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本來可以名傳千古的帝王,卻因急功近利導致遺臭萬年,他是誰?

本來可以名傳千古的帝王,卻因急功近利導致遺臭萬年,他是誰?

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的第二代皇帝,公元604—618年在位,年號「大業」,統治中國14年,是一個亡國之君,煬帝是死後唐朝給予的謚號。《謚法》說「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隋煬帝臭名昭著,千古以來家喻戶曉。清代思想家王夫之稱之為「逆廣」,野史小說更是把他稱為「色中餓鬼」。隋煬帝在古代正史和野史的敘述中已經成為商紂式的人物,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暴君。歷史真的是這個樣子嗎?隋煬帝真的是這樣的人嗎?

據以有的史料記載加上我的分析,我認為隋煬帝是一個功過兼有的皇帝,至少不是一個十惡不赦不折不扣的暴君。

隋煬帝不僅對我國的統一與鞏固有貢獻,而且對於推動我國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余以為他的主要功績有:

1、 營建東都洛陽

隋朝定都長安,但當隋朝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之後,都城長安的弱點已經顯露出來了,800里秦川耕地面積狹小,水利設施陳舊破敗不堪,加上關中地區的人口數量增加,長安的糧食供給發生困難,以至不得不依仗漕運關東糧食。到了隋唐時期,地狹人繁的關中地區滿足不了龐大的中央政府和駐軍的需要,成為抑制關中地區發展的瓶頸。還有隋帝國幅員廣闊,但長安位於西北一隅,擁有廣闊的國土卻不能實施有效的管理,地域廣大、人口眾多的山東地區長期處於東魏、北齊統治,剛剛歸附,人心不穩,和中央政府有很強的離心力,迫切需要進行管理。再則剛剛統一的江南地區對北人心懷恐懼,離心力更強,叛亂時有發生,還需要加強控制,但長安卻鞭長莫及。所有這些都說明長安不再是都城的最佳地點,應該進行遷都了。而洛陽「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經濟條件比長安優越得多,農業生產發達,臨近山東、江南等產糧地區,又可以就近控制,使「水陸通,貢賦等」,豈不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2、 開鑿大運河

隋煬帝幾乎在下令修築東都洛陽的同時,又「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自板諸引河通於淮」,開始了開鑿大運河的工程,為什麼要開鑿大運河,難道僅僅是為了鑿穿王氣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河流流向也是自西向東,這就使得我國沒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河。為了溝通水系,形成腹地廣闊的水路交通網,就必須要開鑿一條南北走向的運河以彌補不足。在隋之前有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魏惠王的鴻溝,隋煬帝也不足為怪。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陸地運輸運量小耗費巨大,所以水路運輸是最便捷最經濟的。隋時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已經有分離的趨向,隋朝要用南方的經濟支撐北方的政治,所以必須要把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經濟重心聯繫起來,使南北方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是國家統一的需要。還有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解決關中地區的糧食問題,軍事上加強中央政府對江南地區和北部邊塞的控制也都需要開鑿大運河。大運河的開鑿勢在必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這是隋煬帝不可磨滅的功績。

此外還有掘長塹、置關防、開馳道、築長城、置糧倉,大修文治、釐定制度,方勤遠略威鎮八方等許多功績,這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業。但隋煬帝的奢侈暴政也是罄竹難書的。

他興建許多龐大的工程耗費了許多的社會財富,濫用民力不顧百姓死活,使得成千上萬的農村丁壯離開農業生產服官府的兵役或徭役,影響農業生產使得「稼穡失時」,造成了農村青壯勞力的大量死亡。為了如期完工,嚴政、苛政、急政就出現了,「視億兆為草芥」「土木之工不息」「天下死於役」,使得他的千秋功業建立在累累的白骨之上,民怨沸騰。隋煬帝到處巡遊,徵稅百端,「奸吏侵漁,內外虛竭,頭另箕役,民不聊生」,僅就大運河一項工程百姓死亡之數就達百萬。三征高麗,四海靡沸,兵敗平壤,威風掃地,損兵折將天下騷亂,民眾則「苦於上欲無厭,下不堪命,饑寒交迫,救死萑蒲」,「百姓困窮,財力俱竭」。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氣勢磅礴的隋末大起義開始了!

在我看來,隋煬帝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不是一個昏君,他,宏圖大志,雄才大略,志包宇宙,氣吞山河,敢想敢做,使得大隋王朝地廣三代威振八方,但他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暴君。這兩者之間看起來存在著矛盾,但實際上並不矛盾,有著一定的必然性。正因為他的雄才大略所以就想有所作為,想超過前代的功績,使得他有一種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潛意識,不恤民力,不顧百姓的死活,不考慮客觀實際情況,必其功於一役,在短短的時間內建起了許多的大工程,也為隋王朝的滅亡掘好了墳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企鵝歷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我國古代大部分皇帝的命都比西方國王的命短?
揭秘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的秘密:竟是被文官逼得「罷工」?

TAG:企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