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日星:靜功傳統與太極拳預備式

李日星:靜功傳統與太極拳預備式

統太極拳的修鍊,通常以「松靜、沉穩,輕靈、圓活」八個字概括其旨要而又以「靜」字當先。根據道教「無極」論的宇宙生成理念,太極生於無極,無極為靜,太極為動,從無極到太極,由靜而動。靜為無極之本,亦即太極之根。靜,既是太極拳修鍊之始,也是太極拳修鍊之終;靜,不僅是太極拳修鍊之法,而且是太極拳修鍊的至高境界。由此,太極拳修鍊視「預備式」為「無極」樁而以入靜開始。

靜,是最好的修心養生法。自古以來,儒、道、佛、醫、武,無不以「靜」為養生修鍊之功。

儒家主靜,《論語》所謂「曲肱而枕之」視富貴如浮雲,以恬靜修身為法。歷代古聖先賢都十分重視靜功修鍊。《呂氏春秋》云:「得道者必靜」;諸葛亮「寧靜以致遠」的座右銘成為了千古格言;杜甫 《寄張十二山人彪三十韻》「靜者心多妙」;朱熹要求他的弟子半日打坐半日讀書。他說:「靜者養動之根,動者所以行其靜。」王陽明的靜功修鍊體會則認為:「靜可以見其體,動可以見其用。」所以,曾國藩說:「『靜』字功夫要緊,大程夫子成為三代後的聖人,亦是『靜』字功夫足。王陽明亦是『靜』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動心。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理學家以靜為格物致知的途徑,《四書集注·大學章句》:「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止——定——靜——安——慮——得,理學家格物致知以入靜為要。

佛教主靜,以正念正定為修行之法,認為靜與不靜為人心有別,修靜者應從靜心修起,即靜心、治心、正心、虛心、定心、凈心、了心,修佛念經而不為外物動心妄想。佛家打坐參禪在於心念不起,見性不動,寂靜無念,是為禪機。佛教的布施、持戒修的是福德,禪定是修智能。禪定的真諦,是攝心調息,澄心止慮,寂照照寂,啟智開慧。這也是禪定修持「戒定慧」而稱為「三學」的佛教本意。永嘉玄覺大師《證道歌》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保持禪心,深得禪意,以期清凈空靈,神安心靜,是佛教修行養生的真意。佛教修行也是始於靜心。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所謂「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中醫「望、聞、問、切」,看的是一個人氣色。其實,高明的醫生不但看人的氣色,更能通過人的氣色看到人的心理。心神不安,性情煩躁,乃致病之因。所以,醫生的安心法,是醫治疾患的第一要訣。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通,血通則精足而神旺,精足而神旺,則免疫力強,疾患自除矣。《黃帝內經》所謂「恬淡虛無,其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養生先養心,治病先攝心,都是從清凈心的「靜」入手。

靜功修鍊在道家和道教發揮極致。《老子》認為:「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提倡「致虛極守靜篤」,「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莊子》:「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道教認為,萬物生於靜而耗於動。靜者神明之舍。靜則生慧,動則生昏。無寧靜難以致遠。俗世間聲色貨利,百千萬狀,唯以靜照之,則如日當空,氛霾盡掃,一派清明,可求祥和。道教《清靜經》:「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要去除這些牽擾,就必須以「清靜」法門澄心去欲,參悟大道,「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達到「大道無形」的境界。「清靜無為」是道教修鍊的最高準則。

植根於道教文化的太極拳,其修鍊之功毫無疑義是以「靜」功為首要趣旨。《太極拳論》開宗明義:「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太極拳始於「無極」之靜而又歸於「無極」之靜,其虛實開合,進退顧盼,無不孕育動靜互為其根的玄機。所以,靜,是太極拳修鍊的不二法門。太極拳運動由預備式到起式,由靜而動,也就是由無極到太極。太極拳預備式的內涵就是入靜而使修鍊者的心境進入「無極」的渾圓狀態。

傅聲遠、趙幼斌、傅清泉等著名太極拳傳人都十分重視預備式的教學。他們往往要花很多時間,從虛靈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到松腰沉胯、屈膝圓襠等要領,一一講解示範,細緻入微。無非是要學員端正姿勢,把握要領,澄心凈慮,意念專註而進入太極拳的修鍊意境。我在楊氏太極拳的從學過程中,深得這些名師的教誨,心有所領,神有所會。

