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也有「婦女節」嗎

中國古代也有「婦女節」嗎

原標題:中國古代也有「婦女節」嗎


  今天是3月8日國際婦女節,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有以女性為主題的節日,如正月初七的「人日」、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三月初三的「上巳節」、七月初七「七夕節」等。古代女性過節的習俗也有很多:人日「戴花勝」,上元「走百病」祈子,上巳「洗濯祓除」和郊遊,七夕「乞巧」比才藝……


正月初七人日「戴花勝」

《荊楚歲時記》:剪綵或鏤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


古代女性每年的第一個節日,當是正月初七的「人日」。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引晉董勛《問禮俗》稱:「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正旦畫雞於門,七日貼人於帳。」古人有「崇七」傾向,東漢班固《漢書·律曆志》稱:「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


「七日」源流說法不一,但主角都是中國傳說中的創世紀女神女媧。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稱:「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絙泥中,舉以為人。」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將「媧」字釋為神聖女:「古之神聖女,化育萬物者也。」


女媧「摶黃土作人」的傳說在漢魏時被進一步發揮:初一開始造雞,到初七造成了人,於是有了「人日」。這一發揮的背後其實是神化人類母親,從這點來說,人日也可以看成是中國最原始的「母親節」。

古代女性怎麼過人日?據《荊楚歲時記》:「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這是魏晉南北朝時的風俗,「華勝」系用絹製成的頭飾。這種風俗與立春戴「春勝」關係密切,立春在正月初七前後,有時就在人日。華勝與春勝的區別在於華勝是人形,故又稱「人勝」,而春勝多是花蝶鳥獸形狀。魏晉以後,逢人日戴華勝就成了古代女性頭上的一景。唐徐延壽《人日剪綵》詩稱:「閨婦持刀坐,自憐裁剪新。葉催情綴色,花寄手成春……」這一風俗到明清時都存在,明江南才女沈宛君《人日》詩寫道:「剪綵腸逾結,傷心景自流。春風才七日,泉路自千秋。」


正月十五元宵「走百病」


《清嘉錄》:「元夕,婦女相率宵行,以卻疾病」


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又一個「婦女節」。正月十五又稱上元節,其來歷同樣說法不一,但離不開月亮崇拜風俗。古稱月亮為「太陰」,與「太陽」相對,以人格化而論,太陽神是男性,而月亮神則為女性。


凡女性節日均與生育有關,元宵節表現更明顯。正月十五以「燃燈」和「觀燈」為節日內容,故又有「燈節」的叫法。「燈」通「丁」,即人口,故過去民間有正月十五「祈子」的風俗。清屈大均《廣東新語·事語》「拾燈」條:「廣州燈夕,士女多向東行祈子,以百寶燈供神。夜則祈燈取采頭,凡三籌皆勝者為神許,許則持燈而返,逾歲酬燈。」而在北方,如北京一帶正月十五「祈子」的風俗則表現為「摸門釘」。明沈榜《宛署雜記·土俗》記載:「或雲終歲今無百病,暗中舉手摸城門釘一,摸中者,以為吉兆。」

要實現祈子願望,沒病沒災、健健康康才是根本,於是便出現了「走百病」這種以祛病禳災為特徵的「健身活動」。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稱:正月十六夜,「婦女著白綾衫,隊而宵行,謂無腰腿諸疾,曰走橋。」


走百病又叫「散百病」,方式就是多走路,北京人稱為「宵行」、「走橋」,天津人叫「踏百病」,而南方人稱為「走三橋」。清顧祿《清嘉錄·正月》「走三橋」條稱:「元夕,婦女相率宵行,以卻疾病,必歷三橋而止,謂之『走三橋』。」明陸伸《走三橋詞》所寫的就是此風俗:「細娘分付後庭雞,不到天明莫浪啼。走遍三橋燈已落,卻嫌羅襪污春泥。」


