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子說的女子,其實是你家孩子

孔子說的女子,其實是你家孩子

《論語》中有一句話,流傳很廣:「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這句話給孔聖人帶來很多負面影響,認為他歧視婦女,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這句二千多年前的名言,似乎與今天的白話文沒有太大的「代溝」,凡識字者,幾乎一看就懂、一看就明白。這大概也是其得以廣泛流傳的原因之一吧?

其實,這句話並不是那麼「白話」,應當還是很「文言」的,正因為此,一直被後代人所誤解、歪解。

這句話里有兩個最重要的字一定不能搞錯,一個是「女」字,一個「與」字。

在《論語》中,「女」字絕大部分都是「汝(你)」的意思,這裡也不例外。句中的「女子」,在這裡應當是「你的孩子」的意思。古代的文言文中,都是單音節的辭彙,即一字一詞,很少有雙音節的複合詞。這句中的「女子」不能當作是現代文中的複合詞,應當也是一字一詞,「女」是「汝(你)」、「子」是「孩子」,合在一起是「你的孩子」的意思。就如同文言文中的「妻子」,也是一字一詞,是「老婆孩子」的意思。《論語》中「女」字出現了18次,除「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一句外,都是「汝(你)」字的通假。18比1,比率還是很高的。

這裡的「與小人」的「與」字,是一個動詞,不是連詞,是「親附」的意思。在文言文中,「與」作動詞「親附」的意思還是很常見的。查《辭海》「與」字:義項②親附,如《國語齊語》中「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與」是「親附」的意思)。另外宋人《六國論》中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與」也是「親附」的意思)。其次,「與」字也可以作動詞「讚許」的意思,查《辭海》義項③心許、讚許,如《論語述而》中「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與」是讚許的意思)。另《論語先進篇》中有:「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與」也是讚許的意思)。

至於「子」,古文中既指兒子,也指女兒。查《辭海》「子」義項①兒子,古時也指女兒。比如《論語公冶長》:「以其兄之子妻之」(「子」是指女兒)。所以,這句中的「子」是孩子的意思,包括兒子,也包括女兒。

關鍵的詞搞清楚了,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比較明白了,應當是說:如果你的孩子經常跟小人親附在一起,那就很難再指望他來奉養父母了。

只有前面的這句話作了這樣的理解,後面的「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一句也就落到了實處,才會有合情合理的解釋,意思應當是:這樣的熊孩子很不懂事呢!父母跟他親近了,他會對父母無禮;父母跟他保持距離了,他又會產生怨恨。搞得父母很難辦,親近不是、疏遠也不是,左右為難啊。「難養」難在何處?在這裡作了具體的解釋。可以說,後一句是前一句的補充說明,前後相扣,入絲合縫。

通常情況下,如果與一個毫不相干的女人,怎麼可能會近之則無禮,遠之則會怨恨呢?她不遜,我就離她遠遠的,她有什麼好埋怨的呢?若埋怨,就讓她埋怨好了,反正與我非親非故。同樣的,若是與一個毫不相干的小人,我完全可以遠離小人,怎麼會近之不可,遠之也不可呢?出現這種左右為難的局面關係,只有一種可能性,這個人一定是自己的家人。而帶有「養」的關係的家人,只能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才會無從「遠之」。也不會是妻,因為妻不遜,是可以休妻的,照樣得以「遠之」。

孔子這句話意在提醒人們:要讓自己的孩子遠離小人。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辨識能力差,不遠離小人的話,就很有可能會被小人拐帶壞了,變得不敬不孝、不仁不義。

充分理解、並親自實踐了這句話的人,古今有許多,比如孟子的母親。孟母在孟子年幼時,曾經多次遷移住所,為的就是怕她的兒子孟軻受到小人的影響,不利於他的健康成長。孟母三遷的故事,家喻戶曉。

孔子生活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先秦時期雖然也有男尊女卑的思想,但是遠遠不像後秦時期那樣嚴重。由孔子編撰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裡面,就有許多讚美女子的篇章。比如,耳熟能詳的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女神級別的有:「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帶有神秘色彩的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

歷史到了秦始皇時代,中國進入集權專制統治,泱泱大國,萬千權力集於一人,憑藉的是什麼?當然是暴力。在憑藉暴力的時代里,有著強壯體格的男人,優勢逐漸凸顯、且被日益放大。柔弱的女人遂被不斷地邊緣化、被忽視、被歧視,地位一落千丈。上層統治者,帝王將相王公貴族更是把女子僅僅當作他們繁育後代的工具。享受著她們的身體,卻泯滅著她們的靈魂。為維持他們一對多的傾斜婚姻,自然會竭力卑微她們的地位。麻木她們的靈魂,遏制她們的才智,禁錮她們的視野,摧毀她們的自信,泯滅她們的自尊。「後秦」時代,征戰頻仍,龍爭虎鬥,崇尚強霸,凌辱弱小。男尊女卑的思想,是到了「後秦」時代才逐漸盛行起來的。

小結:《論語》中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實則與女子並沒有什麼關係,女子慘遭錯罵二千餘年,實在是非常冤枉。認為孔聖人歧視女性、辱罵女人,其實是又一例對《論語》的誤解或歪解。誤解,可能是出於治學上的疏忽大意;歪解,則必定是為了迎合統治者陰暗心理的需求。

長按下面二維碼 關注本公眾號

更多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彭城雪中豹 的精彩文章:

四平,有塔四面被磨平
又到戊戌年,說說戊戌事

TAG:彭城雪中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