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詩里的悠悠茶香

唐詩里的悠悠茶香

茶詩的味道,最適合冬季賞玩。坐在溫暖的炭火旁欣賞唐詩,在綠茶的裊裊清香里,讀出了唐代茶詩的深邃、高雅、清靜。這些茶詩就如一杯香茗,清香自唇邊滾落,心腹熨帖,溫軟的茶水經五臟六腑,猶如經歷千年時光,慢慢沉澱——那唐詩里瀰漫的茶香。

元稹寫過一首詠茶的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詩·茶》,「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香嫩的茶色澤金黃;飲茶時聽明月,賞朝霞,可謂「睡起有茶飴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而茶可洗盡古今人不倦,是何等的妙用啊。

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是古典茶詩的曠世之作。詩中云: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膚輕,六碗通神靈。七碗吃不得也。

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讀此詩如吮香茶,步步深入,體察到品茗者神清氣爽、飄飄欲仙的神情,被譽為「七碗茶詩」,千古流芳。詩人以浪漫主義手法為後人營造出品茶的高雅之境,並巧妙地諷刺帝王專橫跋扈、為所欲為的封建權勢,「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這種大膽描寫,在茶詩中可謂絕無僅有。盧仝也因此被人稱為「茶痴」,贏得茶界「亞聖」之譽。

詩仙李白豪放不羈,他有一首極為出色的詠茶之作——《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詩人李白見禪師長飲「仙人掌茶」,年逾八十卻「面若桃花」,鶴髮童顏,情不自禁對茶唱出了讚歌:「茗生此中石,天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杜甫寫有「落日平台上,春風啜茗時」的詩句,在唐代詠茶詩中不失為珠璣之句。春茶嫩綠明凈,馥郁撲鼻,輕柔和暢,滲入心田,鮮爽甘甜。倏忽間將春天輕擁入懷,裝進心中,感覺如啜甘露,如沐春風。

唐代詩人中寫茶詩最多的是白居易,他游廬山香爐峰,見此地「雲水泉石,絕勝第一,愛不能舍」,於是蓋了一座草堂。後來更在香爐峰的遺愛寺附近開闢一圃茶園,在《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寫道:

長松樹下小溪頭,斑鹿胎巾白布裘。

葯圃茶園為產業,野鹿林鶴是交遊。

雲生澗戶衣裳潤,嵐隱山廚火竹幽。

最愛一泉新引得,清冷屈曲繞階流。

悠遊山林之間,與野鹿林鶴為伴,品飲清涼山泉,真是人生至樂。

白居易貶江州以來,官途坎坷,心靈困苦,力求精神解脫,並與僧人往來,所謂禪茶一味。在《詠意》里寫道:

或吟詩一章,或飲茶一甌。

身心無一系,浩浩如虛舟。

富貴亦有苦,苦在心危憂。

貧賤亦有樂,樂在身自由。

吟詩品茶,與世無爭,忘懷得失,修鍊出達觀超脫、樂天知命的境界。唐詩里的茶詩數不勝數,與茶暖心分不開。讀著古韻的唐詩,跟隨古詩人一起品茗,彷彿經歷了唐朝的起起落落,感受到了唐代詩人憂國憂民的厚重情懷。可最終,一杯茶就盛滿了一個盛世王朝,只在薄薄的紙上記下幾頁而已,輕得用手拈得起。它就像蝴蝶飛進了歷史的深處,而此刻茶香伴著茶詩的雅韻,卻讓人讀出了歷史的輝煌與疼痛。

然而......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了。」應該世俗當中,只有愚痴的小孩子,才會想要把這個夢留住、想要把這個閃電停留下來;想要這個草葉上的一個露水,在無常的太陽蒸發曬照之後,還能夠一直保留著,菩薩們不會有這樣子。

佛法如何能夠落實於生活當中,這一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來說,對於任何真正修學佛法的菩薩來說,他的生活就是佛法,他的佛法就是生活。離開於生活沒有佛法的實踐,離開於佛法,這個生活也就是三界六道的輪迴,也不可能解脫。所以生活與佛法,對於一個菩薩修行人來說,本是一體不可分割。

