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豆瓣9.4!Netflix的這部紀錄片,告訴你設計大師養成之路

豆瓣9.4!Netflix的這部紀錄片,告訴你設計大師養成之路

2017 年 2 月,美國 Netflix 的公司推出了一部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這是一部關於文化創意時尚工業領域的藝術紀錄片,彙集了目前活躍於全球各個領域的頂尖設計師以及他們的設計理念,對設計感興趣的童鞋們絕對不可以錯過。


1、Christoph Niemann:插畫

「讓視覺藝術發聲,像鋼琴家彈鋼琴一樣,你要學會控制特定的按鈕、用特定的語言,表達不同的想法和情緒。因此,你要要不停的戰鬥,努力練習發聲的動作。」

—— Christoph Niemann

第一集講述的是曾多次為《紐約客》設計封面的插畫藝術家 Christoph Niemann,他的作品充滿了豐富的想像力,而且簡單有趣,雖然看似抽象,卻依舊可以一眼看懂他想表達的意思。

Niemann 覺得,抽象是藝術最重要的概念,抽象不只是簡單就行,每個想法都需要特定的信息去表達,每個想法都有特定的去表達的複雜程度。他用畫「心」做了一個比喻:如果你簡單的畫了一個方形,每人明白你要表達什麼;如果你很寫實的畫了一個心臟,只會讓人覺得不舒服,沒人覺得那是愛的表達,所以我們有了現在抽象的心的表達,這是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形狀。

Niemann 的創作秘訣就是發獃,他的創作很依賴火花,這就要求自己保持十分輕鬆的狀態,沒有截稿壓力。每次在創作之前,他都坐在一張白紙跟前,隨便隨便做點什麼,比如故意把咖啡漬弄到白紙上,然後看一件東西突然發生。他會把知道的東西分解成小元素,然後重新組合。

雖然看似散漫、沒有章法,但是在整個創作過程中,Niemann 仍然認為控制是很重要的,你要明白自己要去哪裡、為什麼有些東西是可行的、而有些東西是不可行的。


2、Tinker Hatfield:鞋子設計

「要到外面的世界,去體驗人生,將自己的經驗詮釋為獨一無二的設計。要觀察世界的面貌,去解決問題,還要增加一些特色,然後冒點風險、做出假設,再將一切組合起來。」

—— Tinker Hatfield

Tinker Hatfield 為耐克設計過多款經典鞋型, Air Max 1、Air Mag、Air Jordan XI 和最新的 Air Jordan XX8 等等都是他的作品。他認為設計鞋子,就是思考如何讓腳這種人類最好的工具,發揮其最大的潛力。

Tinker Hatfield 以前是一名撐桿跳運動員,還曾拿到過俄勒岡大學的全額運動員獎學金,但是在一次訓練中,他的腳踝被摔成了兩半,他的教練為他特製了一雙鞋,幫助他繼續訓練,這件事情讓 Tinker Hatfield 想成為一個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的人,而設計鞋子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在 Tinker Hatfield 的認知中,設計中也許蘊含著藝術,但是設計鞋子並不是藝術,因為藝術是來自創作個體的終極自我闡述,而作為一個設計師,最終的目標不是自我闡述,而是為他人解決問題,並且希望穿在別人身上會好看。

Air Max 是 Tinker Hatfield 在 Nike 的第一個項目,其靈感來源於法國一個內部結構外漏的建築:巴黎杜皮蓬藝術中心,他創新性的做了氣囊外漏的設計,當時很多人都說這太前衛了,不可能賣出去,甚至有人說要開除他們,但是,最後的結果大家都懂,這不僅是 Nike 的創新,更開創了鞋類的新突破。

Tinker Hatfield 也可以說是喬丹的御用設計師,當年喬丹曾想接觸與 Nike 的關係,而他當時設計的鞋子讓喬丹改變了心意,這就是飛人喬丹第三代。從那以後,一直到喬丹第十五代都是他設計的。雖然 Tinker Hatfield 有一陣離開了喬丹團隊,但是在設計喬丹第 20 代的時候,喬丹又把他請回來了,這次,他只是與喬丹聊天,幫他回顧了運動生涯,然後將喬丹的經歷都化作一個個符號,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飛人喬丹 20 代。Tinker Hatfield 認為,鞋子設計其實是有關未來的預測。


