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一個非洲大國的「進化」歷程,南非不只是「落後」

一個非洲大國的「進化」歷程,南非不只是「落後」

《南非通史》(插圖珍藏版)

鄭家馨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8年1月出版

編輯推薦

圖文並茂,非洲史大家鄭家馨教授十年磨一劍,為您揭示金磚國家南非波瀾壯闊的前世今生!

本書不僅文筆生動、史料可靠,並且配有近兩百幅精美的歷史圖片,很多圖片都是第一次出現在圖書中。打破了以往讀者對南非刻板的印象,呈現出一幅多彩多姿、生機勃勃的南非圖景,為讀者展現了一個非洲大國別開生面的進化歷程。

內容簡介

《南非通史(插圖珍藏版)》是北京大學非洲史專家鄭家馨教授數十年研究的成果。

全書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敘述了南非從殖民時期至今的歷史。包括好望角的發現、荷屬南非開普殖民地的建立、奴隸貿易、原住民的英勇反抗、祖魯王國的崛起、原住民的部落兼并、布爾共和國的形成、鑽石和金礦的發現、英布矛盾的激化乃至英布戰爭、南非聯邦的成立、嚴酷的種族隔離、「班圖斯坦(黑人家園)計劃」的強制執行、非國大領導的暴力鬥爭、黑人多數掌權後的南非,以及南非列入金磚五國等。

全書有約200幅歷史圖片,為讀者展現了一個非洲大國別開生面的進化歷程。

精彩書摘

北恩戈尼人棲居的納塔爾是南非得天獨厚的富庶地區。它地處南非的東高原斜坡地帶,其北部地表低平,河谷開闊;南部地區崎嶇狹窄,河流動輒形成峽谷,水勢湍急。全區雨量豐富,常年溫差不大。由於地形複雜多變,在不大範圍內就含有甜維爾區、酸維爾區和混交禾草區等多種類型草原。維爾(veld)為「草原」之意,特指既未耕種過又無密林的開闊地。甜維爾(Sweetveld)區生長著全年甚至乾旱時期都有營養的禾草如紅草,適於飼養牲畜。酸維爾(Sourveld)區的禾草在生長的早期富含營養,但生長3個月以後所含蛋白質和礦物質急劇減少,木質素和纖維素含量升高,牲畜吃了不好消化,因此不愛吃。祖魯牧人擅長放牧。他們讓牲畜先吃酸維爾區的細嫩牧草,3個月後進入甜維爾區,牛羊吃得腰肥體壯,繁殖率很高。祖魯人的畜牛業特別興旺發達,祖魯語中有100多個專有名詞,分別表示不同品種、毛色和角形的牛。

除了適牧以外,比起高原斜坡帶的其他地區,祖魯蘭又是適宜農耕之地,既溫暖多雨,水源條件優越,又無危害人畜的萃萃蠅,是理想的發展農牧經濟的地帶。居住在祖魯蘭的恩戈尼人主要部落有恩德萬德韋、恩瓜內、姆塞思瓦和誇比。這些黑人部落善於利用自然條件,充分發展農牧混合經濟。16—17世紀,從東海岸葡萄牙海難者手中引進高產的美洲玉米以後,更增強了祖魯蘭雨量充沛地區的農業潛力,遇上好年成,玉米加上非洲蜀黍可使穀物產量倍增。以祖魯人為代表的北恩戈尼人人口迅速增加。農牧業的發展促進了家庭手工業的發展。北恩戈尼人的煉鐵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鐵制工具甚多。專業鐵匠技術嚴格由家族傳承。他們也善煉銅,喜好用銅製作各種裝飾品。另有專事生產草籃、草席的工匠。木雕工藝也得到發展,生產的牛奶盤、木製長柄勺、羹匙、枕頭等遠銷各地。手工業分工初具規模。恩戈尼人可用來交換的產品數量和品種比其鄰居科伊桑人多得多。這促進了商品經濟迅猛發展,使地區財富急遽增多。

靠近德拉戈阿灣的南班圖諸部落,兼得地理之利,長期控制德拉戈阿灣貿易。這裡在1794年以前由聰加人控制,其後控制權曾短期轉入馬普託人之手。居住在主要通道之一的蓬戈拉河西岸的恩瓜內人和恩德萬德韋人,也力圖控制此類貿易。於是,爭奪長途貿易控制權成為刺激南恩戈尼人各部落建立強大軍事力量的動力。烏姆福洛濟河下游的姆塞思瓦部落的酋長丁吉斯瓦約在1809年前曾多次到德拉戈阿灣一帶旅行,眼見貿易繁盛和歐商咄咄逼人的情景,深感加強武力控制貿易通道的重要。他在1809年即位後組織商隊運輸象牙、牲畜和毛皮向葡萄牙出口,他曾販運100頭公牛和大批象牙,到德拉戈阿灣去換取串珠和毛毯。諸種有利因素使北恩戈尼人酋長能夠有效維持其對象牙、毛皮貿易的壟斷地位,獲得巨利,從而壯大其經濟實力。

