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鮑賢倫:書法之「法」的背後,更多是人的問題

鮑賢倫:書法之「法」的背後,更多是人的問題

[ 本文共計1367字 · 建議閱讀時間3分鐘 ]

文 | 鮑賢倫

編者按——

鮑賢倫曾經說過,如果說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中斷的文明,那麼「漢字」與「漢字的書寫」功莫大焉。有此言者,內心必然有一種對於漢字的敬畏。

如沃興華所說,鮑賢倫先生的字,平淡中有奇崛昂藏之氣,結構造型別具匠心。不過看起來微妙,很多人看不出來而已。也是對漢字的敬畏,促使鮑賢倫走了一條自己個性與書法共性不斷「互相糾纏、碰撞、妥協」的「充滿風險」的發展道路,他認為漢字一定要有風格,而風格是人、書的互相成全,是和性情有關的。確立個人風格需要寬闊的眼界、嚴謹的思維、敏感的心靈以及果敢的勇氣,這其中有理性因素,也有感性因素。如何保持個性,形成一家之面貌?今天的這篇文章給我們一種詳實的答案。

鮑賢倫近照

書法實踐看似林林總總、眼花繚亂,概而言之無非兩塊基石——求法度和養性情。風格其實是在兩者碰撞中的幸運之果。

法度指一門成熟藝術的技術規範。法度在古代,不在當代;在遺物遺迹中,不在理論中。「語境」的變化,使入古極為困難,其中入古的關鍵兩點:解讀能力、轉化能力。總的來說,入古的目的,是把法度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鮑賢倫書法作品:運斤生風

真正入古了,出新也在其中了。入古之行伴隨終生,並非「打進去、打出來」兩段論。

技術規範的法度固然很重要,但藝術之「術」異於科學技術之「術」。科技之術「標準化」,千人一統;藝術之術「人性化」,千人各異。科技之術追求物質生產的高效,藝術之術為了人性表達的深入。

鮑賢倫在創作中

「書如其人」,就是如其性情,就是作者修養、才調、風度、人格、氣象在作品中的生髮。

性情有先天的,有後天的。我們無法選擇「與生俱來」的那部分性情,但後天的自我養育很重要。比如通過文史哲的學習和為人處事的實踐來涵養自己的心性。

鮑賢倫書法作品

性情會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和反映出來,這就是作品的「氣息」。學問主要是通過「性情」這個中介轉換才作用於書法創作的。

法度不能替代性情,性情也不能替代法度,但性情有時選擇法度:選擇契合性情的審美傾向,選擇符合審美傾向的技法。

鮑賢倫書法作品

古人所謂「學書在法,其妙在人。」人的豐富性是書法多樣化的內在依據。

如要尋找傳統書法的當代價值,「風格」是比較可靠的選擇路徑,因為它是內生的,而非外部輸入的。

風格不僅是形式傾向,更是旗幟鮮明的價值判斷:開拓審美新領域,提供審美新經驗。

鮑賢倫在創作中

風格的產生既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也是主體意識不斷選擇、提煉、強化、調整的過程。

風格產生在法度與性情的縫隙之間。是共性與個性、客體與主體間的互相糾纏、碰撞、妥協的產物。

鮑賢倫書法作品

風格的雛型產生於瞬間,是在兩者「博弈」中的取捨、定奪,不是理所當然,更不容猶豫不決。風格產生也無所謂早晚規律,一般是在「自家面目」上的發展完善。風格之路充滿風險。

確立個人風格需要寬闊的眼界、嚴謹的思維、敏感的心靈、訓練有素的肌肉神經以及果敢的勇氣。其中有理性的因素,也有感性的因素,最關鍵的是「史」的意識。風格需要在足夠的縱深和足夠的寬泛框架內才可言說,光寫字是寫不出風格來的。

書法創作既是書法(法度)問題,也是人(性情)的問題,風格是人、書相互成全的結果。人與書法在相互作用中完成文化的人文意義。

出品人 · 施晗 | 主編 · 柴天鱗

責編 · 李魚 王曉 聶海燕|美編 · 苗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走尋 的精彩文章:

書法與人品的關係,就像男人看見自己心愛的女人
書家張謇的憂慮:大凡失敗必在轟轟烈烈之時

TAG:走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