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植和甄宓之間有沒有私情?《洛神賦》 中的原型其實另有其人!

曹植和甄宓之間有沒有私情?《洛神賦》 中的原型其實另有其人!





1


李善的注釋太不靠譜




似乎提到

甄宓,

必然會把她和

曹植

聯繫在一起。那麼真實的歷史上,甄宓和曹植之間到底有沒有

隱秘的情愫

呢?




最早傳出甄宓與曹植有緋聞的是

唐代李善

在《昭明文選》中

《洛神賦》

的註解中講了一個故事:最開始愛慕和想娶甄宓的是曹植,結果被曹丕搶了先,曹植卻念念不忘。甄宓死後,曹植覲見哥哥,曹丕拿出

甄宓用過的金縷玉帶

枕給他看,曹植睹物思人,大哭一場。



晚上,

曹叡

宴請叔叔曹植,並把這個枕頭送給了他。曹植揣著枕頭返回封城,途經洛水時夢見甄宓來與他幽會,有感而發,寫成了千古名篇《洛神賦》。




這個故事很動人,還把《洛神賦》的寫作背景給交代清楚了,可惜編得有些不靠譜。甄宓比曹植大差不多十歲,甄宓嫁給曹丕的時候21歲,曹丕17歲,而曹植只有十一二歲,

從年齡上講,曹植不大可能在曹丕之前就想娶甄宓。




再看看曹植有沒有可能對甄宓心存愛意。曹丕繼位後,對幾個弟兄深懷嫉妒,先是奪了二弟曹彰的兵權,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有一次命三弟曹植

在七步內,以「兄弟」為題即興吟詩一首,

但詩中不能出現「兄弟」二字,若是做詩不成就痛下殺手。










曹植出口成章:「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雖然冷酷薄情,卻也有文人容易動情的一面,聽了這首詩深受觸動,便把曹植貶為安鄉侯。這便是赫赫有名的

「七步成詩」。






對於曹丕的打壓迫害,曹植毫無招架之力。

公元223年五月(黃初四年),曹植和白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起前往京城朝拜。曹彰乃是卞夫人所出,其人勇猛,武藝超群,深受曹操的喜愛,早年就受封為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曾率軍征討烏桓,又降服遼東鮮卑大人軻比能。




曹丕對這個弟弟

深為忌憚,

害怕其勢力越來越壯大,於是借朝拜之機將其毒殺,對外則宣稱因急病暴斃。據說卞太后很傷心,哭著對曹丕說:「你已經害死了我的子文(曹彰),絕不能再害了子建(曹植),否則我跟你沒完。」曹丕害怕

短時間內連殺兩個弟弟,引起別人的懷疑,

就放曹植和曹彪回到封地。




三人同去京城,回來的卻只有兩人,

心中的悲苦和不安可想而知。

回各自封地的時候,曹植寫了一篇

《贈白馬王彪並序》。

全詩充溢著一股悲憤、愁悶、困苦的情緒,以及對朝不保夕生活的深深恐懼和焦慮。第六章末句「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反映出

曹彰的暴死在曹植的心目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




可以說,曹植對於稱帝後的曹丕而言就是

等待未卜命運的羔羊,

曹丕拚命的想找借口殺掉曹植,曹植有苦難言,步步後退。在這種情勢下,

如果曹植和甄宓之間有一絲的牽葛,曹植就不會有活路。




退一萬步說,曹丕明知道曹植暗戀甄宓,還寫了文章歌頌這樣的愛情,他大度的不計較,可是他是有多腦殘,在賜死妻子之後,還把枕頭拿出來故意刺激曹植,來給自己一頂綠帽子戴?他的兒子曹叡又有多智障,竟把母親的枕頭送給叔叔?



曹氏一門都是梟雄和文豪,這歷史上都有確鑿的記載,但你說曹丕和曹叡兩個皇帝都是人事不懂的白痴我是不信的,更何況曹丕的小氣、猜忌、反覆無常是出了名的,怎麼可能容忍這樣的事?所以基本可以斷定,

李善的註解應該是為了《洛神賦》傳播更廣而杜撰的。







雖然故事編的拙劣,但卻流傳很廣,後世之所以叫她「甄宓」或者「甄洛」,源頭就是因為李善對《洛神賦》的註解,使得後世普遍相信

洛神是甄氏的化身。

事實上甄宓在正史中只有姓氏,並沒有名字,嚴謹一些的文章提到甄宓的時候會叫她

「甄姬」。



2


洛神可能是曹植原配崔氏的化身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被東郡太守王機、防輔吏倉輯等奸臣謗奏,再遭貶爵為安鄉侯。於是他親到京師面陳濫謗之罪,並且得到了曹丕的諒解,於是又

