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同學聚會,聽說那個不起眼女同學年薪百萬……

同學聚會,聽說那個不起眼女同學年薪百萬……

作者:羅近月

來源:張德芬空間(ID:tefenchangpublic)

前段時間,有文章說:中年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所以,男人到中年,不如狗。

很快也有人接過這一茬說:中年的女人,充滿著各種無奈和心酸,同樣不敢懈怠,需要照顧的事情太多,可以有的選擇卻越來越少。所以,女人到中年,更不如狗。

這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人到中年,壓力重重,不敢病、不敢老、不能耗、不能賭、不能輸。然而,僅僅是中年才有這樣的無奈嗎?

顯然不是。在這個極度推崇成功的年代,越來越多的不同年齡段的人都開始像個陀螺,拚命轉個不停。

這不禁讓人感嘆,現在的人賺得錢越來越多,可供支配的資源越來越豐富,生活的層次越來越多樣,本該有很多理由快樂,可是我們卻很難快樂了。

為什麼人越長大,越難有發自內心的快樂呢?

快樂來源於現實,

卻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現實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保羅·布盧姆在TED《快樂的源泉》中講到:人類是天生的本質主義者,我們對事物的反應不只是根據我們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和聽到的現實,我們的反應是以我們所信奉的為條件的,比如他們是什麼,從哪裡來,是你認為他們的潛在本質是怎樣的。

比如說,當你今天在公司完成了一項工作,你對這件事情的反應取決於你認為這項工作的本質是怎樣的。

如果你覺得這項工作很重要,你就會感到滿足和愉快;

如果你覺得這項工作太平常了,即使你完成了工作,也不會很開心;

而如果你認為只有工作能力不強的人,才會被安排從事這樣的工作,那麼即便你超預期完成了工作,也可能會怨聲連連。

所以,快樂不是因為現實中你做了什麼、實現了什麼,收穫了什麼,而是取決於你如何看待自己這些行為背後的本質。

我有一個同學小蕾,畢業時大家都在著急找工作時,她已經通過關係敲定了一份正式教師的工作。

這樣的工作,在當時看來是一個趨之若鶩的鐵飯碗,那時她非常自信,常常在同學群里聊天,指導其他同學如何提升能力,怎樣找到好工作。

然而,畢業十多年,當時沒找到工作的同學,也慢慢找到自己的機會,許多的同學開始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她也在自己的崗位上幹得非常出色。

有次同學聚會,有人聊到我們一個女同學已經年薪過百萬,小蕾立即就拉下臉來:讀書時也看不出她有什麼能力,一定是靠男人上位的吧!

原以為僅僅是說說而已,可是一頓飯吃完小蕾一直陰沉著臉,再也沒有笑過,大家也面面相覷,不再多談什麼。之後,在同學聚會上,再也沒有看到她的身影。

對於小蕾來說,她的快樂不是因為她最初找到了好工作,而是通過這份工作,她獲得了對自己的認可;然而隨著光陰流逝,看著別人取得更大的成功,她又在心裡暗自否定自己的能力。

小蕾從事的教師工作一直沒有變化,工作帶給她的快樂卻有了很大的差異,這源於她如何看待這份工作,而且她對這份工作和對自己的評價因為別人而改變。

快樂本是件自然而然的事,然而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很多人卻失去了這個能力。

無論對自己有多麼地認可,總有人告訴你還可以做到更好;無論你對自己的現狀有多滿意,總有人告訴你不要安於現狀。

當我們通過打雞血讓慾望無限倍地放大,面對現實就會越來越不滿意,既很難改變現實,又對拔高自己的慾望上癮,感受快樂就成了越來越艱難的事情。

無法感知快樂,

源於難以做到自我接納

三毛說:一個不欣賞自己的人,是很難快樂的。

一個人是否欣賞自己,不是取決於你實現了怎樣的成就,而是不管成功還是失敗,不管別人怎麼評價,你能否接納那個真實、不完美的自己。

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就很容易變成結果導向,以外在的成就、財富或者權利來衡量自己的價值。

然而外界的衡量標準很容易發生變化,所以想要通過結果去獲得自我肯定總是很難完成。

就像前面例子中的小蕾,一開始她會以自己有怎樣的工作來衡量自己的價值,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跟別人比較時工作不再占絕對的優勢,她就很難感覺到自己的價值,陷入悲觀失望的情緒當中。

很多人因此就更努力地逼迫自己改變,過度給自己施加壓力,定更高的目標,結果卻適得其反。

即使他們實現了目標,也不得不受外界影響定更多的目標,而大多數時候留給自己的還是求而不得的痛苦。

然而有的人會說,更高的目標會帶來更好的成果。斯蒂芬·蓋斯在《微習慣》一書中向我們分析了:目標和取得的成果並無絕對的聯繫。很多人恰恰是因為定的目標太高,一開始就感覺到壓力重重,不得不用拖延來逃避,實際上很難達成最初的期待。

相反,那些一開始對自己期待並不高的人,會因為努力過程的每一個小小的任務達成而感到滿足,這卻可以不斷激勵他們相信自己,更輕鬆地邁向更大的成功。當然,最重要的是,除了成功,他們還收穫了過程中的無數個快樂的時光。

所以,無論你在什麼樣的處境當中,真正能帶給你快樂的不是改變處境,而是接納自己。

只有如此,你才不會輕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才會更容易感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快樂。

如何讓自己擁有快樂的能力?

不要試圖趕走痛苦

冰心說:生活中不只有快樂,也不只有痛苦,痛苦和快樂是相輔相成、互相襯托的。

常常有人把自己無法快樂的原因歸因於眼前的痛苦,所以他們總是會試圖趕走痛苦。

但是痛苦和快樂就像一對孿生兄弟,有一個存在,就必然有另一個存在,所以趕走痛苦的努力常常是徒勞的。

當痛苦已經發生,就好像黑暗已經來臨,我們無法直接去趕走它,卻可以通過更多的光亮讓黑暗褪去。無法快樂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痛苦,而是因為我們以為消除了痛苦就會快樂。

所以,當我們支付更多的時間給痛苦,試圖趕走痛苦時,就連快樂的機會也一同消滅了。

為生活賦予更多積極美好的意義

曾看過一個故事,有三個建築工人,當被問到在做什麼時,一個人說我在砌磚,一個人說我修房子,還有一個人說我在建一座美麗的宮殿。

表面上看,三個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但因為他們對自己做的事情賦予了不同的意義,所有他們感到到的快樂也一定不同。

生活本沒有什麼不同,但熱愛它的人會賦予它不同的意義。

因為這些意義,會讓我們看見自己的價值,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快樂。所以,與其不斷尋找生活中的快樂,不如練習自己感受快樂的能力。

不要忽視簡單的自我滿足

高爾基曾說:快樂來來去去,如同旋轉著的燈塔上的燈光,光輝地閃爍剎那,然後就滅了。它若一直發光,你便無法覺察。

我們覺得快樂不易,是因為我們總想快樂持久,但快樂並非是種持久的狀態,而是在生活中很多細微的瞬間,從內心裡感受的愉悅和滿足。

快樂的人生,並非是因為實現了許多偉大的目標,而是在生活中時常都感受到快樂。這就更需要我們立足此刻,在忙碌的生活之餘,不忘給自己一些簡單的自我滿足。

當你開始更多照顧自己,一點點愛上生活中的小快樂,那麼你終究會成為一個更快樂的人!

潘幸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潘幸知 的精彩文章:

這個世上,只有一種男人不會出軌
“执子之急,与子携老” 操作手册!这才是幸福婚姻的终极秘诀

TAG:潘幸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