自己的鐵打江山添任何麻煩。

清政府的這種對外防範心態在當年的"紅溪事件"中表現得很明顯。乾隆五年,在印尼發生了荷蘭殖民者屠殺巴達維亞,也就是今天的雅加達中國華僑的"紅溪事件"。那一年九月,荷蘭士兵瘋狂屠殺巴達維亞華僑,縱火焚毀華僑住宅,搶劫華僑財物,大屠殺持續了半個多月,殺死了一萬多名無辜華僑。鮮血把巴達維亞城的所有溪流都染得通紅,所以人們把這次慘絕人寰的屠殺事件稱為"紅溪之役"。

第二年,福建巡撫把這個事報告給了朝廷,請示朝廷怎麼處理。那麼乾隆皇帝是什麼態度呢?

乾隆下了一道聖旨,說:「內地違旨不聽召回,甘心久住之輩,在天朝本應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清高宗實錄》)就是說,這些華僑本來都是在國內不安分的人,他們違法私自出洋,本來就是應該被處分的,所以在國外被屠殺是自找倒楣,我不管。

所以,清政府對外一貫是這種態度,因此才從嚴控制商業,以免影響國內穩定。然而,這種想法,與英國的國力崛起形成極大反差。

在這個背景下,英國政府決定向中國派出使團。英國人認為,乾隆皇帝是一位偉大的東方君主,因此應該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也許這麼多年來他一直被廣州海關所欺騙。一旦了解了真相,英明的乾隆皇帝應該會下令改革外貿體制。

所以英國此次遣使的第一個目的,是請求清政府改革外貿體制。

第二個目的,英國期望能勸說乾隆皇帝開闢更多新的更方便的港口來進行貿易,比如開放珠山、寧波和天津。

第三個目的,如果前兩項要求都能順利達到的話,他們還打算呲鼻子上臉,再提出一個更過份的要求:請清政府象當初明朝把澳門給了葡萄牙一樣,也給英國人一個小島,讓英國商人堆放貨物,並長年居住。

此外,還有一個秘而不宣的任務:「在不引起中國人懷疑的條件下,使團應該什麼都看看,並對中國的實力作出準確的估計。」(阿蘭·佩雷菲特《兩個世界的撞擊》)也就是偵察一下中國的國力。

那麼,英國使團這次訪華進展得順利與否呢?英國人能否實現這些目的呢?英國人認識到,要完成上述目標,他們就要充分進行準備。多年來跟中國人打交道,英國人非常了解清朝政府的驕傲自大。他們知道,如果以外交談判的架式前往中國,很可能被拒之門外。所以他們找了一個非常好聽的借口——向乾隆皇帝祝壽。萬里迢迢來給皇帝祝壽,肯定能受到乾隆皇帝親自接見。

本文摘自《乾隆 : 政治、愛情與性格》 張宏傑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18-2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文好書 的精彩文章:

孩子們說漏了嘴,結果找到了詩

TAG:華文好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