以柔化著稱的吳氏太極拳尤其重視預備式的入靜功夫。師爺王培生宗師在《吳氏太極拳37式》「預備式」動作要領中特彆強調: 「此勢要求排除雜念,使身心達到虛靜和松空。意思是,將全身骨節鬆開,肌肉不許有絲毫緊張為原則。能如此練習,養成習慣之後,全身運動起來自然產生松空圓活之妙趣。」其體驗:「身體好似站在一支搖擺著的船上一樣,在隨之搖擺著。這說明思想已無雜念而達到入靜的狀態。否則,身體搖晃而沒有發覺的話,可以肯定在思想上還有雜念未凈。從一開始練起,身上就會產生一種特別舒適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只可意會,非筆墨能形容其妙!直練到收勢,始終保持使每個動作都能做到如所想像的感覺,並長存不懈。入靜的時間越長,大腦休息得越好對身體幫助越大。」

吾師張全亮大師在繼承師爺「預備式」入靜妙趣論基礎上,進一步歸納「三融四墜腹內松」的入靜功法。三融,即頭融天,腳融地,胸融空。頭融天,是提起精神,意念由大椎穴到百會穴,想像直插雲霄的大樹參天之勢而吸收宇宙之精華;腳融地,是腳下生根,意念由解溪穴到湧泉穴,想像樹根深深扎入八荒之勢而吸收大地之靈氣;胸融空,是舒心張懷,用意念於膻中穴,由內而外,在深長呼吸中感受胸容擴展,如沐春風的清新空靈。他在答中華民族網路電視台記者問時說:吳式太極拳在練拳時要「先在心,後在身」,平心靜氣,心靈凈化,萬念皆空,虛靜至極,以實現「無形無象,全身透空;虎吼猿鳴,泉清河靜;翻江攪海,盡性立命」的至高境界。

他的《八卦掌定式八樁》教學,在「太極樁、兩儀樁、三才樁、四象樁、五行樁、六合樁、七星樁、八卦樁」八樁前面安排「無極樁」,並說:「無極樁」自然站立,排除雜念,思致宇宙外,如入雲山霧海,感覺飄飄然,全身透空,無形無相,靜如天籟。這是最接近道家與道教「無極」論本意,與《太極拳論》「無極」即「靜」相吻合的靜功修鍊準則。

張全亮大師的松功和靜功造詣頗深。他常常告誡我們:靜在心靈,思在宇宙之外。他用自己任意自然,奔放不羈的書法給我寫下「思在宇宙外」,並囑咐「常思此句,參悟人生」。這耐人咀嚼的寄語常常能把我的身心帶入渾圓宇宙的「無極」空間。他在《吳氏太極拳入門訣要》給「預備式」動作規範的定位是:「面向正南方,兩足自然站立,兩掌自然下垂,端莊平穩,氣度開闊,舌抵上顎,喉頭找大椎穴,目平視前遠方,面帶微笑,同時想像周身骨節斷開,肌肉放鬆,骨骼、肌肉、皮膚之間都像打了氣一樣相互間開距離,周身毛髮也都要想像豎了起來,有頭融天、腳融地、胸融空、神充天地、勢滿寰宇、天人合一之感時,隨即將意念收回丹田。」只有全身放鬆入靜,有「神充天地,勢滿寰宇之感,著意丹田後會有腹心松靜,神清氣爽,氣血蕩漾,好像站立在停泊於水中的船上,有輕微搖晃之感,說明已進入可以練拳的太極佳境」,才開始進入太極起勢,也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太極拳「松靜沉穩,輕靈圓活」之趣,達到安神益智,潤燥除漲,活血化瘀的健身效果。

太極拳是由靜而動,動中求靜的修鍊功夫。太極拳的預備式就是要求修鍊者進入澄心止慮,清靜無為的極佳狀態,由靜而後動。他繼承了儒道佛醫的靜功傳統,熔鑄了道教「太極者無極而生」的宇宙意識,體現了動靜互為其根的辯證邏輯,其深意和功用絕非是太極拳可有可無的一個預備動作。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阿福說內家拳之 太極拳入門第四要:抻筋拔骨是個寶
解讀「武道論」太極拳賽事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