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校園求職十問十答,總有一款回答戳中你

校園求職十問十答,總有一款回答戳中你

校招找工作,興趣最重要麼?

興趣當然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會抱怨說:「我只之所以沒做好某某工作,是因為我對他不感興趣」,我一直很不以為然,說的好像感興趣就能做好呢,我對賺錢那麼感興趣,也沒見我做好賺錢這回事兒。其實挑工作,最重要就是「能做好」,無論從事什麼工作,只要做到高層都是富有的,可是大多數人做不到而已。一旦你憑著興趣找到了一份你做不好的工作,悲慘的人生就開始了,在外人看來很羨慕你,其實你自己知道,別人一天能做好的事情,你怎麼都做不好,天天被老闆吐槽,升職加薪也沒什麼可能,估計再有興趣的事情,也經不住漫長工作的摧殘。一個正常的邏輯應該是選一個昂揚向上的行業,選一個你做的順手的工作做下去,你工作做得好,就會很快升職加薪被表揚,你就會越來越開心,慢慢也就「感興趣了」

未來幾年做什麼行業最有前景?

1. 自動駕駛。未來幾年汽車無人駕駛是必然趨勢,所以自動控制,自動駕駛技術前景會不錯,自己自動駕駛的衍生行業也會有發展潛力。

2. 無人機。無人機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無人駕駛顯然成為一種趨勢,因此無人機相關專業比如機械,電子,自動控制等都有不錯的前景。

3. 人工智慧。人工智慧雖然不是未來幾年能普及的,但是相關儲備已經在進行了,而且資本都在往這個方向走。

4. 大數據。大數據一定是未來的趨勢,因為各行各業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需要專業的人去分析,得出有價值的數據供企業政府等決策使用,可以使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5. 泛IT。現在大部分科技類的行業都需要IT人才,因此IT不會過時,人才缺口還是很大。

可以去一份不給錢的實習么?

從我的角度來看,單位的基本道德就是給實習生付工資,無論以何種理由,打著什麼樣漂亮的旗號,都不能掩蓋「不發實習工資是耍流氓」這個現實,這是我對工資這件事的基調。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之前聊過很多畢業後不能實習的問題,如果你不從法律上規避這件事,那麼必然有無數企業來把畢業生當實習生用,給的卻是生活費,這對每個人而言都是災難。現在很多律所就是給年輕律師一點點生活費,讓新員工蒙受巨大壓力。這本質上就是律所聯合體給所有法學生的壓迫。當然這種壓迫也會出現在其他行業,譬如4A。我仍然建議實習生們能團結些,盡量少去那些不給錢的企業,或者至少要表達出來不滿意,這樣將來才會有所改變。如果所有人在面對不公正時選擇忍受,那麼對方就會更加得寸進尺。付工資天經地義,你的每一分鐘時間都是有價值的,都值得獲得酬勞。有些事情很普遍,但不代表它正確,很多時候只是無能為力而已,只要你內心有所堅持,最終都會變好的

第一份工作應該如何選擇?

首先要做個深入的自我剖析,問自己三個問題:1、自己喜歡什麼樣的工作,不能模糊的說自己喜歡外企之類的無用的廢話,要找到很細節的點,譬如工作內容、工作節奏之類的。2、自己能做什麼?每個人能做的事情很多,有些能做到90分,有些能做到70分,所以不要以為自己沒有特別厲害的技能就意味著一無是處,其實你要多看看那些70分的技能。3、價值觀是什麼。每個人都有根深蒂固的價值觀,譬如在我的價值觀中,就是不喜歡華為這樣的企業,就是討厭小米的產品,這種價值觀無所謂對錯,但對你很重要。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時候,好好想想能做什麼,即拿到offer的概率,如果你明確自己超喜歡投行,可是你學校很一般,也沒什麼經歷,那這個也就不現實,所以要根據自己目前的情況做個現實的決定。這個職業選擇可能不是最喜歡的,但應該是比較喜歡的。最後呢,畢業生最好還是要去個大公司,去昂揚向上的行業,去那些能讓你掙錢能力越來越強的公司 。