我們詳細一點來說,以凡夫眾生生活,也就是輪迴當中的煩惱,主要不外於財、色、名、食、睡,這些財色名食睡,細細的我們去探討它的本質,或是它的分類,其實都也不離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不離於我們之前所演說過的四念處的五根身、三種受、還有這六識心。所謂的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這四念處的前三項,離於身、離於受、離於意識心;或是說六識心、五俱意識沒有生活可言、沒有生活的苦,這些憂悲苦惱、喜怒哀樂可言,離於這三樣,菩薩們也沒有辦法修學佛法。差別只在於眾生錯誤的把他生活所依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在這些生滅法上面建立了生滅相的執著;依於這樣的執著、依於建立的事相、依於這個三毒而去造作了惡業。

反過來講,菩薩修學佛法,卻是先要認清楚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一蘊、一一處、一一界,都要一一地去檢查分明、去現前觀察、去證知它的無常性;依於無常,無常之法必定不能久留;無常之法,你如果對它產生了執著,硬要它常住不滅,那已經違背了生滅法的道理。因為生滅法既是依他而起之法,必定依他而滅,必定不能常住久存,否則就不會叫作生滅法,否則《金剛經》就不會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了。」應該世俗當中,只有愚痴的小孩子,才會想要把這個夢留住、想要把這個閃電停留下來;想要這個草葉上的一個露水,在無常的太陽蒸發曬照之後,還能夠一直保留著,菩薩們不會有這樣子。

對於一切有為法,就是有作有為之法,因緣和合、依他而起之法,有這樣錯誤的認知,反而要依於四念處、要依於未到地定,先斷除了對於這樣子的觀身不凈的凈顛倒、觀受是苦這樣子的一個樂倒、或是說苦倒,最後能夠證得六識心當中的這個意識心本身真實是生滅的、是虛妄的。這樣子斷了我見之後,既然這個我是虛妄的,依於我而有的色身的執著,當然更是虛妄的。依於我對於色身的執著、依這個五根身,根塵觸,而有的這些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當然又是虛妄而有的虛妄;是頭上安頭,是空花當中又產生了空花,是絕對不值得我們去為了它而造作任何相應三毒的惡業的。

那菩薩們的修行剛剛也講到了,第一步要依於四念處的觀行,依對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生滅法上,生滅相的破除;斷除了我見,斷除了我見之後,您是大乘菩薩,您當然要依於斷我見為基礎,而來求證明心,要去了解〈正覺總持咒〉第二句:「涅槃如來藏」。去證得這個涅槃體性,真如體性的如來藏。因為您在這之前,已經能夠驗證第一句,五陰十八界生滅法的道理;你再也不會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五蘊十八界上面起了貪愛、起了執著。在生滅法上建立了生滅相,產生了人相、我相、眾生、壽者相。您已經一部分離開這些輪迴相,離開這些生滅相了,依於這樣子的斷我見之後,你再來求證明心,依於明心證得這個涅槃心如來藏之後,您再回去返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又是如何依的,依於如來藏這個一心為根本,而能夠出生。

《楞伽經》裡面有講到:「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換句話說,這個如來藏第八識、這個涅槃心如來藏,如同一個大海。祂是常住、祂是不變的;可是七轉識,世間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生滅法,乃至您在這依他起的生滅法上面,又額外增上、虛妄;建立了這些人、我、眾生、壽者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的一個執著,更是虛妄上面生的虛妄。就仿同一個小孩子,看見一片浮雲飛過來,不了解這個雲其實只是水氣蒸發,這是生滅法所產生之法。他看到這個雲,他不了知它是雲,它是水、它是水氣所生,他在這個雲上面一下子看到,哎呀!這朵雲像狗、這朵雲像男人、這朵雲像城堡,慢慢地又變成一匹龍、慢慢地變成一隻貓,乃至一隻老鼠,乃至最後變化、分解、散開。這樣在生滅相上面,建立的一個執著,就是人生不斷輪迴的根本,也是我們生活當中苦惱的來源。

飲陳香老茶,品禪意人生,得普爾自在——傳來千年前 趙州的迴響:吃-茶-去!

以上內容系文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春季飲茶有講究
唐朝人泡茶這麼好看,一招一式都透出貴氣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