「詔令復國」。



回去的時候,曹植再渡洛水,內心悲喜交織,

有絕處逢生的欣喜,更有命途多舛的悵然。

故而《洛神賦》中有「容與乎陽林,流盼乎洛川」這樣晴朗明快的詩句,更多的是「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的

悲愁。

所以從甄宓死的時間(黃初二年)推斷曹植黃初三年為甄宓而作《洛神賦》,未免太過武斷。




既然《洛神賦》與甄宓無關,那麼曹植心目中那個美麗多情的洛神到底是誰的化身呢?從文中描述來看,

洛神並非高高在上的神靈形象,而是一位和曹植地位平等的女子,

他們產生了愛慕之情,但由於「人神之隔」,終於不得長相廝守而遙隔他鄉。




筆者認為,《洛神賦》中的洛神原型是

曹植原配崔氏

比較符合歷史現實。崔氏是名士崔琰兄長的女兒,崔琰先事袁紹,後加入曹操集團,因屢次公然指出曹操的錯誤被殺。曹操認為崔琰的過於張揚很不利於政局穩定,因而十分厭惡,殺了他還不解氣,遂將為崔琰鳴不平的毛玠收監,又

借口崔氏衣飾太過華麗而殺之。




崔氏在曹植心目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崔氏死後,曹操無緣無故為曹植增戶五千,算是補償。曹植卻並不感激,多次故意與曹操政令違拗,不僅擅開司馬門,還醉酒不受軍命,以表達心中的不滿。對此,身為父親的曹操也只是「悔而罷之」。對於兄長曹丕,曹植當然不敢這麼任性胡鬧。







此外曹植還在

《棄婦篇》

中表達了對崔氏的深情,以及夫妻二人對於無子的無奈,因為倘若有子嗣的話,崔氏的命運或將被改寫。此外,詩中明確表示「結髮辭嚴親,來為君子仇。」

「結髮」表明女子是剛成婚,

甄宓和曹丕是二婚,因而很明顯《棄婦篇》也不是為甄宓所作。愛屋及烏,《金瓠哀辭》是曹植唯一一篇陳述對子女深情的文字,文章心酸的表達了對崔氏所出嫡長女早夭的無限悲痛之情。




《洛神賦》中的洛神容貌姣艷宛如春日的花朵,琴聲動聽,歌聲動人,衣著又很華美,非常符合崔氏「衣綉」的特點,而且明禮善言,能歌善舞,與崔氏活潑又文雅的形象很吻合。崔氏嫁給曹植是在青春煥發的少女時代,故

洛神的形象也是青春而富有活力,與歷史記載的甄宓少年老成,持重端莊的形象並不接近。




再從《洛神賦》的詩句來看,也隱含著

對夫婦之情難以為續的哀傷。

「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一句中「匏瓜」和「牽牛」都是以星宿喻男子,匏瓜星孤,牽牛、織女雖為夫妻,卻遙隔河漢,

表達的是夫婦離散之意。




「悼良會之永絕兮」,在古代夫婦相會才可稱為「良會」,其他的只能稱之為約會和私會。「永絕」一詞表達了

夫妻再無重逢之日的沉痛。




「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古代給男方「陳交接之大綱」的,一般都是

明媒正娶的妻子,

顯然很不適用於曹植與甄宓的隱秘戀情。




曹植稍前的作品《古詩十九首·凜凜歲雲暮》中,也出現了洛神的形象:「錦衾遺洛浦,同袍與我違。」呂延濟注曰:「洛浦喻美人也。同袍謂夫婦也。」從文學形象一脈相承來講,曹植提到的「洛神」應該都是自己的妻子,並非其他女子。




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是,曹丕也是一代文豪,曹植的《洛神賦》如果映射對甄宓的愛戀,他不可能看不出來,又怎麼可能容忍這樣的事?

就算已經冷落甄宓很久,也絕不可能允許別的男人心存非分之想。







上文已經分析過曹植在曹丕的高壓政策下如驚弓之鳥,抑鬱寡歡,生怕曹丕會找借口,或者哪一件小事觸怒了曹丕而被處死,他又怎麼敢在曹丕活著的時候大膽表達對甄宓的覬覦?




