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900到1924,美國成功將英國和日本從盟友變為對手

1900到1924,美國成功將英國和日本從盟友變為對手

因為中國的東北問題,日本和美國之間「友誼的小船」在清末說翻就翻了(因日本不同意美國修建鐵路,兩國發生外交糾紛後形成一定妥協,日本答應不向菲律賓勢力擴張,美國同意不向中國東北發展)。

1901年9月,西奧多·羅斯福成為美國總統。作為第26任美國總統,又被號稱「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的羅斯福,曾參與過1898年的美西戰爭以及數次對古巴等拉美國家地入侵行動。1900年,他成為美國副總統,因為總統威廉·麥金萊被無政府主義者刺殺身亡,沒有經過選舉就繼任為美國總統,時年42歲,是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在任總統。

別看羅斯福軍人出身,但在對日問題上卻較為妥協。因此,受到一些美國精英地批評。

1909年3月4日,塔夫脫上台後,美國對日本的妥協變為強硬,特別是在爭奪「對中國主導權」的問題上,美國便覺得力不從心,因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英國是日本最有力量的盟友。

1902年英國和日本簽訂了《英日同盟》,英國藉助日本的實力抵抗沙俄南下,最終,1904年日本打敗沙俄阻止了沙俄繼續南下。英國和日本之間的同盟關係,在當時非常牢靠。美國顯然難以打破這種同盟關係,「一戰」的爆發給了美國機會和可能。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1857年9月15日—1930年3月8日)美國第27位總統(1909年3月4日--1913年3月3日)

1.「一戰」讓美日兩國獲利,作為四大新興國家的兩位,它們兩個選擇站在老帝國的一邊

美國的經濟實力在西方列強中是非常強大的,例如1894年的工業總產值就有94.98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1895年,美國鐵路總長度近20萬英里,超過了歐洲國家的總和;二十世紀初,其鋼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一半。

然而,國際競爭中從來不單單是從經濟角度看誰的話語權重,更重要的是從軍事、軟實力上看。因此,儘管其經濟實力早已經是世界第一,但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社會上,美國的話語權並不多。即使在南美洲,英國和美國的話語權仍然是持平的。對於中國問題上的話語權,1909年11月6日,國務卿諾克斯就先後向各國提出「滿洲鐵路中立化」的計劃,然而,因為日本的強烈反對,最終只好作罷。

「一戰」爆發後,美日兩國都趁機大力發展自身實力。日本在戰爭期間只有獲利而無任何損失。在「一戰」期間,日本的對外貿易增長3倍,工農業生產總值增長3倍多,由1914年的外債國負11億日元變成1920年的債權國28億日元。

美國在經濟方面得利更大,美國在戰爭期間向協約國提供105億美元的物資、103.38億美元的貸款。這些錢對美國國內的生產力提高起到了巨大作用,而且大部分是需要償還的。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期間,美國在「後院」的控制力大幅度增加。同理,美國在亞洲問題上的話語權也有所增加。在中國問題上,日本在對中國的控制上有了很大進展,跟中國簽署了多項不平等條約,為此引發了「五四運動」。

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12月28日-1924年2月3日),美國第28任總統(1913-1921)。威爾遜率領美國在「一戰」前後得到了不少利益,然而,在戰後分贓會上卻被英法打得屁股尿流。由此可見,美國尚不具備領袖世界的能力。因此,如果戳破世界第一國英國與日本的同盟,是美國總統的主要所想。

「一戰」後,為了抑制美國實力的增長,英國和日本繼續維繫同盟關係。例如美國、日本都參與了對蘇俄進行圍攻的戰爭,英國無疑是總指揮,那麼副總指揮是誰呢?因為日本得到了英國地支持,日本成為副總指揮主要領導從西伯利亞方向進攻蘇俄,美國對此憤憤然

2.「一戰」後,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打壓

為了抑制日本的實力擴張,《凡爾賽和約》簽訂未久,美國就在1921年11月12日率先組織當時的海洋強國召開了華盛頓會議。會議基本完成了對日本的限制,西方國家也統一了侵略中國、傷害中國的共識。根據《四國同盟》《限制海軍軍備條約》《九國公約》等,美國和日本在傷害中國方面取得了如下共識:

第一:確認了日本對庫頁島、澎湖列島的委任統治權,日本由此成為真正的世界級玩家。

第二:美國在海軍上壓制了日本的實力,美英日三國形成主力艦隊的對比比例——10:10:7,美國在亞太地區佔據的優勢地位也得到了承認,日本暫列第三名。

第三:美國徹底擠入英、日佔主導地位的中國勢力範圍。

沃倫·甘梅利爾·哈定。美國第29位總統( 任期1921年3月4日--1923年8月2日)

華盛頓會議不僅僅是美日之間的事情,更是美英日德俄五國較量的事情。美國和英國之間畢竟在文化上更相同、利益之間的交融更多。相反,英國和日本之間的「結盟」,僅僅是因為英國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而拖延被「超越」時間的一種臨時舉措。

「英日同盟」先後面對沙俄、德國,如今又遇到美國,日本與英國之間的地位已經發生變化。在世界範圍內英國「居主」的地位已經面臨動搖,在中國也同樣被日本超越。所以,英國為了維護在中國特別是大東亞(包括東南亞)地區的利益,首先就是要「抑制」日本。

美國和日本在中國問題上,都有超越英國原有地位的趨勢並都部分實現了計劃,但「兩害相輕取其輕」,美國成功地說服了英國不再與日本結盟。

日本的國家特點和德國一樣,因為沒有殖民地,對英法俄美等擁有較廣泛殖民地的國家就形成重大威脅,其競爭特點就顯得「咄咄逼人」。成為亞洲地區的老三,讓日本非常不滿且根本不會滿足,為此,日美間的矛盾日漸加深。最終與德國結盟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美國對此也是心知肚明,因此便在1924年9月制定了「對日作戰計劃」。當然,那一時期的美國幾乎制定了所有與之能夠競爭的國家的作戰計劃。

參考資料:

李連利.美國敵人卡斯特羅.2014年9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忽必烈和他的漢人幕僚群:建立元朝的第一文臣和他的四大功績
1878年出賣領土最多的人死了,兩年後左公兵權被削!一切照舊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