3、Es Devlin:舞台設計

「劇院設計師都知道,自己的作品是轉瞬即逝的,沒有什麼是永恆不朽的,當你開始製作的時候,你就知道一切都將煙消雲散,最後一切只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

—— Es Devlin

Es Devlin 是國際舞台設計師,為 2012 年倫敦奧運會閉幕式打造舞台,為肯爺、Beyonce、Adele、Miley Cyrus、Jay Z 等巨星定製過演唱會布景,在倫敦巴比肯音樂廳給卷福 Benedict Cumberbatch 的《哈姆雷特》設計戲劇舞台,還為奢侈品牌 Chanel、LV 設計過秀場和藝術空間。

Es Devlin 的父母一直以為她會從事音樂相關的工作,她從 11 歲其就前往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學習音樂,雖然陰差陽錯從事了舞台設計這個美術工種,但是音樂對她的影響根深蒂固,在她眼中,設計很多舞台都是尋找音樂的環境的過程。

在她的創作過程中,有從 5 個元素來切入的。一是空間,這涉及到空間心理學的領域,要考慮到展示空間的過程對演員、對觀眾都各有什麼影響;二是光線,Es Devlin 經常找到特定的光線、或者將光線完全去除,將事物塑形成可以讓光進入的樣貌,為了達到最好的光效,她經常會利用鏡子;三是黑暗,黑暗是進入某種空間的入口,比如演員進入舞台的入口都掩藏在看不到的地方。

最後就是比例和時間,Es Devlin 表示要拿出大家都認識的符號,創造出對每個人來說都有意義的事情;同時,Es Devlin 認為舞台設計也應該明白,舞台設計創造的不是事物,「而是人們在表演當下所享受著的、與之為伍的時間,時間由觀眾感知,它在博物館裡不會有任何效果,只存在在表演的當下。」

4、Bjarke Ingels:建築設計

「建築是讓夢成為現實的一種方式」。—— Bjarke Ingels

Bjarke Ingels 是全球最具創意且最受歡迎的建築師之一,是丹麥建築工作室 BIG 的創始人,他年紀輕輕就以其前衛的設計風格在全球引領了一種新風尚,他為建築設計帶來了新鮮的力量,為此有人說:「在他出現之前,丹麥的建築還在沉睡。」

Bjarke Ingels 認為在創作之前,先不要有想法,而是應該有一些概念,然後再次基礎上拓展、深化。哥本哈根的海上青年之家是 BIG 團隊完成的第一棟建築物,在那裡,他度過了自己的 30 歲生日。當時風靡環保蜂巢,BIG 團隊就想出了享樂的永續性這個點子,若永續性能提高你部分生活品質,那將是什麼樣的,而這也成為海上青年之家設計的初始概念。

真正讓 Bjarke Ingels 名聲大噪的是 VM House,他當時申請將建築加深 30%,兩層挑高,每三層樓有一個中央走廊。建成之後,VM House 在一個周日賣掉了 110 戶,這也成了 BIG 團隊的市場敲門磚。

Bjarke Ingels 認為建築物要符合本人最大的想像,憑藉瘋狂的想法,在 BIG 團隊十幾年的時間裡,他們完成了 13 棟建築,比如獲得 Arch Daily 2017最佳住宅的紐約摩天庭院 VIA 57 WEST、2010 上海世博會丹麥館、台灣花蓮度假住宅、德國法蘭克福新塔……幾乎每一棟都是網紅作品。

但是也正因為太獨特了,Bjarke Ingels 也遭到了一些非議,很多年同行說他是只會使用堆疊法、玻璃、屋頂庭院,為了迎合開發商而建造了一些廉價建築,但是 Bjarke Ingels 本人並不在乎,他表示,若你超出中立範圍,肯定會有很多好壞兩面的評價。

在他看來,建築也是自己生活的參照。因為,一棟建築最少要有 6 年的規劃時間,所以每一棟建築設計後,你都要問自己,這值得我接下去花 7 年的時間嗎?在自己的著作 Yes is more 中,Bjarke Ingels 用漫畫的形式 表示,在所有人確認之前,不管是多小的問題,他們都會去處理,這種要讓所有人都開心的理念,成為打造非凡建築的不二法門。