曹植才高八斗,文采出眾,但他也是

一位有雄心抱負的政客,

想要在政治和軍事上一展宏圖。也正因為這樣,曹丕才如此忌憚,想方設法的迫害他。曹丕死後曹植三番兩次的上書,想要施展抱負,可惜侄子曹叡也沒有重用他,最後一代大文豪,竟抑鬱而終。




像曹植這樣生在王室,長於軍旅,又差點被立為王位繼承人的天之驕子,

如果真的內心對甄宓有想法,就不會愚蠢到留下《洛神賦》這樣有違倫理道德的「把柄」給曹丕。




3


「絕纓」用典與甄宓無關




曹丕死後,一向有雄心大志的曹植向侄子曹叡上《求自試表》,

以求重用:




「臣聞明主使臣,不廢有罪。故奔北敗軍之將用,而秦魯以成其功;絕纓盜馬之臣赦,而楚趙以濟其難。」




有人根據

「絕纓」

一詞推出曹植和甄宓有情。「絕纓」這個典故出自

楚莊王。

據劉向《說苑》記載,楚莊王宴請眾將,天黑了還沒來得及掌燈,席間漆黑一片。有人趁機對楚莊王的姬妾動手動腳,姬妾急切間扯下了他的冠纓,告訴楚莊王只要點燈看頭上無纓的,就是騷擾者。楚莊王卻吩咐眾將把冠纓都扯下來,然後再點起火把。數年後,楚莊王身臨險境,一位勇猛無比的將軍將其救出,並坦承就是當年絕纓之人,為報答主君寬厚之恩,方捨身殺敵。







有人認為曹植在旁敲側擊自己和甄宓的關係,並以此來威脅曹叡。其實這是

明顯的牽強附會。

「奔北敗軍之將」和「絕纓盜馬之臣」都是對「有罪」之人的具體解釋和舉例,曹植在黃初年間因私祭父親而獲罪,以低姿態承認戴罪之身,並借用這些典故勸說明帝曹叡給自己一個

將功折罪

的機會。




如果曹植和甄宓真有不清白的關係,他一定會對此事退避三舍,反而不敢用「絕纓」一詞了。他上表的目的是求取重用,展露個人抱負,因而會特別害怕曹叡想起自己和他母親之間的傳聞,而對他心生厭惡,所以

所有可能引起曹叡不適感的詞語都會被過濾掉。




如果說他想威脅曹叡:你不重用我,我就亂說了啊。這根本不符合邏輯,他有什麼資本和曹叡叫板?曹丕在位的時候,曹植一直受到迫害,不得不再三遷移封地,過著形同幽禁的生活,與朝中大臣基本斷了往來,更沒有自己的軍隊和勢力,

曹叡一句話就可以讓他人頭落地,他憑什麼威脅曹叡?

如果甄宓和曹植之間真有隱情,那麼死人才能永遠保守秘密,曹植這樣無疑自掘墳墓。




所以基本可以斷定,「絕纓」一典和並列的其他典故一樣,並沒有特別深的隱晦含義,

正因為清白無辜,才敢這麼不拘一格的大膽引用,

因而據「絕纓」一詞推測曹植和甄宓之間有隱情也是站不住腳的。




4


曹植和甄宓的愛戀寄託了我們對美好愛情的熱切嚮往




既然曹植和甄宓之間基本上是子虛烏有,為什麼文人要編這樣的一個故事,

大家又寧願對此津津樂道

呢?







甄宓美貌出眾,因生於戰亂之年而家破人亡,再嫁曹丕後很快失寵,最後被讒言所害,盛年而亡。曹植風流倜儻,玉樹臨風,而且才高八斗,壯志凌雲,卻屢屢被兄長迫害,難以施展才華和抱負,最終也是抑鬱而死。




兩人都是美好事物被「兇惡」事物擊敗而導致的命運悲劇,後世對二人的遭遇很是同情,因而

給兩個人安排一場超出世俗的愛情,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甄宓失寵被冷落的悲哀,也淡化了曹植一生不得志的悲劇色彩,寄託了人們對完美人生的嚮往。




在中國人,特別是古人的眼裡,才子佳人,本該是一對,讓他們兩個走到一起,其實是

人們對曹植和甄宓命運悲劇的一種心理補償。

從歷史角度來講,我們知道曹植和甄宓並無交集,但在情感上,或者單純從故事角度出發,我們不妨相信甄宓和曹植是一對傾心相交的金童玉女,他們穿越歷史的長河,含情脈脈的

給渴求愛情和幻想郎才女貌的我們一份詩意的想像和美好希冀。




作者:

洛輕塵,魚羊秘史簽約作者。東北師範大學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女性文學和兒童文學,用一顆充滿好奇的童心閱遍歷史滄桑,寫盡人生百態



特此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製作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文中圖片來源網路,為影視劇作品《新洛神》、《軍師聯盟》劇照,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密史 的精彩文章:

電影《至暗時刻》:我彷彿看到復活了的丘吉爾!
諸葛亮為什麼總拿著一把羽毛扇,看過之後才明白原因

TAG:魚羊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