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博物館禁止拍照,真是為了保護文物?|大象公會

博物館禁止拍照,真是為了保護文物?|大象公會

除了閃光燈對部分文物的威脅,拍照並不會直接傷害到文物。



文|尼洋




當你參觀各種博物館的時候,是否常常會在展廳內看到這樣的標識?







雖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允許觀眾拍照,但直到現在,也還有不少博物館或展廳執著于禁止觀眾拍照。




這樣的規定,在智能手機完全普及、社交媒體發達的今天,越來越顯得不友好。畢竟,還有什麼能比親手拍下的一張「蒙娜麗莎」,更適於在社交媒體上打卡、炫耀呢?




▍《蒙娜麗莎》所在的盧浮宮展廳每天都像在開記者會




從早年間到現在,博物館為什麼會禁止參觀者拍照?




拍照並不傷文物



對於博物館內禁止拍照的原因,人們最容易聯想到的解釋是為了保護文物。




事實上,正常的拍照並不會對文物造成損害,唯一可能造成直接傷害的,只有閃光燈而已。



從理論上說,幾乎所有光線都會對文物造成損傷,尤其是紫外線和紅外線,能對器物表面造成結構性的傷害,促使其老化。因此,無論什麼文物,最理想的保存環境都應該絕對無光。





秦兵馬俑在剛出土時很多表面都有彩繪,但是出土後不久多因溫濕度、光線等保存環境突變而脫落




但是,光線對博物館展覽顯然必不可少。因此,針對各種文物對於光線的敏感程度,文物保護部門也出台了相關的規定,嚴格控制文物在展覽過程中所承受光照的限度。




國家文物局於 2000 年頒布的《博物館照明設計規範》中對於不同展品在展覽時的照度和曝光量標準的要求





所以,追問「閃光燈是否會對文物造成傷害」,實際上是在探討「閃光燈的照射與必要的展覽用光相比,是否會造成額外的傷害」這個問題。




對此,相關研究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藏品保護專家大衛·桑德斯曾做過實驗,他在將五組畫的顏料分別暴露在閃光燈和正常的展覽用光下。結果表明,試驗時每七秒就被閃光燈閃一下、三年內一共被閃了四十多萬次的顏料,與放置於展覽照明燈光下的顏料所受的損害並無差異。




由此,桑德斯認為,光線對顏料的損害取決於光照強度和光照時間的組合,雖然閃光燈發出的光線一般較強,但卻只會持續極短的時間,因此它所造成的傷害和博物館展覽時持續的低亮度光線照射造成的損害並沒有什麼區別。





大衛·桑德斯



既然紙上顏料結構都如此堅固,更為結實、甚至在入藏前常年暴露在外的石器、木器、瓷器、金屬等質地的文物,自然也不會被閃光燈造成嚴重破壞。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仍有少數材質的藏品對閃光燈較為敏感。




有學者針對絲綢的實驗就說明,閃光燈的使用對絲織品的損害十分明顯。研究者對六種不同植物顏料浸染的絲綢,做了多達四千多次的閃光燈照射實驗。




結果顯示,被閃光燈拍攝的絲綢不僅會出現褪色、變暗,甚至還會形成肉眼都能觀察到的焦化點。




經過閃光燈照射實驗後,黃色絲綢表面形成的焦化點

/ 圖片來源:王永禮,《物理環境對古代絲織品色澤和絲質的影響研究》




由此可見,至少對於絲織品、古代紙張,閃光燈的頻繁照射還是會造成一定的傷害。




因此,博物館為了最大程度保護館藏文物而不允許觀眾在展廳內使用閃光燈,確實有其依據。



但是,為什麼即使在不使用閃光燈的情況下,仍然有很多博物館不允許觀眾拍照呢?




方便賣周邊



在很多對博物館禁止拍照的規定強烈不滿的觀眾看來,博物館這麼做就是出於利益需求。




2010 年 6 月,法國奧賽博物館在即將進入旅遊黃金季時出台規定:在博物館的所有展廳內禁止任何形式的拍照和錄影行為。





▍藏有梵谷、塞尚部分作品的

法國奧賽博物館




雖然館方一再強調這一規定是為了避免攝影者影響其他遊客的參觀,但遊客們並不買賬。




奧賽博物館的留言頁充斥著觀眾的抱怨。有觀眾尖銳地指出:「他們這麼做只是為了通過這一措施增加藏品圖錄和明信片的銷量」「下一步,博物館最好在每件作品前放個錢箱,扔一歐元才能看幾秒鐘。」




