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伊蚊吸血促進寨卡病毒傳播機制的新探索 | 中國發現
?
昆明動物研究所牽頭探索埃及伊蚊吸血策略及其免疫抑制毒素促進寨卡病毒傳播機制
撰文 | 靳 林
責編 | 馮水寒
●
●
●
蚊子被認為是分布極廣泛的吸血節肢動物和第一大病原媒介動物,它具有吸血節肢動物的一大特徵,能夠通過其唾液腺活性成分抑制宿主免疫和凝血反應,從而從宿主成功獲得血餐。
然而,截至目前蚊子傳播多種病原的機制尚不明確。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雲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等科研單位,從埃及伊蚊唾液腺中分離純化得到一分子量為15 kDa的免疫抑制毒素蛋白
(命名為LTRIN)
,並對該蛋白的生物化學特徵和生理學活性進行了探索,相關研究於2018年3月5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Immunology雜誌。寨卡病毒
(Zika virus, ZIKV)
屬黃熱病毒屬,1940年代在非洲首次被發現,以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為主要傳播媒介,對人類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有較強的感染性。孕婦若感染寨卡病毒可導致新生兒小頭症甚至死亡。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埃及伊蚊在吸血過程中,免疫抑制毒素蛋白LTRIN的表達顯著上調。LTRIN通過抑制淋巴毒素β受體
(lymphotoxin-β receptor)
信號通路,使得宿主吸血部位免疫水平低下,從而協助寨卡病毒傳播。因此,針對LTRIN的抗體可抑制埃及伊蚊介導的寨卡病毒感染,這對寨卡病毒疫苗藥物的研發頗具指導意義。
2015年5月以來,寨卡病毒疫情在拉美地區大肆流行,並蔓延至60多個國家,WHO因此拉響了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的警報。
在這場同寨卡病毒的較量中,也不乏中國科學家的身影,2017年6月清華大學程功教授及其團隊為解釋近年來寨卡病毒的爆發流行提供了科學證據支持,9月份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許執恆和軍事醫學研究院的秦成峰則揭示寨卡病毒導致「小頭症」的分子機制。
此次發表於Nature Immunology雜誌的研究,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靳林、郭曉敏、申傳斌、郝雪和清華大學的孫鵬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賴仞研究員、齊曉朋研究員和清華大學的程功研究員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
相關文章
Jin L et al. Salivary factor LTRIN from Aedes aegypti facilitates Zika virus transmission by interfering with the lymphotoxin-β receptor. Nature Immunology. 2018. doi:10.1038/s41590-018-0063-9.
製版編輯:常春藤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群智
|
克隆猴
|
免疫信號
|
宇宙冶金術
學術不端
|克隆猴|轉基因大米|李紅良
|安金鵬
健康飲食
|
傑夫·霍爾
|基因治療|
Physics WorldNSR專欄
|
繆斯夫人|中國物理2017
|
林徽因與林瓔知識分子
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
The-Intellectual
投稿:
zizaifenxiang@163.com
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知識分子
▼▼▼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知識分子書店。


※暴力遊戲會增加暴力行為嗎?虎鯨能模仿人類語言?| 每周播報
※Physics World專欄:什麼情況下冷水比熱水升溫快?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