新媒體都出來十幾年了,早就不新了,我估計很快大家會淡忘新媒體這個辭彙。相對於報紙,廣播電台是新媒體,相對於廣播電台,電視是新媒體。新聞、媒體行業是永存的,更換的只是介質。也就是說新媒體的未來就是媒體的未來,我感覺還是很廣闊的。紙這個介質在消亡,以後app和訂閱號就是新的紙張,而微博就是新的廣播電台,各種視頻平台也慢慢補充電視。而新的媒體介質顯然要比傳統媒體介質更適合來互動、更適合傳播,玩出來的花樣更多。狹義的新媒體工作是每天發個微博或者訂閱號或者一個視頻,但是,對於新媒體來說,這根本不算什麼,核心的能力是文字的表達能力,圖片的設計能力,互動的運營能力,以及活動的策劃能力。至於怎麼去發微博、怎麼去編輯文章,怎麼去把視頻發不來這種工作是沒有價值的。這些基本就是大家實習的時候在做的事情。新媒體是工具,學會怎麼用它才是關鍵

考研失利後,是應該考公務員還是去找工作?

首先,考研失利是個特別正常的行為,每年都有一百多萬考生去考研,但是只有那麼少數的幾十萬人能讀研,加上這兩年保研放開,很多學校基本都是保研錄取,考上的概率低的可憐,所以你不要糾結。至於考試之後應該考公務員還是去找工作的這個問題,我倒是覺得這並非一個選擇題。我覺得學生思維裡面有一點很詭異,就是總是非要二選一或者三選一,然後all in一個方向,才能顯示出來自己是專註的。其實這種行為的風險控制能力很弱。大家都上過大學,又有說能幾個月什麼都不幹,除了睡覺吃飯就是做一件事呢?所以準備考公務員的時候為什麼不能去找工作呢?難道找工作就一定意味著考不上公務員?我想並不會這樣。多線程作戰是職場之中很常見的技能,社會不會讓你做完一個再做一個的,所以我還是建議你能主要準備考公務員,然後控制好時間和安排去參加春招。反正春招的事情也不多,也沒那麼多崗位,完全可以兼顧。守不住自己的內心,做什麼都會一事無成。

如何看待大學生創業?

我對創業是很敬畏的,在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我總以為創業是件極其容易的事情,彷彿只要我去做就會成功的。當我自己親身創業,以及做了兩年投資人的時候,才深刻意識到創業非常艱難。從概率上講,拿到天使+A輪的融資根本不意味著什麼,每年有上萬個項目拿到天使輪,數千個項目走到A輪,但是能拿到B輪的項目就只有一百多個了,拿到C輪的更是寥寥無幾,這上萬個天使輪的項目呢?都死了。那些能被你聽到的項目都是從死人堆裡面掙扎出來的。除此之外,創業者之間的感情堪比塑料姐妹花。剛開始的時候CEO沒錢,都是找很普通的合伙人,也都是朋友,雖然不太理想但也還能用,隨著融資越來越多,早期合伙人基本就沒什麼價值了,很多CEO開始各種變相的的去排擠CTO之類的合伙人,讓他們趕緊走人還回股份。說到這裡,創業要麼做CEO要麼等你有很多經驗後再去做聯合創始人,要不然很容易被CEO嫌棄。做生意比上班難太多,不要輕易嘗試

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你最看重哪個?

工作能力和態度是分等級的。首先保持基本的工作態度是對於任何工作能力的人都適用的,能力差的人態度不好的話,基本就沒辦法混了。能力特別好的人,要是脾氣很糟工作態度不好,也會在老闆搞定棘手事情之後逐漸拿下你。在職場基本工作態度是一個人專業的基礎,工作做的好壞,都要敬業。但是,工作態度達到及格線之後,邊際效應遞減很快,即你只要能把工作態度做到60分,基本就可以了,你做到90分也不會做到那麼多作用。所以說在達到60-80分態度後,工作能力是決定你長期的發展的核心要素。工作能力差,態度也差的,很快被幹掉,工作能力一般的,態度很好的,會在公司沒有大危機的時候存活下來,但是還是會可能在大裁員時被首先幹掉。能力很好,工作態度很差的人,會在老闆騰出手後集中處理。只有那些會做人態度好能力強的人才會成為職場贏家


