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訪洛陽博物館 看古代「萌蛙」長這樣

走訪洛陽博物館 看古代「萌蛙」長這樣

近日,隨著一款手機遊戲《旅行青蛙》的流行,一隻可愛的「小青蛙」出現在不少小夥伴兒的手機中。其實,從新石器時代開始,青蛙和蟾蜍就作為神獸被先民崇拜。我市出土的古代文物中,有不少青蛙和蟾蜍的可愛身影,本報記者帶您一睹為快。

一、灰陶蟾蜍

這隻製作精巧的灰陶蟾蜍1987年3月出土於二裡頭遺址,現藏於洛陽博物館,長10.4厘米、高3.8厘米、寬8.8厘米。只見它屈肢俯卧作匍匐狀,雙目圓睜,凝視前方,嘴巴微微開啟,全身布滿了細線雕刻的圓點紋,好像要伺機捕食獵物,形象逼真,生動有趣。

洛陽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蟾蜍雖貌丑,但在古代被視為吉祥之物,寄託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古時科舉考試中榜被稱為「蟾宮折桂」。該灰陶蟾蜍的發現,也為後人研究商代早期陶器的製作工藝提供了重要實物例證。

二、彩繪百花燈

這盞彩繪百花燈1972年出土於洛陽西郊漢墓,精妙絕倫,堪稱我國古代陶燈的經典之作,現藏於洛陽博物館。燈座呈覆喇叭形,像是一座起伏的山巒,「山」上堆塑有人、龍、兔、虎、朱雀、蟾蜍等。其中,4隻蟾蜍正在爬行,樣子憨態可掬。不過,也有人認為這4隻小蟾蜍是龜。

三、三彩蛙形枕

這隻可愛的「小青蛙」1986年出土於洛陽,宋代文物。其頭部微微上翹,眼睛圓圓鼓鼓的,釉彩鮮艷,中間凹陷部分讓它的主人枕卧睡眠。「蛙」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被人們認為是神物,先民祈盼能像「蛙」一樣產子繁多,企望生生不息。

四、漢墓壁畫中的蟾蜍

蟾蜍形象醜陋,被稱為癩蛤蟆。但在漢代,蟾蜍象徵著生命化育。所以在洛陽出土的漢墓壁畫中,蟾蜍的形象幾乎隨處可見,一般隨女媧和西王母一起出現。但非常有趣的是,漢墓壁畫中的小蟾蜍都長著一條奇異靈動的小尾巴,其原因至今未解。

我市出土的漢墓壁畫中的蟾蜍也很常見。其中,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珍藏的西漢墓壁畫中的蟾蜍,都位於墓室頂部,均在人首蛇身的女媧胸前圓環中出現。漢代最講究陰陽相合,圓環象徵著月亮,圓環中的蟾蜍代表了「月精」,表達了墓主人想長生不老的心愿。

五、石蟾蜍

這隻石蟾蜍是唐代武周時的物品,1980年出土於上陽宮遺址,高51厘米、長96厘米、寬71厘米,保存完整。從外觀上看,它形似蛤蟆,嘴巴張開,腹中有孔,頭肩部位有浮雕加陰線刻的凸眼和雙角,造型敦厚,形象奇特。洛陽博物館的文物專家說,這樣的石蟾蜍應為宮殿建築或苑囿的排水設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劉煒最新個展 「圖像180」的繪畫狂想曲
容軒讀印——漢代私印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