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炮」拯救英國
初中時候就看過一篇文章寫丘吉爾。大意是說英國民眾在戰禍當前時,推選出丘吉爾這個煙槍酒鬼,帶領英國戰勝惡魔德國,並不因他個人的惡習而不用之;等到戰爭結束,英國又很快改選克萊門特·理查德,帶領英國進行快速的戰後經濟恢復,並不因丘的功勛而繼續用之。從而吹捧「英國民眾」的理智與公正。
這樣的假定基於存在一個統一共同體的設定,即存在一個叫「英國民眾」的統一思維,它理智公正,知人善用。能撇棄表面瑕疵發現璞玉,大膽啟用問題人才,解決時弊。其實哪有這樣的統一思維,三口之家尚且眾口難調,況一國乎。
事實真相往往是細碎的事件持續疊加和不斷博弈的制度制衡。
▍丘吉爾並非眾望所歸。
丘吉爾能夠臨危受命,直接因素就是電影所述的,面對德國閃電戰步步緊逼,歐洲各國不斷淪陷,英國首相張伯倫仍堅持對德妥協的綏靖政策,最終失去議會信任。
1938年3月,德國兵不血刃吞併奧地利,迅速將目標轉向捷克。捷克邊境的蘇台德區有300萬日耳曼人居住,希特勒鼓吹當地民眾要求民族自治脫離捷克,然後以「不能容忍德國境外日耳曼人受到欺侮」為借口,為其陳兵邊界製造輿論條件。
一戰時,捷克在英法保護下恢復的主權,三方簽訂互助同盟條約,德國與捷克交戰,便意味著英法也將捲入戰爭。張伯倫給希特勒發電,表示要「和平解決」。
隨後英法共同施壓捷克政府,要求後者同意蘇台德區脫離捷克自治,如若不同意,便不再協防捷克。捷克政府被迫同意。9月29日,在慕尼黑召開德、意、英、法四國首腦會議,決定把蘇台德區「轉讓」給德國。希特勒、墨索里尼、張伯倫、達拉第等人蔘會,而割讓領土的捷克,卻沒有權利出席。
希特勒在會表示,蘇台德區是他最後的領土要求。張伯倫深信不疑。回到倫敦時他聲稱帶回了「一代人的和平」。在影片中,張伯倫與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子爵,一直深信「尚有談判可能」,應該「和平解決」。
▍張伯倫始終心心念念的,是他口中的「和平安定」。
希特勒很快食言,次年3月悍然入侵捷克全境,西斯主義氣勢大增,加速了二戰的爆發。張伯倫也徹底失去議會信任,下議院(工黨)開始彈劾張伯倫,拒絕加入由張伯倫組建的任何內閣。上議院(保守黨)無奈之下,推選因對德國主戰態度強烈而受工黨接受的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繼任首相。
所以,選擇了丘吉爾的,並非某一個統一思想,而是不斷博弈的政治制度。
▍張伯倫辭職
當然,丘吉爾拯救英國,絕非靠幾次鼓舞人心、慷慨激昂的演講。影片沒有描述戰爭血肉橫飛,讓這一切稍顯浪漫了,彷彿只要信念,只要民眾一心,就會發生奇蹟,因為他是丘吉爾。事實上從丘吉爾1940年繼任首相,到1945年德國戰敗,是5年的漫漫長路。其中艱難困苦可以想見,從《敦刻爾克》便可見一斑。
▍敦刻爾克 (2017),豆瓣評分8.5。
影片中丘吉爾一直在傳遞能勝、會勝、必勝的信念,甚至不惜傳遞假消息給民眾。到最後一場丘吉爾在議會中演講,此番演講他傳遞的必勝,已經並非戰事上的勝利,他深知敵我懸殊,已有死戰之心。他不再誇大英國的戰力,沉重說道:
如有必要,曠日持久;如有必要,孤軍奮戰。也許英倫諸島將陷落,我們亦將繼續戰鬥,直到上帝覺得時日已至。新世界會挺身而出。
這是發自心底的信念,絕非巧言令色的說辭,絕非空洞虛假的鼓吹,是心中抱有堅定意志,要直面強敵,要力戰而死。只有這樣,才能理解丘吉爾的名言:絕不投降,不論付出什麼代價,直至贏的勝利。
值得比類相觀的是,二戰最後階段,日本也喊過「一億玉碎」的豪言壯語,你問我他們為什麼還是失敗了?


TAG:一隻思考人生的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