想清楚關鍵的三個問題就夠了。

自己的特點是什麼?每個人的性格特點是有絕對化差異的,這些差異不是經驗和培訓能夠替代的,最終會成為影響職業生涯的最大的因素。你自己邏輯是發散的還是線性的?你喜歡天天出去跑,還是喜歡坐著按部就班?你對數字是否敏感?你和陌生人能不能快速自來熟?你是不是個自律的人?這些細節的因素都能拼成一個「結構化」的你自己,用這些細分因素,會很容易幫你做篩選和排查。一個天天在數字上出錯的人去四大做審計?估計幾天就會被老闆罵死了;一個喜歡浪的人在公司做戰略分析,自己都會被自己無聊死……

自己想要什麼?這個既是來叩問夢想,也是來追問慾望,人最原始的慾望和追求才是一切職業規劃的根本。錢是每個人都想要的東西,但如何掙錢?掙多少錢可以滿足你?除了錢之外有沒有同樣重要或者更重要的東西?為了實現這些東西,就可以大概分出來幾個路線。我有個小夥伴雖然比較缺錢,但是他一生的夢想就是想當國家公務人員,就算他能找到高薪的工作,也仍然想當個吃皇糧的,這種慾望就支撐他最後實現目標。另外一個小夥伴學工科的,記憶力也不好,總是忘東忘西,但就是對那些維權律師很是敬佩,於是大學所有課餘時間都用來學法學,最後花了好多年竟然過了司考,然後又經歷很多波折在一家律所裡面穩定下來,還真的打了好幾個維權的官司。你自己內心真正熱愛的事情,絕對是你職業規劃的指路明燈。

自己能什麼?很多時候,我們想的太多,覺得自己會是商業奇才,覺得自己可能是個大的科學家。無論想做什麼,或者驅動力多麼強,都要耐心去分析自己的技能和特質。挖掘自己到底有什麼樣的本事,幹什麼事情很很順手,做什麼事情一定很難做好。自己有多大的能耐,一定要自己心裡有點B數,要不然一旦輕易進入一個行業,結果發現自己怎麼努力都做不好,最後就要重新開始,挺浪費時間的。這個能做什麼,既包括能力,也包括無法改變事實,譬如畢業學校、專業等等,如果一個學校一般的學生進入對學歷要求很高的行業,跳槽就會遇到很多阻礙。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太難為自己,畢竟誰都沒有主角光環。

職業測評、職業規劃導師、乾貨分享等等都是外在的附加要素,為了規划出合適的職業路徑,就要拋開這些坦誠的面對自己,把自己當做一個普通人來對待,客觀分析,理性選擇,最後一定會有一條穩妥的道路。


職場中不斷學習的人有兩種人,兩種人都很努力,但是結局很不同。第一類人大家比較常見,熱衷於各種知識分享的社群,在朋友圈裡打卡看書、打卡學英語、打卡健身等等各種打卡,各種速食類網紅書都會購買,買了無數個公開課,也每天堅固聽羅胖和吳曉波。我見過的這類的似乎都沒什麼起色,最後倒是學會了很多金句,每天能言善辯巧舌如簧,對國家大政方針、科技前沿、經濟走向、人權女權了如指掌,不幸的是這些人似乎過幾年都還是那個老樣子,職業上並沒有什麼大的發展。這是典型的儀式感導向的學習者,最後學了很多漂亮的花架子,卻終究沒什麼成就。還有一類學習者,平時絕對不在朋友圈發什麼幺蛾子,每半年都會有個學習的中心,集中解決要學習的東西,以結果為導向。這樣的人你會驚訝於對方的成長的一日千里,冷不丁的就放了個大招。職場中絕對不能搞什麼儀式感,還是要用客觀的東西來提升自己硬實力。

作者簡介

燒腦專業工科男法律職業資格

以前混跡營銷圈 現就職於風投基金

成長中的職業規劃師

微信dailyinter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天都有新實習 的精彩文章:

TAG:每天都有新實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