的確,長期以來,畫冊和明信片等與藏品圖像直接相關的周邊產品的銷售一直都是很多博物館重要的收入來源,而博物館對於藏品高質量影像的壟斷則自然就成為了這筆收入的保證。




正是因為高品質圖像與延伸產品的直接關聯性,如今的很多以展覽圖像畫作為主的美術館和一些博物館的部分展廳仍然常常會禁止觀眾拍照。





美術館展品的複製品價格通常也很昂貴





不過,還有一些美術館和博物館的特展不允許觀眾拍照則是出於版權方面的考慮。




很多美術館和博物館在展覽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或者從國外博物館借來的展品時,借展合同中往往只獲得了用於展覽的授權,未獲得「複製」和「利用」藏品的權力。




遊客拍下藝術品照片再發布在社交網路上的行為是否屬於法律上的「複製」和「利用」,在不同國家的法律體系中存有爭議。因此,為了消除法律風險而一律禁止觀眾拍照的情況也很常見。





2017 年 3 月到 5 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的大英博物館館藏文物特展就不允許觀眾拍照




但是,隨著卡片相機、智能手機這樣的便攜拍攝設備的逐漸普及,及其與社交媒體的強關聯性,觀眾在博物館拍照的訴求也越來越強烈。




面對觀眾的廣泛質疑,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也都迫於壓力紛紛解除拍照禁令。





▍因為文化部長在

奧賽

博物館拍攝並上傳至社交平台的幾張照片,該館於 2015 年解除禁拍令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於 2016 年 12 月 2 日開始對部分區域開放拍照




面對觀眾在博物館拍照越發便利的現實,博物館的周邊產品也迅速調整姿勢。今天,眾多文創產品逐漸取代了價格昂貴的畫冊,成為博物館商店創收的主力。博物館也就不必再依賴圖像壟斷來保證收入了。






五花八門的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




也正因此,如今的大多數博物館往往都已經開始允許觀眾在展廳內拍照。




但即便如此,很多博物館管理人員仍公開反對觀眾在博物館拍照的行為。這又是為什麼呢?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曾因在媒體上發表「在博物館拍照的都很傻」的言論,引發爭議




管理的難題



其實,無論是法國奧賽博物館強調為了避免影響其他觀眾而禁止拍照,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反對在博物館拍照,其初衷都是希望觀眾能夠在更好的氛圍下欣賞藝術品。




在博物館的管理人員看來,良好的參觀氛圍也是屬於展覽本身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如今的很多展覽中,光線、聲音等元素在整個展覽的效果中都在發揮重要的作用。





時下展覽中常見的光影效果




而拍照造成某些展品前的觀眾滯留、照相機快門的「咔嚓」聲、甚至有些觀眾有意或者無意地打開的閃光燈,無疑會破壞展覽的整體效果。因此,國外一些博物館展廳內甚至還會要求觀眾在參觀前將手機調成靜音模式。




不過,相對於觀眾拍照對展覽效果的影響,博物館管理人員更擔憂還是拍照行為對文物造成直接傷害的潛在危險。




例如,敦煌研究院不允許遊客在洞窟內拍照的公開理由並非怕照相損害壁畫,而是說停留攝影會延長遊客的滯留時間。狹小洞窟內的溫濕度很容易因為人員滯留而變化,加之同時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都會對壁畫造成損害。





拍照還是一些參觀者損害文物的最大誘因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甚至需要專門安排工作人員負責撿取遊客掉入兵馬俑坑的手機、相機等物品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也曾向媒體披露了不得已禁止觀眾拍照的一次經歷:





在 2014 年 4 月,在國家博物館開設的法國《名館·名家·名作》展覽上,第一天是允許觀眾拍照的,但由於當時參觀的人很多,爭相拍照的觀眾在爭執中將手機砸到了一副名畫的畫框上,險些造成對文物的嚴重損壞,於是國家博物館在第二天緊急通知禁止拍照。





《名館·名家·名作》展覽現場

/ 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雖然觀眾拍照的行為可能會對博物館的工作帶來一些麻煩,但作為服務者,博物館卻不應該因此就一刀切地禁止觀眾拍照。




2005 年,在廣州召開的全國博物館館長論壇上,時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就認為,博物館不能再用保護文物、保護知識產權這樣的託辭,拒絕遊客的合理要求。





童明康在會議上

質問各位館長,「連拍照都不讓,服務到位嗎?」




與此同時,也有很多博物館開始確立服務觀眾的姿態。如故宮博物院院長就曾公開表示,在禁用閃關燈和自拍桿的前提下,故宮不僅不會禁止,還要鼓勵觀眾拍照發朋友圈。





在故宮博物院展廳內拍照的觀眾

/ 來源:中新網




面對管理和觀眾需求的矛盾,除了像故宮這樣折衷的做法,也有一些博物館另闢蹊徑。




2015 年年末,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就發起了一場活動,倡導觀眾放下手中的手機和相機,把藝術品用畫筆畫下來,以此感受其價值與魅力。





活動期間,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門口上方巨大的「禁止拍照」標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中國哪裡的人最 hào 吃 | 各色城市名片
張家輝是怎麼變成「渣渣輝」的|大象公會

TAG:大象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