5、Ralph Gilles:汽車設計

「當車熠熠生輝,停在路邊,它不僅要代表良好的汽車品牌,還要代表底特律迷人的工藝技術。」

—— Ralph Gilles

Ralph Gilles 是美國汽車業第三大公司菲亞特克萊斯勒的全球設計總監,也是 2005 款克萊斯勒 300C 和道奇 Magnum 的設計者。

要知道,菲亞特克萊斯勒在美國的認知度甚至不如豐田、寶馬那樣深入人心,所以設計必須恰到好處,才能吸引人們購買。拍攝紀錄片時,Ralph Gilles 正在忙於概念車 SM-1 的設計,當時福特和通用都認為克萊斯勒已經死了,而這款概念車是克萊斯勒一次巨大的投資。它的重要性在於,向人們宣示,克萊斯勒在投資這個品牌,而且要改編品牌的概念。

克萊斯勒一度在瀕臨奔潰的邊緣,產品投資不足、員工流失大半,在最艱難的那一年,Ralph Gilles 陪母親過聖誕節的時候,甚至擔心節後是不是還有公司可回,但是無論如何,他都陪著克萊斯勒堅持下來,他對克萊斯勒有一種特殊的情感。

小時候,父親對 Ralph Gilles 的管教很嚴,希望他成為一名工程師,但是他卻對設計汽車更感興趣,房間里掛著很多草稿,在姑姑的鼓勵下,年僅 12 歲的他把這些手稿寄給了當時克萊斯特的高管李艾柯卡,李艾可卡給他回信說,覺得他在汽車設計方面會有作為,還推薦了 3 個學校。這封信他到現在為止都裝裱起來,保存在家裡。所以,Ralph Gilles 說只要克萊斯特不倒閉,他就不會走。

在設計汽車時,Ralph Gilles 認為人與車之間的關係十分重要,他自認為是一名浪漫主義者,最棒的設計都是飽含情感的,他希望通過良好的設計避免次品,憑藉一個產品振興一個品牌。


6、Paula Scher:平面設計

「比起設計新標誌,更難的是說服人們接受新標誌。」 —— Paula Scher

Paula Scher 被人稱為平面設計女神,大家都說她總能想出不同的方法讓字型說故事。美國的平面設計潮流是她帶動的,她的作品包括紐約公共劇院、Windows 8 全新視覺、花旗銀行等,同時,她還是五角星工作室的靈魂人物:接觸平面設計的人應該都知道,五角星工作室里雲集世界上頂尖的平面設計師。

Paula Scher 曾經在泰勒藝術學院學習插畫設計,那是她就愛上了文字設計。20 世紀 70 年代,Paula 在哥倫比亞唱片設計專輯封面,當時她一方面要遵循唱片歌手的意願,一方面又要說服他們接受自己的想法,她會選擇歌手喜歡的圖片,然後再設計出相應的文字。直到4-5年後,文字設計越來越受到重視,插圖成為背景,而這個潮流正是她自己創造的,也創作了未來 30 年自己的工作型態。

真正讓文字設計、讓 Paula 聲名鵲起的是《踢踏春秋》的海報設計,這個讓大家真正記住了文字設計的時尚感,但是對於 Paula 本人來說體驗並不好,因為那之後,大家都在模仿這種設計,這應該是設計師最不願意看到的了。

Paula 認為,字體的辨識度可以幫助一個地方創造形象,字體粗細、位置的變化會給人不同的感覺,在讀出字義之前,字體就已經讓觀眾有感覺了。她為紐約公共劇院設計的文字 LOGO,正是通過字體的變化產生不同的意義,粗細不同的幾個字母,代表的是紐約的一切。LOGO 完成之後,Paula 修改過幾次,但是大家都沒有發現,這是 Paula 的慣例,因為她覺得很難想到經久不衰的作品,只能想出隨時間變化的設計,所以每隔 5 到 10 年她都會重新審視作品,並做出微調。

大部分時候,Paula 的靈感都來源於市區,所以她不會讓自己離開市區太久。她最喜歡的創作方式就是在計程車上發獃,想出好點子,然後讓潛意識自由發揮,她說:「要抱著娛樂的心態來設計,如果不是很隨意的狀態,你什麼也設計不出來。」


7、Platon:人像攝影

「當我按下快門的時候,總會有很棒的事情發生,只有0.002秒的時間,卻凍結了一個時刻,你要尋找的是感覺離自己靈魂最近的時刻。」

—— Platon

Platon 是當今最著名的人像攝影師之一,以大膽、寫實、無畏而出名,拍攝過普京、卡扎菲、奧巴馬等著名人物,為《新紐約客》、《滾石》、《名利場》、《Esquire》、《GQ》等著名雜誌工作過。在他的人像攝影中,Platon 最看重的是光線、人物的眼睛。

