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降低手機流量資費,就一定是好事嗎?

降低手機流量資費,就一定是好事嗎?

歡迎關注李北方微信公眾號,讓我們一起批判與建設

今年的兩會又提到手機流量費用的問題了。《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大網路提速降費力度,實現高速寬頻城鄉全覆蓋,擴大公共場所免費上網範圍,明顯降低家庭寬頻、企業寬頻和專線使用費,取消流量「漫遊」費,移動網路流量資費年內至少降低30%,讓群眾和企業切實受益,為數字中國建設加油助力。

大家最關注的點在「移動網路流量資費年內至少降低30%」。一來這跟每個人都切身相關,二來大家總喜歡在一堆的問題中提出一個最醒目來說事。

總理剛做完報告,工信部部長苗圩就被請到部長通道了,他對記者表示,過去三年,工信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在抓好提速降費工作上取得顯著成效。從降費方面看,通過提速不提價、流量不清零、取消語音通話長途漫遊費等措施,用戶資費不斷下降,三年來,固定寬頻單價平均下降90%,移動流量單價平均下降83.5%。當然了,對最新提出的任務要求,也會按時完成。

隨後,三大運營商先後表態,總之就是一句話,堅決完成任務。

國有企業就是好,聽話。

「提速降費」已經連續搞了好幾年了,這個詞在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有提到。也就是說,去年提出的任務剛完成,新的「降費提速」任務就又來了。

在網上搜索了一下關於這個事的反應,幾乎清一色的贊成和肯定,這個齊刷刷的程度連輿論操控都很難做到。原因嘛也不難理解,在網上能發出聲音來的那些人,尤其寫稿子的編輯記者,都是手機流量消費大戶,流量費用下調,他們是受益者,當然支持,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三大運營商都是大國企,對一部分人來說,降費30%還是太少了,最好直接降90%,一步到位把運營商逼死,國企倒了,就給私企騰地方了。

但凡清一色的輿論總是有問題的,我們有必要唱點反調。降費提速是好的,也是隨著技術進步、社會發展必然會發生的,問題在於,應該通過中央政府的行政命令來推動嗎?

以下幾個問題我們可以思考一下。

1

手機流量貴嗎?

2015年,總理為了說明流量太貴,舉了個生活場景里的例子,說很多人無論到了什麼地方,都先問有沒有wifi,這是因為我們的流量費太高了。

目前水平下的流量費到底高不高,其實不大好回答,它取決於你如何衡量。可以肯定的是,總理的這個衡量辦法是錯的,他說的根本不能證明流量費太高了。

到了一個地方先找wifi的確是生活中的常態。這個地方無論是咖啡館、飯店還是朋友家,wifi的費用都已經付過了,對於接入者而言,wifi是免費的。跟免費的東西比,花一分錢都算浪費;跟免費的wifi比,流量費無論降低到多少都是高的,除非流量費徹底取消,大家敞開了免費用4g流量。

流量完全免費可以嗎?也沒什麼不可以的,後果不過是移動聯通電信用不了多久就關門倒閉了而已。

話說回來,流量費用到底貴不貴?回歸到生活常識的話,我們得說,不算貴,至少沒有構成明顯的負擔。

對消費者來說,東西肯定是越便宜越好,最好不要錢。可是,不要錢的東西是靠不住的,不長久的,4g流量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是要成本的。三大運營商也是企業,也要有收入,要產生利潤,這樣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才有能力進一步投資,開發更好的產品。廣大消費者這樣一點基本的理性還是有的。

不過,話說到這裡,我們倒產生了一個疑問——

2

國企到底是不是企業?

國企的改革進行了好多年了,一個清晰的目標就是讓國企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比如,2015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就規定了「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是國企改革的基本原則之一:

這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國有企業改革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堅持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堅持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相結合,促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有企業,要成為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率。

我們的疑惑是,這一條是否適用於三大運營商。三大運營商是否自負盈虧呢?答案是清楚的,是。但他們有權自主經營嗎?答案也是清楚的,否。它們連自主定價權都沒有,一紙命令就要在年內把流量費降價30%,這哪裡是自主經營呢?

這就涉及到國家對移動通信運營商的定位了,運營商到底是不是企業?還是說已經改變了運營商的定位,變為社會公益事業了?運營商把流量費降價30%倒也不難,但如果成本不能同比例下降,造成的利潤下滑甚至虧損算誰的責任?降價命令來自國務院,如果發生虧空,國務院給補嗎?

如果真正把國企當做企業來對待,當成自主的市場主體來對待,政府不應該越俎代庖,直接干預企業的運營。

還有一個問題值得討論一下的,那就是——

3

國企應該把價格壓得太低嗎?

我覺得不應該。國企是企業,但不是一般的企業。私企把錢掙了,錢都流入了私人資本家的腰包,國企則不同,除了交稅,利潤還上交國家,用於充實社保基金或者其他惠及全民的用途。

國企提供的一些產品,比如汽油、手機流量等,主力消費人群是城市中產階層。故而,此類產品不宜太便宜,一來主力消費人群對價格的敏感程度低,二來,通過掙城市中產階級的錢而產生的利潤,最後用於全民,這實際上起到了調節分配的功能。

一味要求流量降價,受益者僅僅是那些不差錢的群體,他們也就是一時說幾句降價好,一轉臉遇到別的事情了,該噴照舊噴。

受損害的則是運營商,隨著盈利的下降,在研發和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能力就會隨之下降。沒有運營商這些年來搭建的基礎設施,BATJ都是鏡花水月,不可能真正發展起來的。下一步,運營商還要上5g,據說5g建成了,萬物就可以互聯了,被吹得神乎其神的無人駕駛才有可能實現,甚至有人預測,在5g時代,會產生新的BATJ。可是,上5g是需要錢的,一刀把運營商的流量費收入砍去30%,5g基礎設施的投入從哪裡來呢?

受損害的還有低收入群體,原本他們可以享受到的大國企利潤帶來的某些福利可能就消失了,當然這一影響是間接的。

有一些決策,我是沒辦法理解如何做出來的,然而並沒有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問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走與歌唱 的精彩文章:

看《神秘巨星》,嘆中國社會的退步
《紅海行動》挺好看的,但槽點也不少

TAG:行走與歌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