18世紀末生態環境的變化改變了祖魯蘭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政治實力的變動。德拉戈阿灣的象牙貿易因大象被濫殺而驟減,牲畜出口猛增。貿易上對牲畜需求的增加(葡屬莫三比克港口同樣是印度洋帆船的供給站),以及牛群是社會和家庭財富唯一標誌的傳統,刺激著北恩戈尼人想方設法擴大畜群的規模。

生態環境變化促進了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過程。恩瓜內、恩德萬德韋和姆塞思瓦諸部落的中心地均位於雨量豐沛、土壤肥沃的分水嶺地帶,靠近甜維爾和酸維爾地區,全年均可放牧,飼養牛群最多。但是,各部落出現的長期過分放牧的現象,一度破壞祖魯蘭的生態平衡,特別是甜維爾地區受到的破壞最大。這些優良牧場一旦植被覆蓋面減少,表土流失,就會滋生牲畜不愛吃的灌木刺林。根據樹木年輪研究,18世紀90年代納塔爾地區的降水跌至歷史最低點,引發了1801—1802年的大災荒。祖魯蘭各部落酋長競相向所剩無幾的牧場儲備資源擴張,佔領新資源擴張土地的行動引起了激烈的部落戰爭(迪法肯戰爭的前奏),戰爭減少了人口,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和人口膨脹所產生的嚴重問題。

18世紀末,此地的非洲人開始了部落廣泛聯合、從部落過渡到民族的過程,有的通過和平途徑,有的通過武力征服。游牧經濟在南非自然條件下本來很難形成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但在南非南緯30°以北地區,可靠的農業生產和不斷擴大的畜群卻提供了形成國家的有利條件。

大約在16世紀中葉,北恩戈尼人的恩瓜內黑人部落已居住在蓬戈拉河下游兩岸平坦的沼澤地帶(今莫三比克南界內),當時叫倫吉尼人,其創造者稱德拉米尼一世。倫吉尼部落成為聰加人的滕布王國的一部分。從北倫吉尼部落分出來的新氏族往南遷徙,渡姆庫澤河進入納塔爾。新氏族恩瓜內後來又分成德拉米尼和恩德萬德韋兩個氏族。而留在北方的倫吉尼部落屬其中的倫加氏族,從中又分出赫盧比和斯威茲兩部。大約在1720—1730年,赫盧比繼承其父倫加為酋長後,可能因在滕布內戰中失地,遂率倫加氏族延林波波河丘陵南遷,定居於蓬戈拉河南岸,成為恩德萬德韋的臣屬。後來,倫加氏族分別由赫盧比及其兄弟德拉米尼三世率領。德拉米尼三世率領的氏族定居於蓬戈拉河上游南岸(後來的史瓦濟蘭國南界)那片十分適宜農牧混合經濟的地帶。一直到德拉米尼三世之子恩戈瓦尼三世即位後,他才率眾從南岸回渡北岸。無論如何,斯威士人終於定居在蓬戈拉河上游北岸這片適宜農牧混合經濟的肥沃地帶了。恩戈瓦尼三世(約1750—1770年在位)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發展生產,奠定了斯威士民族的融合基礎,建立了史瓦濟蘭王國。斯威士人自稱恩瓜內人,就是從幾個自稱為(巴卡)恩戈瓦尼家族的名稱沿襲而來的。恩瓜內人不斷擴張領土範圍,逐漸征服或吞併蓬戈拉河上游北岸的幾個小酋長國,包括其中的蘇陀人酋長國,因此,恩瓜內人文化中也糅進了屬於蘇陀—茨瓦納語系的蘇陀人文化成分。有意思的是,北恩戈尼人實行嚴格的族外婚制,而同樣屬於恩戈尼語系的恩瓜內人卻寧願實行姑表和舅表婚制,斯威士人中皇太后的崇高地位與其說是恩戈尼人的傳統,毋寧說是蘇陀人遺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評論彙編》:經濟復甦難以扭轉民粹主義困境
技術的大船,人類說翻就翻?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