Platon 的父親是建築師,母親是美術史學家,小時候,父親經常帶他旅遊,帶他看希臘的建築,告訴他建築的美感,因此,希臘教堂中人物的畫像、平面設計、建築概念,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體現。

對於 Platon 來說,照相機只是工具,重要的是照片中的故事、傳遞出的信息和感受、情感鏈接,你如何讓照片觸動人心。所以,在拍攝之前,他想的不是如何拍出好看的照片,而是從這個人身上自己能知道些什麼。Platon 說,拍攝照片需要技巧,但是 99.9%的時間都在於如何跟被拍攝對象建立聯繫,這讓他更接近被拍攝者,通過這層關係,他甚至能切身體會到被拍攝者的感受。

直到現在,Platon 依舊堅持用底片拍攝,因為用數碼拍攝照片,攝影師會一直看屏幕上的照片,而失去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的那種關係,他需要靠近自己的被拍攝對象。他表示,科技很棒,但是我們不能讓工具成為自己的主人,即使是用修圖軟體,他們也堅持手繪,而不會使用魔術棒等快捷工具。

Platon 也有自己的缺點,他不能處理複雜的問題,讀寫障礙,寫字很慢,否則會混亂,而設計是幫他處理混亂的方式,他認為,好的設計能簡化複雜的世界。在 Platon 的眼中,攝影就是設計,你用的照相機、燈光等設備是一樣的,但是傳遞出來的信息是不一樣的。


8、llse Crawford:室內設計

「在設計空間的時候,把人類的需求擺在第一位,設計將能帶來深遠的影響,給人類帶來更幸福的生活,讓世界成為更美好的地方。」

—— llse Crawford

llse Crawford 是國際著名的室內設計師,是《ELLE家居廊》的創辦人之一,在《ELLE家居廊》工作九年之後,llse Crawford 想自己做東西,想擁有自己創造的機會,所以選擇了辭職。

辭職之後的第一份工作是荷蘭館創始人尼克瓊斯請她幫忙設計巴賓頓飯店。巴賓頓飯店在鄉村,很多人都自然而然的認為應該是鄉村風格的,但是 llse Crawford 不這麼想,考慮到這裡接待的多事媒體、廣告界、劇組人員,這裡應該是非正式的家居風格,讓住客有回家的感覺。雖然這在現在看來沒什麼,但是在當時卻是破天荒頭一遭。

在做室內設計時,llse Crawford 很注重人的體驗,並將人的體驗作為設計的開始。因為,她認為,人的一生有 87% 的時間都待在建築內,建築設計影響了人們的感覺和行為。因此,室內設計不應該只是視覺,而應該思考的過程,是一種技巧。根本上,設計是增進人性的一種工具,它是人生的框架。

她的工作室有一個建材圖書館,她認為建材是不會說謊的,將各種建材放在一起,讓它們彼此交流,才能創造出有觸感而溫馨的具體環境。比如設計國泰航空的機場貴賓室,考慮到人流量大,所以建材必須容易保養。經過對比,她使用了黑瑪瑙做頭等艙的走廊,但是黑瑪瑙又很昂貴,又選擇了平價的石灰岩這種評價的替代材料,運用在在其他地方,最後用天鵝絨中和黑瑪瑙和石灰岩的冰冷,創造了奢華又有實用性的環境。

llse Crawford 始終認為人與建築是有互動的,在室內設計之前,你把自己的意見放到一邊,應該不斷問問題、觀察環境、傾聽別人的想法,然後真正了解自己想要的。

總體看這 8 位世界頂級的設計藝術家,他們在自己的創作過程中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隨性創作,不管是插畫家 Niemann 還是 平面設計師 Paula,都選擇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尋找靈感,然後把靈感系統化、具象化,不斷的深入探究,成為自己的作品;另外一方面則來自於觀察與溝通,攝影家 Platon 觀察被拍攝對象,llse 觀察人類與住所的關係。當然,他們也擁有所有藝術家都擁有的品質:對自己的作品的純粹的熱愛。你覺得呢?

圖片來源:網易

關注設計癖,發現好生活。關注設計癖微信公眾號(shejipi),下載「設計癖 App」同樣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設計癖 的精彩文章:

從這10款工具來看,人類真的很愛吃

TAG:設計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