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人生活在獨立的空間,也許是城市青年最後的尊嚴

一個人生活在獨立的空間,也許是城市青年最後的尊嚴

是不是人越長大,越抗拒和父母住在一起?聊起這個問題時,很多人說:是的。並且很多人都提到了一點:不是和父母不和,只是想要一點自己的私人空間

GIF

現如今,一個人生活似乎正在變得越來越流行。之前看到一項名為「有哪些事情你其實更喜歡一個人做?」的調查,收到 8200 個反饋:

八分之一的人表示喜歡一個人住;

五分之一的人喜歡一個人宅在家/一個人睡;

正如前文提到的,全球獨居家庭比例正在不斷增加。人們對一個人生活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日本最近的一項基於 10-70 歲日本男女的調查,從這份調查中,我們也發現男女在獨自行動上有些有趣的差異

48.8%的男性和39.5%的女性對「孤身一人」絲毫不抗拒;

34.4%的男性和36.2%的女性屬於「雖然會在意,但非要一個人的話也沒問題」派;

也就是說,84.2%的日本男性和75.7%的日本女性對獨自一人生活都持肯定態度。

女性明顯比男性經常一個人做的事似乎都和「文娛活動」有關:受訪者中,男女差異最大的活動是「一個人去聽演唱會」,58.9%的女性會獨自去音樂現場,男性則只有34.4%;一個人去看電影,81.3%的女性會這樣做,男性為70.6%

而男性最常一個人參與,女性卻比較少的事似乎都和吃有關,57.8%的男性會一個人去吃迴轉壽司,女性只有38.2%。而有89.3%的日本男性會一個人吃拉麵,女性只有66.1%

GIF

另外,超過六成的日本人(65.6%的男性和 61.9%女性)都會一個人出國旅行。但這也是日本人最不想一個人做的事(男13.9%,女 17.7%)。

除此之外,日本男性最不想單獨做的是「一個人去高級餐廳」(8.9%),仍然和吃相關。女性則最不想一個人去唱卡拉 OK(8.6%),也和文娛有關。

在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資源如此豐富,幾乎什麼都唾手可得,但越來越多人寧願一個人生活。而在北上廣深這四個一線城市,充斥著大量的外來人員,他們有一部分人就是為了逃離父母的「監管」,其原因不外乎幾個:

1

個體訴求通常得不到關注

某位作家講過:他小時候生在上海棚戶區,那裡都是年代久遠,房屋質量差的老房子。一家四口人,擠在10平米的小屋子裡。他父母用一塊藍色的窗帘布為他開闢出狹小的個人空間。

他回憶當年的生活,說是「局促」、「緊張」、「極端的不自由」。父母盯他盯得緊,常常撩開帘子看他是否在乖乖寫作業,要是看見他在幹什麼別的事,鐵定一頓臭罵。

他小時候愛看武俠小說,就把小說藏在作業本下面偷著看。父母一撩簾,他就火速把作業本壓在上面,作家戲稱,這段經歷也讓他練就了極快的反應能力。

或許是中國人的群體意識,導致中國父母容易忽視孩子的個體訴求。就這樣,個體渴求自由的願望,被消解在貌似正確的家長意志中。

2

需要自由空間來滋潤

「A woman must have money and a room of her own if she is to write fiction.」——這是伍爾夫在《一間自己的房間》里提出的觀點。

她認為女性想要寫小說,就必須要有每年五百鎊的收入,和一間屬於自己的屋子。她還強調,屋子意味著個體的自由,而自由是創作的基礎。除此之外,門上還要一把鎖。「門上的鎖意味著獨立思考的能力。」她說。——這是伍爾夫在八十多年前,為女性的貧困與平權所做出的努力。

當然,這絕對不應僅限於女性,這應當適用於全人類。伍爾夫已經發出了一種信號:空間自由的重要性。還有一個附加條件,那就是「帶鎖」。

「帶鎖」確保了每個人都享有空間不被侵犯的權利,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塊乾淨的、足夠自由的私人領地

3

空間自治才能保障人格獨立

你在物理空間的狀態,常常會延伸至你的心理。

當我們常年居住在一個沒有自我空間的地方,我們的心理空間也會同時遭到擠壓。日積月累,空間的擠壓所導致的負面心理,終會在家庭環境中以某種形式的衝突爆發出來。

社會心理學上強調,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應該擁有空間自治權。所謂的空間自治,指的就是父母應當在家裡為孩子開闢出一塊特區,在這塊特區里,孩子可以無所顧忌地做他任何想做的事,而不必受到父母的監視與打擾。

空間自治也意味著獨立,因為當一個人有權力管控他的個人空間時,屬於他的獨立性便已經誕生。90後獨生子女常被父母嚷嚷著不夠獨立,但如果連個人空間的自治權都沒有,獨立又何從談起?

GIF

長此以往的家庭環境,會產生哪幾種不良影響?

>>>被壓抑的個體

房間即意味著個人的邊界,當有人隨時可以進入你的私人空間,意味著你的個人界限已經模糊,從而長期處於一種被驚擾的焦慮中,不敢做真正想做的事。

當你房門被開啟的時刻,你成為了他人眼光的奴隸,你企圖變得正常一點,但那一刻,你早已遠離了真實的自己。

>>>自尊心的支離破碎

天吶,這是你自己的房間,如果父母或者任何人都能夠進進出出,你的房間和公共廁所有什麼區別?

如果他們能夠隨意進你的屋子,那就證明你本人也可以隨時遭到侵犯。假設你在學校里被欺負,可能也不敢吭聲,因為你的自尊心早就在家人無意的侵擾中支離破碎了。

>>>反向依賴

當你被壓抑之後,真實訴求與願望會被他人的期望所綁架。你身處房間內,常常會想:過會兒爸爸媽媽推門進來,我應該做什麼才不會被他們嫌棄,做什麼才會讓他們滿意。

你不會想:我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我應該為自己做一點事了!你開始質疑自己,開始走向自卑

因為你沒有自我,無法為自己負責,心靈的脆弱會引領你走向父母那邊,依賴他們,讓他們為你做出一切選擇,做出每一個決定。而這些選擇與決定,本該都是由你做出的。

GIF

寫在最後

讀完你或許也會理解,為何許多在北上廣深漂的青年寧願付出高額房租,也要一個人生活,或者和同齡人一起生活。

兒時懵懂,直到長大才明白:自由從來不是什麼不切實際的浪漫,而是尊嚴和人格獨立的最基本保障

*所有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互動——

當人闖入你房間時,你做過什麼糗事被發現?

在留言區和列車長聊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元2046 的精彩文章:

各位佛系青年,歡迎進入不婚世代
你被淘汰的時候,沒有人會say sorry

TAG:公元20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