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難道只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嗎?可能有你不知道的秘密!

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難道只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嗎?可能有你不知道的秘密!

在聊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把項羽簡單介紹一下,這有助於對問題的理解,也便於您的對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深刻理解。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羋[mǐ]姓,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這是項羽一生的簡單情況。

西楚霸王項羽

關於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司馬遷的《史記》云:「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為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天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對此,宋代著名詩人李清照寫項羽的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不肯過江東,這也就是今天回答問題的主題,那就是為何項羽不肯過江東呢?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霸王別姬

第一個原因是項羽因「虞姬死而子弟散」心生羞愧,因而不肯過江,拔劍自刎。心愛之人已經自刎。

無顏見江東父老

第二個原因是無顏見江東父老。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原因。無需贅述。

上述兩個原因論者甚多,此處不在多言。

第三個原因,我認為還需要從項羽個人對江東父老的角度去思考。

項羽是個非常人性的人。也是性情中人。在《資治通鑒》中,就表現出項羽感情用事的特點:項羽小時,學書,不成,學劍,又不成,學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學。從小這種任性的性格影響了他的一生,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率性而為,感情用事,我行我素,不掖不藏,缺少理智、權術和心機。可以說,他成於性情,敗於性情,不愧為天下第一性情中人。項羽在攻打秦軍的過程中,以下兩個方面是項羽經常考慮的:一是為叔父項梁報仇;二是解救趙軍。沒有考慮到如果戰爭失敗將給自己造成的損失、諸侯間的勾心鬥角等,率性而為,以決心和氣勢壓倒一切,最終不但戰勝秦軍,還征服了諸侯。使其達到了頂峰。項羽有殘暴的一面,但又有「仁」的一面,「婦人之仁」就出自項羽。《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這一方面說他優柔寡斷,大事大非面前常常舉棋不定,錯失良機,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心機不深,感情用事,智謀淺顯。也是性情中人。自刎烏江也是其性情中人的表現。

垓下之圍

另外,也不排除項羽早日消除人民的戰爭苦難考慮的因素。認為項羽認識到了長期內戰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這場戰爭儘早結束。項羽確實曾有結束戰爭的願望,也曾想過通過他與劉邦的個人決鬥來將戰爭結束,他覺察到「楚國久相持不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所以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最後他甚至不惜違背自己個性,想要犧牲自己的利益通過和談換取劉邦的讓步,以鴻溝為分界。但是劉邦卻違約出兵追殺楚軍。如果項羽回到江東江東的父老肯定會力挺項羽東山再起為項羽召集兵馬。項羽是個軍事天才如果項羽回到江東召集兵馬必定和劉邦在展開一場惡戰,項羽不想在讓楚國人流血了不想在讓生靈塗炭。項羽知道劉邦是個治國安民的好材料,項羽相信劉邦會治好天下讓天下太平百姓不在受災難。當項羽失利並且認識到自己無法立即消滅劉邦而又無法談和的情況下,項羽只有犧牲自己以結束數年的殘殺。

烏江自刎

項羽從上述分析而言,項羽不肯過江東,有諸多的原因,但是我認為,應該從項羽的本身因素考慮,也就是項羽的個人性情上考慮,這樣才會有一個合適的理解。

如果您喜歡歷史與文化,請您關注 譚論古今,會帶給您更多有趣的歷史文化,讓歷史與現實為您照亮人生前程!如有不同意見或建議,請您在下邊留言交流,歡迎您的批評指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清朝的辮子原來是這樣的,清宮劇騙了我們!
你知道嗎?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竟然叫野豬皮!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