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魏蜀二國天天「虎嘯龍吟」,為啥東吳就被忽視,萬年當配角呢?

魏蜀二國天天「虎嘯龍吟」,為啥東吳就被忽視,萬年當配角呢?

在影視界也好,在網路討論中也罷,人們談到三國,要麼就站在蜀漢一方歌頌一群為復興漢朝奮戰的悲劇英雄,要麼就站在曹魏一方歌頌曹家重塑了北方的秩序和革新了漢末以來的種種弊政令國家步上正軌。偏偏就是把三國中國祚最長的吳國忽略掉。東吳在三國中的萬年配角地位堅如磐石!

到底是什麼原因奠定東吳在三國中萬年配角的地位呢?

東吳的政權合法性最弱

東吳在三國中的地位的確是可悲!它既不是漢朝血脈的繼承者,也不是漢朝帝位的繼承者,其政權合法性僅僅是因為「江東已歷三世」,乃至在魏、蜀建國多年後,孫權才敢在魏蜀相爭元氣大傷的情況下稱帝立國。

眾所周知,魏國的政權合法性最強,它來源於漢獻帝的禪讓,漢獻帝白字黑字加紅印把政權禪讓給曹丕。何況魏國實際上控制了天下九州的大部分,三分天下實際上魏國控制了三分之二的土地。正史也奉魏國為正朔,其合法性是三國中最高的。

接下來就是蜀漢,以一部皇族的族譜算出了織席販履之徒其實是漢中山靖王之後,給劉備冠上了漢室宗親的頭銜。漢朝滅亡後,劉備挾自身的皇族血緣拒絕承認魏已取代漢的現實,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在名義上延續漢朝的國祚。其政權在一定程度上也迎合了漢朝遺老遺少們的心理,「皇叔復仇記」充滿悲情的浪漫主義,在那個時代也具備一定的合法性。

相比起魏蜀兩國,東吳政權的合法性是最弱的。江東孫氏既沒有劉氏宗親的血緣,也沒有曹操父子那樣直接操縱漢朝最高權力的權位。由始至終東吳都是一個不服從中央號令的地方割據勢力,是孫氏和江東豪族為保家族利益建立起來的地方割據政權。因此在魏蜀相繼稱帝建國後,孫權還是認了慫,繼續以吳王的身份偏安一隅。直到魏蜀大戰數年彼此元氣大傷後,孫權才敢稱帝建國。

東吳始終背負著偷襲武聖的罵名

「謀害好人的是壞人,謀害英雄的是狗賊」,這是很多人心裡的道德標準。東吳因為偷襲荊州殺害了被後世奉為「忠義之神」的關羽,「吳狗」的罵名從小的就植根於人們的心底。

客觀而言,國與國之間的爭鬥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勝負和利益。公元219年,孫權趁關羽北伐荊州空虛之機,派呂蒙為總大將奇襲了荊州,事成後還殺害了關羽。這件事本身並無對錯,純粹是東漢末年兩大割據勢力之間爭奪地盤的武裝火拚。如果說東吳做錯了,那就是錯在關羽在後世太出名了。關羽被後世奉為忠義之神、武聖,還有一大串神級的封號,成為三國時代地位最高的明星級偉人。東吳對忠義之神不講義氣,用陰謀詭計襲殺了忠義之神,這樣東吳的小人之名就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說實在,孫權殺關羽的時候純粹是為了荊州,也害怕放回關羽後遭到關羽的報復。要是在正面戰場上明刀明槍地和關羽干,呂蒙可沒有必勝的把握。孫權也萬萬沒有想到後世對關羽的尊崇居然到了「帝」、「神」和「聖」的級別——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兩宋時期四次封王(武安王、義勇武安王、壯繆義勇武安王、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元代也被封王(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代被奉為「帝」級的「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關羽死後地位的提升不要說孫權,就連料事如神的諸葛亮也預料不到。否則孫權在捉住關羽後就算勸降不成,或軟禁奉養尊榮到死,或光榮釋放回蜀,或轉介曹操,都不會選擇殺害關羽一路。關羽死在自己手上,孫權和東吳的萬世罵名就甩也甩不掉了。

再回想一下我們絕大部分人第一次接觸三國歷史的載體——《三國演義》,無論是看書、聽廣播小說,還是看電視劇,《三國演義》都是以蜀漢為正統的,歌頌蜀漢的英雄,同情蜀漢的不濟,最要命的是把劉備、諸葛亮無法實現「隆中對」戰略恢復大漢江山的責任,歸咎於東吳偷襲了荊州、殺害了蜀漢最頂級的上將關羽之上,我們從小給注入的觀念就是大漢無法光復,萬惡之源就是在劉備勢力最輝煌的時候卻給「豬隊友」東吳在背後捅了一刀。年少時的我們不會管東吳奇襲荊州的歷史背景,也不會管當時的孫劉聯盟已經名存實亡、危機四伏,我們只從《三國演義》史觀的引導和最淳樸的道義上去記住,武聖被東吳這幫王八蛋害死了,大漢自此失去了兩邊夾擊曹魏的可能。這種從小植入、先入為主的觀念,就算到了我們長大成人明白到政治的複雜、人性的複雜後,依然擺脫不了我們對三國的「初心」——東吳就是害得蜀漢無法統一天下的王八蛋,孫權就是最不靠譜的二五仔。

既然以孫權為首的東吳的形象是小人、二五仔、狗賊、豬隊友,自然就沒有人願意為東吳的故事唱戲了,甚至連江浙、兩湖一帶的朋友也無意給東吳唱讚歌。東吳被邊緣化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東吳對中原的影響始終很有限

如果說東吳歷代對中原有影響,就只能追溯到孫堅時代的攻打虎牢關以及孫策統一江東後計劃攻打許昌的事了。前者,孫堅作為十八路諸侯之一,戲份不多,除了趁亂捲走了傳國玉璽,連擊敗華雄的戰績也被羅貫中「送給」了關羽。後者,還在策劃階段就因為孫策被暗殺而收場。到了孫權時代,一心偏安江東的孫權對攻略中原更是「雷聲大、雨點小」,稍有幾次北伐都被張遼狠狠地趕回江東。即使後來的幾次配合諸葛亮北伐的作戰,都未能對中原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影響。

觀魏蜀,在三國建國後歷史的聚光燈一直在兩國博弈的雍涼之地。前有諸葛亮大戰司馬懿的「六出祁山」,後有姜伯約的「九伐中原」,最精彩的戲份都給魏蜀搶去了,東吳只有在一旁吆喝的戲份,有時候甚至連台詞都沒有就讓趕回江東了。沒辦法,東吳的國策是「隔江而治,維持現狀」,壓根沒有統一天下的想法。借用老遊戲《三國志6》的說法,無論是劉備的「王佐」,還是曹操的「霸權」,都是擁有統一天下的志向。而東吳的君主呢?孫堅是「王佐」,孫策是「霸權」,到了孫權就只剩「割據」了。雖然只是遊戲的設定,但也很形象地反映了東吳君主的志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生時能讓孫策低頭認錯,逝時能讓孫策素服祭祀
孫權珍愛的「五虎上將」,可以和劉備的「五虎將」抗衡,個個強悍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