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皇帝下達的這道聖旨,導致了近代中國遠遠落後於世界

乾隆皇帝下達的這道聖旨,導致了近代中國遠遠落後於世界

明朝以前,中國是當時世界上經濟、科學最發達的國家。但是,截止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時為止,中國人均糧食僅有200公斤左右,美國已接近1000公斤。中國年產鐵約2萬噸,不及法國的十分之一,不及英國的四十分之一。

自古以來,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業長期以來一直領先於世界,但是到了清代也迅速衰落下去。曾經出現在東南亞海面的中國船隊,也隨之銷聲匿跡,為西方國家的船隊所取代。中國的科學技術,在明朝中後期與西方相比仍互有長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後於西方了。那麼,是什麼導致這種狀況的出現呢?究其原因,來自乾隆皇帝的一道聖旨。

18世紀,由於中外貿易往來日趨頻繁以及人民反清起義不斷發生,清朝統治者擔心外國人和漢人會結合起來反抗清朝。於是,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允許中國商船到歐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區進行貿易,減少中外之間的往來。

1757年,乾隆皇帝的一道聖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封閉寧波、泉州、松江三海關,只准洋商在廣州一口通商。當時的外國商人對此極為不滿,要求清政府開放寧波,並控告粵海關貪污勒索等弊端。於是,乾隆派欽差大臣到廣東調查,確認所控告的粵海關的情況屬實。因此,乾隆下令將海關監督李永標革職,家產入官。兩廣總督李侍堯向乾隆奏陳防範外夷規條,即「防夷五事」,乾隆批准頒布執行。

這《防夷五事》,即這五條禁令:第一,禁止外國商人在廣州過冬;第二,外國商人在廣州必須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商館中,由行商負責管束稽查;第三,不準外商向中國人借款或僱傭中國人;第四,不準外商雇中國人打聽消息;第五,在外國商船停泊處派兵彈壓稽查。

乾隆皇帝的「一口通商」政策的直接出發點是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但這也標誌著清政府徹底奉行起閉關鎖國的政策。正是乾隆皇帝的這道聖旨,導致了近代中國遠遠落後於世界。

起初,閉關鎖國政策對當時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到了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由於那個時候西方國家正在進行資產革命和工業革命,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新時代。清政府的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那麼,清朝為什麼要實行閉關政策呢?其實它是封建經濟的產物。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人們彼此隔絕,在政治上自然產生閉關自守。乾隆帝曾說過:「天朝物產豐盛,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閉塞的封建自然經濟,自然沒有交往貿易的必要,清統治者反而以此驕人,夜郎自大。

此外,滿族統治者對漢族人民防範甚嚴,他們懼怕外國人支持漢人反抗清朝的活動。乾隆帝曾說:「民俗易囂,洋商雜處,必致滋事」,所以清政府一再嚴申「華夷之別甚嚴」,「從不許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摻雜」。清政府制訂各種「防範夷人章程」,目的是要隔絕中國人與外國人的任何交往。同時,清政府對出洋貿易的中國人也有種種嚴格限制,無論船隻的大小,來往日期,貿易貨物及其數量種類,均規定甚嚴。

那麼,清政府實行的閉關政策造成了哪些影響呢?它構築了隔絕中外的一道堤牆,對中國社會的前進起了阻礙作用。由於對出海貿易橫加限制,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使中國人民與世界潮流隔絕,不明世界大勢,而清統治者更是閉目塞聽,其結果正如所說:「以通事二百年之國,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離合。」最終導致1840年的時候,英國侵略者終於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隆 的精彩文章:

嘉慶帝重農抑商,他多次申禁開礦
乾隆遺夢,江山第一春好處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