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流感大流行百年之際,人類研發疫苗進行的怎樣了?
人類至今無法擺脫流感威脅,科學家正努力研發可抵禦各類流感的通用疫苗。
美國《科學人》雜誌作者Catharine I. Paules、Anthony S. Fauci撰文介紹,今年是人類爆發有史以來最嚴重傳染病的100周年,這便是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當時全球估計有5000萬~1億人因而死亡。
死亡人數如此之多的原因不止一個。首先,多數人對當時出現的新型病毒不具抵抗力;第二,這種新型病毒的致死率可能原本就特別高;第三,人口密集和衛生環境髒亂助長疾病蔓延,尤其是在醫療資源不足的地區;最後,當時還沒有抗病毒藥物和流感疫苗,這類藥物要到幾十年後才會問世。
一個世紀以來,人類在各個領域都有長足的進步,但依舊難擋造成重大傷害的流感病毒。光是美國,每年仍有1萬2000~5萬6000人死於不斷突襲的一般季節性流感,即使我們經常研發新疫苗,預防效果只有40~60%。不只如此,季節性流感疫苗對造成大規模流行的流感病毒效用極低,甚至不具任何預防效果。能造成大流行的流感病毒通常來自產生抗原異變(antigenic shift)的過程,這些病毒通常是從動物流感病毒獲得全新基因(1918年可能就是如此,當時造成大流行的八種流感病毒都是新型病毒)。
從1918年至今發生過三次抗原異變導致的流感大流行,分別是1957年、1968年和2009年。在這三次大流行,新型病毒皆由動物流感病毒基因與人體內1918年流感病毒的後代混合生成,許多人已具備一些抵抗力,加上病毒致病力較低、公衛基礎建設與醫療技術進步,因此沒有造成太大災害。
此外,我們必須解決「大流行前」流感病毒問題,這類流感病毒有潛力引發大流行。近20年來,人類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幾率逐漸增加。針對某些H5N1和H7N9病毒株的大流行前疫苗已經研發完成,有些也開始量產儲備。但這類禽流感病毒株與季節性流感類似,可能在禽鳥宿主體內發生抗原異變。
2016年和2017年,H7N9病毒由禽鳥傳染給其他物種而感染人類,其中許多病毒株和2013年的禽流感病毒株有明顯差異。因此,針對2013年H7N9病毒株而研發的禽流感疫苗,在當時有效引發人類的免疫反應,但對2017年的病毒株可能完全沒有效。
流感病毒相當容易產生抗原轉移(antigenic drift)或抗原異變來感染人類,我們很可能再度遭遇與1918年大流行規模相當的公衛災難,這種新疫苗不僅能預防不斷突變的季節性流感病毒,還能防範未來造成大流行的病毒。
最近,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舉辦工作坊,廣邀流感領域的頂尖專家,強調改良流感疫苗的迫切需求。開發通用流感疫苗的阻礙很多,主要是我們尚未完全了解人類抵禦流感的免疫反應,包括免疫系統在黏膜表面扮演的角色。
有種方法是設計一種疫苗,產生抗體對抗各種流感病毒株共有且不易突變的部位;此外,我們必須釐清免疫系統和抗體對抗流感病毒的機制。開發這種疫苗的阻礙極大,但我們相信,人類能運用現有技術和實驗策略克服這項挑戰。1918年流感大流行屆百年之際,我們需要提醒自己,防範公衛史上類似規模的大災難再度降臨,是當今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MRCLUB原創作者招募中
數十萬精準會員每日閱讀,助您快速提升個人品牌,擴大在醫藥行業及社會化媒體的影響力!(詳情請訪問網站http://wemr.club)
醫藥代表 伴您成長!


※美國政府關門,殃及全球醫生「學習」!
※國外「冷門葯」國內年銷16億,記者再調查兒科「神葯」匹多莫德
TAG:醫藥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