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方攝影師這樣拍女性

西方攝影師這樣拍女性

這幾天剛聊完歐洲的報道攝影師都在拍什麼?」,就有讀者向反映現今國外攝影師似乎對女性題材格外關注,那麼通過介紹以下六位攝影師的作品,我們或許能夠有所啟發。

文 | 門曉燕 編輯 | 周星宜

《光圈》

(Aperture)

2017年秋季刊

《光圈》雜誌當期主題為「風格元素」(Elements of Style),通過展示多名攝影師的作品來探索風格、服裝和美在構成個人身份中所起的作用,從時間和地域的角度揭示時尚和風格如何幫助我們去了解「我們究竟是誰?我們有可能變成誰?」。其中,攝影師皮埃特·雨果(Pieter Hugo)拍攝了北京藝術院校中的女生肖像。

▲「北京女生」系列 皮埃特·雨果

作為一名生在南非的白人,雨果除了對政治保持關注,也關注著他所身處的社會。他曾長期拍攝盧安達地區「95後」青少年們的肖像,以此來探討非洲種族問題。他的作品存在於一個躁動不安的,未經界定的空間里,紮根於對現實的虛假再現,人們很難對其進行分類。這一次,他將鏡頭對準了中國女孩。

《攝影》

(Photogrvphy)

2017年2月刊

《攝影》雜誌採訪了美國青年攝影師布魯克·夏登(Brooke Shaden)。夏登從創作自拍像開始,逐漸地發展成為一名探索自拍的藝術攝影師。每一個人對自己都未必了解,特別是那些隱藏在容貌之下的性格,那些無法敘述清楚的幻想,或許連自己都不能看透。夏登的自拍像就是試圖揭開自己心中的秘密,將看不見的精神世界以可視的方式呈現出來。人們在她的自拍像中看到了超越物質生存形式的精神生命。

▲「自拍像」系列 布魯克·夏登

夏登感興趣的話題是黑暗、美麗、消亡和重生。對於她來說,自拍像本質上不具有自傳性,不是她真實的生活,而是一種虛幻的表達。換句話說,她的自拍像不是述說構成自己日常生活的可視細節。為了探尋超出自身所處時空的幻想世界,她將自己置身於想要探究的想像環境中進行拍攝。夏登在她的攝影畫框中捕捉充滿神奇的現實。她運用了畫意般的技術手段和正方形構圖,以非現實的元素取代傳統的攝影屬性。從自我服飾的造型,光線的處理,到布景的設置,都遠離了現實世界。夏登患有纖維肌痛,或許正是病痛令她更加關注人生的體驗和夢想。也或許正是病痛的束縛,才使她希望逃離現實所處的生命時空。

《GUP》

2017年3月刊

不同於美國攝影師夏登用自拍像來挖掘自己看不清楚卻希望擁有的內心世界,挪威攝影師安尼雅·尼米(Anja Niemi)通過自拍系列「從未存在過的女人」呈現自我的不存在。儘管她也是將鏡頭對準自己,然而拍攝的影像完全不是那個現實中存在的自己。尼米將自己裝扮成舞台上的各種角色,以表現其他任何形式都不能實現的「非自我」。同夏登一樣,她不認為她拍攝的照片是自拍像,也很不希望別人把它們看作她的自拍像。尼米自我介紹說,自己是一個不喜歡站在鏡頭前的人,甚至討厭被拍攝。她很好奇那些被攝影師拍攝的人們是如何感受的。當她獨自一人穿上演出服的時候,情形便不同了。現實的尼米消失了,一個在現實中不存在的人出現在鏡頭前。

▲「從未存在過的女人」系列安尼雅·尼米

「從未存在過的女人」系列中,尼米創造出一位演員離開聚光燈後的生活想像。在這些人像中,觀眾看到的人物和攝影師本人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影像中的角色表現出的對於舞台的懼怕,在鏡頭前的茫然,以及由於緊張而流露出希望觀眾消失的心理狀態,恰恰也是攝影師本人在生活中面對壓力希望隱形的心理狀態的視覺呈現。

