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吳泰伯逃位到季札讓國,春秋時期吳國的歷史完成了一個輪迴

從吳泰伯逃位到季札讓國,春秋時期吳國的歷史完成了一個輪迴

從吳泰伯逃位到季札讓國,春秋時期吳國的歷史完成了一個輪迴

江蘇無錫,泰伯陵

一個南方人不遠千里來到北方,遍訪中原諸國,是公元前544年最重要的一件事。

這個人來自吳國,名叫季札,因曾封於延陵(吳地,在今江蘇省常州市南淹城)和州來(本為小國,後為吳所取,在今安徽省鳳台縣),所以又被稱作延陵季子,或者延州來季子。

季札不是普通的使臣,他是現任吳王的弟弟。事實上,他本有機會成為吳國之王,但他放棄了。「季札讓國」是吳國歷史上一段佳話,成就了季札的美名,當然,也由此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從吳泰伯逃位到季札讓國,春秋時期吳國的歷史完成了一個輪迴

江蘇常州,淹城遺址

要看清楚這個人,必須從吳國的創立說起。

那是一段極其久遠的歷史。

吳國的創始人即大名鼎鼎的泰伯,其事迹大約發生在公元前13世紀末至公元前12世紀初,時值商王朝晚期。泰伯作為周部落酋長古公姬亶父的長子,在這段時間的某一年,幫助父親解決了一個大難題,並由此在歷史上留下了「高義」的美名。

當時,姬亶父有好幾個兒子,其中最小的兒子名叫姬季歷,而姬季歷又有一個兒子名叫姬昌,即後世所稱的周文王。姬亶父可能十分看好這個孫子,希望他最終能夠成為周部落的領袖,率領周人開創一番偉大事業。

在商代,國王傳位遵循的原則一般是「兄終弟及」,哥哥死了,把王位傳給弟弟。但周人施行施行的是「父死子繼」的制度,按照這種制度,酋長之位要想傳給姬昌,必須先傳給姬昌之父姬季歷。於是,一個難題擺到了姬亶父的面前——姬季歷不是長子,按照正常的途徑,他沒有資格成為酋長之位的繼承人。

泰伯看出了父親的意圖,於是在某一年,當姬亶父身染重疾之時,泰伯拉上二弟仲雍,以採藥為名,一口氣從周地奔至荊蠻,從此再也沒有回去。他把領袖的位子讓給了弟弟姬季歷,以此完成了父親的夙願。

史書所謂荊蠻,實際上即後世所謂吳越。而泰伯的落腳點,據說是在今天無錫東南六十里之梅里。泰伯到了那裡,即混同於土著之中,紋身斷髮,自號勾吳。他讓位的義舉很快傳揚開來,「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

吳國的歷史,就此在泰伯的萬丈光芒之中鋪展開來。他不僅是吳的開創者,更成為這個國家的偶像和精神支柱。泰伯的名聲傳遍吳越,也流佈於中原,儒家經典《論語》就曾對其盛讚不已:「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從吳泰伯逃位到季札讓國,春秋時期吳國的歷史完成了一個輪迴

無錫,泰伯墓

孔子說,泰伯如此偉大,老百姓都不知道該用什麼詞來稱頌他了。

當泰伯在遠離故土的勾吳逝去之後,他的弟弟仲雍得立。此後又歷十八世,至公元前585年,吳王壽夢登上了歷史舞台。壽夢在位共計二十五年,他的國君生涯可以用三件大事來概括:

其一,公元前584年,他接待了楚亡臣屈巫,使吳國士兵學會了車戰和陣法,從此開始與楚國為敵;

其二,公元前576年,他遣使參加晉國召集的鐘離之會,把吳國的觸角漸漸伸入中原;

其三,公元前561年,他在去世前夕,準備把王位傳給兒子季札。

王位當然要傳給自己的兒子,但問題是,季札並非長子。在壽夢寵愛的四個兒子中,季札排行老四(這四個兒子並非同母所生)。

歷史在此處完成了一個久遠的輪迴,祖先曾經面對的難題,幾乎分毫不差地擺在了壽夢面前。不過情節不同的是,老四季札對王位沒有興趣,堅決不接受,壽夢只好立了長子諸樊。

公元前560年,諸樊登上吳國王位之初,即向季札表達了讓位的意思。季札再次拒絕,為了表示自己心意已決,他乾脆捨棄家室財產跑去種地,諸樊只好作罷。

但是季札的行為並沒有讓諸樊死心。

公元前548年十二月,諸樊率軍伐楚,中箭而亡。臨死之時,諸樊特地留下遺命:王位不傳於子,而傳於二弟余祭。諸樊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按次序兄弟相傳,最終非傳給季札不可!

從吳泰伯逃位到季札讓國,春秋時期吳國的歷史完成了一個輪迴

安徽鳳台縣,季札曾封於此

余祭在王位上只坐了四年。公元前544年,吳國伐越國時,曾捉獲一批俘虜,其中一個砍斷雙腿後,被余祭任命為守門之吏——很可能守的是水門,因為他還負責看守船隻。這顯然是一個錯誤的任命。當余祭前往視察船隻時,守門人殺了他。

此時,第二次弭兵之盟已經過去兩年,北方終於迎來渴盼已久的和平局面,卻把無休止的戰亂丟給了南方。吳國面對的敵人,不僅有楚國,還有日漸強盛起來的越國,這是一個十分不利的局面。所以老三餘眜登上王位之後,立即派遣季札北上,遍訪北方諸侯,一則自己初登王位,理應與諸侯行聘通好,再則恐怕也有意試探諸侯,是否願意繼續夾擊楚國。

吳國與北方諸侯通使,這還是第一次。

(待續。文圖原創,盜用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