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新媒體,傳播技術比製作技術更重要
當下每當「兩會」報道的時候,必是我國新媒體新技術亮相登台的大好時機。日前,新華社與阿里巴巴合作推出「媒體大腦」製作的視頻新聞《2018兩會MGC輿情熱點》。這條新聞從5億網頁中梳理出兩會輿情熱詞,生成可視化圖表連配音、配圖和視頻剪輯,都由媒體大腦自動完成,整個生產過程僅用時15!秒,這一MGC(機器生產內容)視頻新聞將人工智慧在新聞報道領域的作用推入深度領域,這在全球媒體中尚屬首次,可喜可賀!
但我今天要說的是對於新媒體來講,內容生產固然重要,從技術層面來說內容傳播其實更重要,或者說傳播技術比製作技術更重要。比如說MGC製作出來的新聞既快又好,但如果不能很好的傳播到用戶哪裡,不能到達移動終端,不能進入社交媒體的話,也是徒勞。當下傳統媒體轉型做新媒體,內容生產的思維很強,內容傳播的意識相對較弱,他們往往習慣的把新聞看作作品而產品,或者重視內容產品而忽略內容產品的傳播。當今新聞,分發與推送的重要性不亞於其製作。
傳播技術是指信息傳播技術,這裡主要指網路傳播技術,其主要功能是實現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轉移。它包括搜索引擎、微博微信、APP、小程序等各種程序。製作技術是指媒體製作技術,這裡主要指數字媒體技術。其主要功能是進行數字化製作,包含場景設計、角色形象設計、遊戲程序設計、多媒體後期處理、人機交互技術等。前者是在線應用,後者是離線生產,但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比如說我們製作一個非常棒的人機交互的H5,但通過什麼渠道傳播?什麼平台分發?什麼形式推送?那就是傳播技術問題。
還是拿新聞來說,如今不斷引進各種新技術:新聞可視化、無人機拍攝、VR新聞、機器新聞乃至新聞生產集成的「中央廚房」,可謂十八般兵器輪番上陣,然而傳播效果到底如何呢?能否很好的覆蓋到各個終端?能否很好的到達每一個用戶?有待檢驗。我認為在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各種傳播技術的嫻熟運用和巧妙布局其實更為重要。開闢新渠道、對接大平台,打造新媒體矩陣,缺一不可;分發、推送、互動與搜索各種傳播手段需要組合運用。
當今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傳播要從「兩微一端」的自建渠道推進到接入平台的全網分發,進而到基於演算法的智能推薦。一方面,傳統媒體要與新興媒體展開深度融合,把你的用戶變成我的用戶,把我的內容對接你的傳播;另一方面新型媒體要通過互動增加用戶粘度,通過數據分析洞察用戶,通過人工智慧服務用戶。無社交不傳播,社群的嵌入,朋友圈的二次傳播,話題引發傳播,我們要掌握新的傳播方式,我們要學習新的傳播技能。
誠然,現在不少傳播技術也內嵌在製作技術中,例如H5新聞,把內容寓於互動中,互動就是好的傳播方式。現在有些官微關閉了評論功能,雖然減少的評論的風險,但令其傳播力也大打折扣。還有現在有些傳統媒體做的新媒體,利用行政手段來進行強制性傳播,但這種強推的效果並不好,不改變話語方式不看傳播對象,一味向朋友圈和微信群強推,甚至進行狂轟濫炸,往往會導致用戶反感,最終不是拉黑就是取關。最好的傳播是分享和連接,是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傳播技術實際上是一種連接的服務。
傳統的新聞教育主要是內容生產,不少傳統媒體人向我請教新媒體,往往會問我的內容做得如何?文字、標題、排版、包裝做得怎麼樣?我會問他們如何推廣?用戶活躍度如何?你如何接入平台進行分發?有些人則對此一臉茫然,因為這是過去新聞學教科書沒有的。但現在越來越多人感到困惑,為什麼我的內容做得這麼好,卻不見漲粉?我想問題無非有兩個,一是內容好是你認為好還是用戶認為好?二是假設內容好,傳播做得好不好呢?沒有傳播的內容是沒有價值的,它也是媒體運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社會化傳播時代,我們不僅成為醞酒的工匠(當然工匠精神很重要),還要成為營銷的高手。在社會化傳播中,大眾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關係傳播無所不有,各種社會資源的整合、轉播與利用無所不用,我們還要學會互聯網+、傳播新觀念、產品思維與用戶意識無所不能。我曾經說過傳統媒體轉型需要增設三個崗位:數據分析師、產品經理和新聞策展人,習慣內容生產的傳統媒體,偏愛製作技術的新型媒體要向新興媒體學習,掌握更多傳播技術,學習更好運營方法。
最後我還要說一句,這裡強調傳播的重要並等於否認內容的重要,內容如何改變如何創新是另一個問題,將另文討論。
柚友英語
柚友英語是一個多層次,多學科,多年齡段的英語微課中心。我們有留學考級類課程,也有國際高中的學科課程,還有輕輕鬆鬆的課外特色英語課程(如小醫生英語,藝術英語等課程。此類課程屬柚友自創開發課程)
柚友的理想
為學生提供更省時,省錢,有效的英語學習渠道。柚友英語工作室擁有7年托福雅思培訓經驗,其主講名師曾在各大英語培訓機構擔任首席講師。留美十年博士,美國頂尖商學院畢業。
聯繫方式


TAG:譚天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