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菩提樹下,蓮花盛開。推薦3部適合孩子看的印度神片

菩提樹下,蓮花盛開。推薦3部適合孩子看的印度神片

這就是各位心中的印度電影?

提到印度電影,狐狸爸爸先簡單說說印度這個國家。

在國人眼裡,印度是個搞笑國度,美其名日阿三。其實在古代,印度是一個地理概念,不是國家,泛指印度河與恆河流域、小國林立的南亞次大陸。《史記》稱之為「身毒」,《後漢書》稱為「天竺」,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才改稱為「印度」。

雖然號稱古文明,但印度是一個悲催民族,歷史上並沒形成統一的文化和國家,萬教之國諸神林立。漫長古代史只有一個本民族的孔雀王朝短暫統一過,其它都是雅利安人、突厥人、蒙古人等蠻族入侵後武力建立的,包括當下的印度,前生不過是英國東印度公司而已。因此印度曾耗巨資拍過一部孔雀王朝的電影《阿育王》,以維護他們脆弱的自尊心。阿育王時期佛教是國教,但隨著孔雀王朝的遠去,印度教後來居上,目前14億印度人中只有區區20萬佛教徒而已。菩提樹下,蓮花凋零。

2001年《阿育王》海報

在蠻族一波波入侵後,印度沒能象中國一樣保留原住民的文化主體地位,比如印度的驕傲泰姬陵,就是伊斯蘭風格,那是阿拉伯化的突厥皇帝修建的。

圓頂泰姬陵

雅利安入侵後,種姓制度的確立,對印度社會影響最為深刻,並一直延續至今。雅利安人將自己分為神職、貴族和平民三種,而將印度本地居民劃成第四等賤民,一出生,僅憑姓氏,各自就帶著無法改變的身份。所以,在印度,貧窮是一種世襲,這在印度電影中體現非常明顯,說的語言、吃的食物、獲得教育機會、從事的職業,無不體現這種階層烙印。

就算是經過英國百年的殖民改造,印度目前依然保留自己強大的種姓特權,腐敗盛行,階層固化,社會下層毫無希望。大家都知道的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就是這種社會現象的本質反映。

印度第四種姓「首陀羅」

由於宗教的作用,印度賤民安於這種貧困,只祈求來身,這點與中國文化區別很大,看電影時要理解。其實中國人也剛富起來沒多久,大可不必歧視印度,雖然印度實在招人煩。

1950年獨立、1962年的中印戰爭之後,印度的民族性覺醒,國家的政治概念趨於確立,對平等的追求也開始成為社會共識,這值得中國政治家好好分析應對。

印度街景,類似中國80年代縣城

本來還想說說英國、西藏、印巴分治的事,太多了,打住,下面開始推薦電影。

狐狸爸爸不會推薦大熱的電影,象《摔跤吧!爸爸》、《三傻大鬧寶來塢》、《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等,各位家長應該都知道。

但下面3部,可能知道的不多,但每部皆是精品!

第一部 《誤殺瞞天記》

主題詞:家庭、燒腦

適合年齡段:6歲以上

故事性:5星+

《誤殺瞞天記》是一部高智商犯罪電影,不要有偏見,這部印度出產的高質量電影,相比日本《嫌疑犯X的獻身》,有過之而無不及。

電影講述一個不惜任何代價捍衛家庭的父親,用天才的智商對抗印度警察和司法,以保護女兒的故事。狐狸爸爸強烈推薦各位家長陪孩子觀看這部電影,讓孩子可以明白家庭才是遮風避雨的最後港灣,而家長完全會被劇情折服,目瞪口呆。

不放截圖了,不能透露。其實就算是透露,各位家長與孩子看一遍,也不一定能把所有細節串連起來。

五星+推薦,絕不會後悔觀看的電影。

第二部《起跑線》

主題詞:教育、搞笑

適合年齡段:6歲以上

故事性:4星

《起跑線》是一部搞笑電影,笑中帶淚講了一個買學區房,找關係、走後門擇校的故事。

一對低種姓夫妻通過在月光集市努力經商,成為富翁。但其6歲寶貝女兒準備上小學時,才發現他們就算全身迪奧,依然被高種姓人歧視,難以讓女兒進入教育質量更好的私立小學。

夫妻兩為了女兒的未來,他們搬家到高極社區、學習說英語、改變言談舉止,甚至上培訓班應對私立學校對家長的面試。失敗後嘗試走後門,行賄校長,或者假裝是窮人騙取窮人入校名額,完完全全印度版的「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中國在拼爹,印度拼的是十八代祖宗!

電影有有非常多的經典台詞

「在貧窮中生存是門藝術」

「在印度,英語不是一門語言,而是一個階級」等等。

電影的畫面和對話都是直戳人心,非常值得觀看,相信中國家長多少都有相似的經歷,也相信各位家會感同身受,反思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教育。

《起跑線》目前在網上有資源,儘快下載,因為有可能會在4月份登陸國內院線。當然,與孩子去電影院看也是不錯的選擇。

狐狸爸爸特喜歡萬達影院的一句廣告詞,很直接地戳中了我。「電影是入口,場景是記憶」,所以只要有時間,我都是帶女兒去電影院看電影。

第三部《雄獅》

主題詞:童年、家

適合年齡段:6歲以上

故事性:5星

《雄獅》根據暢銷書《漫漫尋家路》改編,源於作者薩羅真實經歷。五歲時薩羅在火車站不小心與哥哥走散,由於印度地方語言眾多,導致沒人能夠明白薩羅村莊所在和家人姓名。5歲的薩羅只能在印度街頭四處流浪,之後被送進一所孤兒院,並被澳大利亞的一對夫婦收養,在西方世界長大。

25年後,早已忘掉自已出生的薩羅,偶然看到棒棒糖,突然激活了自己與哥哥在印度街頭的回憶。他開始憑藉隱約的記憶,用谷歌地球瘋狂尋找過去的家。劇情有點象黃勃、趙薇主演的《親愛的》,但電影角度完全不一樣。《親愛的》焦點在生母與養母的情感衝突,而《雄獅》不僅是回家,也是在尋找心靈的起點與歸途。狐狸爸爸認為《雄獅》電影內核更象是《追風箏的人》,立意更深刻,是對生命本源和忠於自我的一次探索。

《雄獅》獲得2017年奧斯卡6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提名,但在國內並沒大熱起來。可能中國觀眾不喜歡觀看這種文化衝突與身份認同的電影吧!生活已夠累。但是如果陪孩子一起觀看,除了感人的劇情、貧窮的可怕、親情的可貴,你也可以向孩子講一些更深刻的東西,當心靈必須要有一個歸宿時,你選擇何處為家?當你還在對「家」妄自菲薄時,有人還在苦苦尋找歸家之路。

《雄獅》的主演就是大熱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里的那個小夥子,十年後長相變化很大,是不是不認得了?

最後,電影在片尾揭示了片名叫《雄獅》的原因,雄獅是主人公印地語名字的含義,他的真名是「盧瑟」,5歲的他錯拼成了「薩羅」!

好了,推薦完畢。

印度電影特別適合家庭觀看,一般都溫馨感人,三觀純正,教育意義很好。但狐狸爸爸並不建議孩子多看,有選擇性地觀看幾部,了解還有這麼一個國家叫印度就可以了。

時間有限,生命無常,觀影只是生活的一個截面,孩子應該去做其它更有意義的事。

歡迎關注「與孩子一起看電影」,需要下載地址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與孩子一起看電影 的精彩文章:

TAG:與孩子一起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