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培養全科醫生不能單靠制度激勵

培養全科醫生不能單靠制度激勵

「委員通道」首秀上,作為全科醫生的醫藥界別委員吳浩亮相,回應公眾關切。去年一條「5億人有家庭醫生」的新聞,無意之間成為一個「促發器」,使人們對全科醫生暗戀式的「萬民期待」,轉變為單戀式的「萬眾矚目」。

在民聲民意的推動下,全科醫生「成建制」工作走上了制度建設的快車道。《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出台,從制度層面對其進行了完善與激勵。而全科醫生事業能否真正達到人民的期待,還至少需要兩方面的工作。

首先,需要萬眾合力提高人氣。全科醫生的人氣缺在兩頭,一頭是醫生,一頭是患者。醫生一頭,人才是缺乏的,這也是國務院頒布出台《意見》所針對的問題。在人們的傳統意識里,越基層的崗位越艱苦,卻因為遠離上層關注而越沒有上升空間。即便《意見》在薪金、職稱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傾斜,但身在基層的社區醫院始終在晉陞通道、學術視野方面鞭長莫及。因此,念了5年醫學專業的本科,或9年的醫學博士之後,努力擠進實力雄厚的三級大醫院在很長一段時間仍會是擇業的主流。

退一步講,即便這些按規培養、完成培訓的學生願意填補全科醫生的數字缺口,但醫療科學是一個經驗性科學,學生歷練為老師還需要更多的病例以及時間。這與患者一頭的人氣缺乏是互為因果的,患者越少、經驗越缺乏,醫術越不被信任,結果是患者更少。社區的全科醫生是不是真能看好病?會不會診斷錯誤?這個盤桓在公眾潛意識裡的疑慮,制度解決不了,但卻是人民健康之路上最大的障目之石。此前,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建議,嘗試通過醫保報銷槓桿,即不同的報銷比例引導病人向社區去。這一做法的有效性還有待實踐檢驗。

其次,要提高信息暢達率。吳浩委員在此前表示,社區醫生是為患者提供「連續固定」的服務的,其中「連續」所仰仗的就是信息的暢達和連續。例如病人有哪些病史、做過哪些手術,甚至用過什麼葯、生活習慣如何等,這些信息如果可以如銀行存取款記錄一樣,形成一個「健康賬本」,並且被所有的醫療系統調用,將能提供對患者最全面的健康管理。而這一點的完成,還需要醫患之外的更多合力,包括信息科技領域、金融投資領域甚至人工智慧領域。事實上,美國從小布希時代就開始推動衛生信息系統的構建,並於奧巴馬時代撥款200多億美元用於實施《衛生信息技術促進經濟與臨床健康法案》,促進更多的跨界合作。而在我國,基層醫院除了位於城市的社區之外,還遍佈於廣大的偏遠地區,甚至是老少邊窮地區,如何讓醫療信息之網做到無縫覆蓋,任重而道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我國細胞治療終於進入臨床的大門
克隆猴研究倫理規範不可或缺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