《千字言》

(1000 Words)

2017年7月刊

如何以攝影的方式呈現一個人的經歷以及由這些經歷所構成的生活狀態?我們是否對於身邊的家人有足夠的了解?當子女長大成人帶著急迫的心情離開家門遠離父母后,是否有瞬間會想起並好奇曾經把自己養大如今逐漸老去的母親究竟度過了怎樣的人生?《千字言》(1000 Words)刊登的馬修·芬恩(Matthew Finn)的攝影作品是對他母親生活的描述。生活在緩慢地轉變,緩慢地遠離習以為常的形態:每天由相似的事組成,生活中與人、事物的關係等等。這些構成了人之一生所經歷的世界。

▲「母親」系列 馬修·芬恩

芬恩拍攝了他母親的系列肖像。然而,這些照片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肖像,而是一種對生活的描述,是對人類生活環境的一種深刻的人文反思。首先,芬恩的「母親」系列照片希望促使人們思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我們在照片中究竟能看到什麼。同時,他也試圖藉此簡單地探索一下如何描述我們的好奇心,即我們的慾望。我們可以通過探索照片潛在的與人「溝通」 的特質,去發掘和理解人們的好奇心。

《英國攝影雜誌》

(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

2017年5月刊

當人們拍攝不同於自己的人像時,需要對付自身存在的偏見,否則很容易出現持一面之詞的敘事現象,而看不見完整存在的他人。事實上,從種族、文化、性別等層面看,攝影觀看都有著多元的表現。安迪亞·比爾 (Endia Beal)是一位國際知名的藝術家,2013年在她進入耶魯大學攝影專業攻讀藝術碩士的時候,她是那裡唯一的一名黑人女性。畢業之後走向職場,她發現自己「處於雙重意識的境況,自己在一種文化之下長大,而眼下要適應另外一種文化,(自己)成為了兩個世界的協調者」。如今她不僅是美國一所大學畫廊里的負責人,同時也是一名藝術副教授。

▲「我是你們尋找的合適人選嗎?」系列 安迪亞·比爾

《英國攝影雜誌》刊登了她拍攝的作品「我是你們尋找的合適人選嗎?」,作品關於黑人女性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後的身份轉化問題。該項目深入調查了黑人女性在進入美國公司工作時的體驗和恐懼。比爾對於這種轉化有著切身體驗。她在作品中捕捉到了有色年輕女性進入職場時的掙扎,以及她們使自己做到最好,以適應職場環境的努力。

《英國攝影雜誌》

(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

2017年5月刊

攝影師萊雅·阿伯麗爾(Laia Abril)感興趣的是極具爭議的墮胎問題,她特別關注了那些沒有合法的、安全的或者自由途徑墮胎的婦女。這些婦女不得不選擇那些給精神和身體都帶來風險的方式。阿伯麗爾的拍攝目的是將人類憎惡女性的歷史視覺化,以令世人記住這些歷史。倫理道德問題交織在她的視覺展示中,同時,攝影師還通過發人深省的文字來揭示墮胎這一話題相關的社會因素、當事者的羞恥心和某些禁忌。

▲「關於墮胎」系列 萊雅·阿伯麗爾

儘管這些婦女是少數人群或是性受害者,她們依然願意讓阿伯麗爾用鏡頭對準她們,至少她們不介意一位女性攝影師的採訪。只有女性才能真正領悟到這些婦女所經歷的痛苦,因而有可能捕捉到她們在臉上流露出的、這一社會問題的映射。阿伯麗爾拍攝的人像不僅僅是為了刻畫墮胎婦女的苦痛,同時也希望藉助這些人像觸動觀者對於倫理道德的思考。這恰是這位女攝影師的攝影態度。

更多內容請持續關注更新

如需轉載請至公眾號留言邀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雜誌 的精彩文章:

巴黎攝影博覽會,你錯過了什麼

TAG:中國攝影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