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郭松齡不死在反奉事件時,能避免張學良喪失東北嗎?

如果郭松齡不死在反奉事件時,能避免張學良喪失東北嗎?

具體來說,張學良晚年接受採訪時,多次有這個說法,比如:九一八事變50周年之際,張學良說:「若是郭松齡反奉成功,中國歷史將改寫,可能就沒有民國二十年的『九一八』事變。」另據台灣《聯合報》1981年9月28日的報道,張學良還說:「如果當時郭松齡在,日本就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

接下來,我們討論這個假設,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談,一個是郭松齡和張學良的關係;另外一個是郭松齡的軍事能力。

很多人都知道,張學良說過,我就是郭茂宸,郭茂宸就是我。他晚年回憶說:

「他跟我,我們倆差不多像弟兄一樣。我父親常常說我一句笑話,說除你老婆你不能給郭松齡睡以外,大概你吃點什麼東西你就會惦記他的。」鳳凰衛視2017年3月22日《鳳凰大視野》

張晚年還說:「我最敬重郭松齡,我前半生的事業完全靠他」。

直到西安事變時,張學良每遇到困難,常說:「如郭茂宸在,就不會這麼困難了!」

以上都說明了張對郭的感情和倚重,但是在郭松齡揮師反奉時,開始時,還是要「清君側」,讓張作霖下野,輔保張學良,但是後來,隨著戰事的順利,這個口風又發生了變化,要張學良出國幾年。

而從張學良後來的反應來看,無論是通電、私信,郭松齡的「絕情」,並沒有讓他記恨,在張作霖要槍決郭的時候,他還是痛苦不堪。

就此而言,如果郭松齡能夠不死,或者更進一步說不發動反奉戰爭,則在張作霖死後,主持東北軍政的,可能就是郭松齡輔佐張學良。

也就是說,1928年—1931年間,郭松齡能否改變歷史呢?其實是有可能的,因為郭的一貫政見就是,1,不派兵進關內爭霸;2,獨立建設東北。

那麼,3年左右的時間,張學良的15萬嫡系部隊,可以完成編練,剩下的20萬舊式軍隊,也有可能得到整編,則日本2萬關東軍面對的,就是真正的30萬近代陸軍,以當時日軍的實力來說,1:15,未必能夠啃得下來,即使啃下來,也要崩掉大牙。

為什麼這麼說呢?

核心點就在於郭松齡本人特殊的素質,恰恰可以彌補張學良的缺陷。

當時人普遍認為,「郭是張的靈魂」。這個靈魂也確實有特殊之處,在他接掌奉軍三、八旅後:「朝作夜息,事必躬親。補缺額、汰老弱、勤坐作、嚴紀律、精器械、足糧秣,將畏其威,士懷其恩。久之,士飽馬騰,遂成勁旅。」

簡言之,此人有「將德」。而這一點,對於不缺少裝備的東北軍來說是最重要的。

有人甚至開玩笑說,東北軍上下,不玩下屬老婆的高級軍官就算操守好的,這就是張作霖這個草莽出身和張學良這個紈絝子弟兩個人無法解決的命門,就是在他們的帶頭之下,奉軍乃至於後來的東北軍的道德底線不是一般得低。

而郭松齡練兵,則是與士兵同甘共苦,且不愛財,不愛女色,正是《論語》中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也正是在這個人的訓練下,奉軍的精銳三、四方面軍才能與吳佩孚的老底子北洋第三師抗衡,而北洋第三師在當時是被視為戰鬥力為全國之冠的強兵。

而如果他在1925年反奉成功,他通過李大釗和馮玉祥與蘇俄所建立的聯繫,將會大大改變東北的勢力格局和戰略態勢,如果他一直堅持他的「不出關」戰略,以蘇俄寄予馮玉祥的大手筆支持來類比,他作為與日本對抗的橋頭堡,所得可能要更多。

而在1925年,在英美列強的威脅下,日軍採取直接武力行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正裁軍的影響和日本政府糟糕的財政,也很難允許他們發動一場大的戰爭。

那麼,確實後面不會發生九一八了,東北或許會率先出現一個「蘇維埃共和國」也說不定。

當然,這裡面應該也就沒張學良什麼事兒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郝老師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郝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