上巳日「三八節」「祓禊」和郊遊


《牆頭馬上》:「今乃三月初八日,上巳令節,洛陽王孫士女傾城玩賞」


三月上巳節是古代惟一一個可以稱「三八節」的女性節日。古人用天干地支紀日,每月第一個巳日就是「上巳日」,因為上巳日不固定,上巳節在哪一天也不固定。上巳日可以在三月初三,也可能是其他日子,如果剛好趕上三月初八即為「三八節」。中國古代著名愛情戲劇、元白樸《牆頭馬上》中的女主角李千金,與男友裴少俊便是在唐高宗時一年的上巳節邂逅而定情的,故《牆頭馬上》中有唐朝三月初八過上巳節一說。劇中第一折中唱道:「今乃三月初八日,上巳令節,洛陽王孫士女傾城玩賞。」

將上巳節固定在三月初三是從魏晉時開始的,這也是「三月三」的由來,但上巳日並沒有消失,仍有在上巳日過上巳節的現象。上巳節本以祓楔為主題,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其女性節日屬性源於先民春天在郊外設社壇祭祀主管土地和農作物收成的社神(大地母神)和設禖宮祭祀象徵人類生育和愛情的高(皋)禖神(始祖母)。《夏小正》稱這類活動的參與者「多女士」。又據《呂氏春秋·仲春紀》,祭禮皋禖神時,「天子親往,后妃率九嬪御」。女性熱衷於這類活動實際上是一種生殖崇拜風俗,旨在表達祈年祈子的願望。


先秦時,上巳節已是懷春女孩尋覓真愛的日子,亦可被視為古代「情人節」。《周禮·地官》「禖氏」條稱:「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沒有嫁妝、不合禮儀的男女也允許結合相約。每到這一天,女性會花枝招展「游春去」,《詩經·鄭風》中的《溱洧》一詩寫的就是春秋時鄭國上巳節的情形:男女傾城而出,約會溱洧水濱,手執蘭草洗濯身體,祓除不祥,「獻玫瑰」定情:「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芍)葯。」


到漢魏時,上巳節完全成熟,有祓禊、禊飲、遊樂三大內容。《後漢書·禮儀志上》「祓禊」條稱:「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èn)為大潔。」唐朝時,「效游」更成為上巳節的主要活動,杜甫《麗人行》詩的開頭即稱:「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現代人熱衷的春遊活動,濫觴即在此。


「七夕節」牛郎織女「鵲橋會」

《廣東新語》:「七月初七夕為七娘會,乞巧」


在中國古代所有的女性節日中,「七夕」是最為浪漫的情侶「約會日」,古人稱為「鵲橋會」。


「鵲橋會」因牛郎織女的神話而起。唐韓鄂《歲華紀麗》「七夕」條引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稱:「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據南朝梁任窻《述異記》,住在河東的織女是天帝的女兒,「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牽牛和織女原本都是天上的古星宿名,古人將其擬人化,弄出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有了一個女性節日。


七月七的「乞巧」風俗是古代女性節日中最具現代「技能」特徵的比才藝活動。女性希望自己如織女一樣心靈手巧,於是「穿針乞巧」以媚神。乞巧風俗魏晉時已出現,晉葛洪《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南北朝時已成風氣,《荊楚歲時記》稱:「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鍼。或以金銀鍮石為鍼,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明清時七夕流行「浮巧針」,又稱「丟巧針」。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丟針」條:「京師閨閣,於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謂之『丟針兒』。」在廣州,還有閨蜜相約的「七娘會」。《廣東新語·事語》「廣州時事」條稱:「七月初七夕為七娘會,乞巧,沐浴天孫聖水……」民國汪玉泉《羊城竹枝詞》唱道:「青溪小妹藍橋姊,有約今宵乞巧來」。


此外,古代女性節日還有如八月八「八安娘娘日」、九月九「斗母日」等,每個節日也都有相應的節日風俗。


作者:倪方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龍網 的精彩文章:

姜亦珊委員:利用高科技讓孩子和京劇大師「面對面」
三九第一天!北京進入最寒冷的一周,最低溫度-13℃!還有7級大風...

TAG:千龍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