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戰時日本戰俘很少,和其國內這些制度有關,違背人性

二戰時日本戰俘很少,和其國內這些制度有關,違背人性

二戰時期,整個世界陷入了大的混亂。在現代戰爭中,有個不成文的規矩,當陣亡人數達到部隊人數的1/3或者1/4的時候,就必須要投降。這是大家默認的方式,此時投降,依舊是榮耀的軍人。但這件事,在日本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在二戰前期的很多場戰役之中,日軍都是死戰到底。

他們寧可拿著最後的手榴彈沖向敵人,也不會選擇投降。所以,整體而言,日本的戰俘是非常稀少的。在當時,能夠活捉日本兵是一件很罕見的事情。這種現象並不是日本軍人有非常濃郁的責任感,而是其國內有很多項制度讓其不得不選擇死戰。

第一項制度,射殺孩童以減輕負擔。在日本發布的官方命令之中,有這樣一條。其大意是,若是美軍攻擊抵擋不住,立刻射殺居民13歲以下的孩子。之所以有這樣的命令,在公告中是這樣解釋的,他們認為,13歲的孩子對於撤退而言是一種累贅,一定要立刻處理掉。

這種制度是非常違背人性的,雖然孩子是弱者,但是對於國家而言,這是希望啊。最可怕的是,日本的人們從來不認為這一項制度是可怕的,反而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事情。這種制度導致了,只要在意識清醒時期選擇投降,便是恥辱,甚至連帶家人都會受到牽連。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二戰前期,日本別說是被俘虜的士兵了,甚至連普通百姓都很少。因為他們全部都信奉這種思想,而且認為為天皇捐軀是神聖的。在他們的心中,沒有善惡之分,只有義務。

對,就是義務。戰爭是天皇要求的,所以他們服從指令是義務。這是需要無條件遵守的事情,與利弊無關,哪怕死亡都不能更改意志。除此以外,或許是因為國小人少,所以哪怕是普通百姓都會接受專門的軍隊口號洗腦。諸如,鋼鐵要用肉彈碰撞等等話語,都在宣揚死戰的精神。

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了很久,直到戰爭的後期,日本國內才出現了信仰的崩塌。人們開始懷疑戰爭的合理性,開始有了厭戰的情緒。而這種情緒對於以信仰為戰鬥目的的日本國民而言,是毀滅性的打擊。所謂邪不勝正,他們想要靠著違背人性的制度來取得戰爭的勝利,是天方夜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戰 的精彩文章:

二戰莫斯科保衛戰中,不得不說的秘密!
二戰時期的德國科學技術領先的原因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