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家離得開中成藥——教你認識中成藥

誰家離得開中成藥——教你認識中成藥

千萬別小看中成藥

曾經有位美國朋友這樣問我:「難道你們中國人天生就會煎藥嗎?」在西方人看來,煎藥這樣的工作是必須由製藥工程專業人員來完成的,他們對於中醫給病人開出一堆中草藥而讓病人自己回家煎熬很是不解。也有人不信邪,想學學中國人自己煎藥,卻被不知情的鄰居以製造毒氣之嫌疑告到警察局。

這真是啼笑皆非的事情!但是不可否認,煎藥對於快節奏的現代人來說,也實在是一種「煎熬」。費時不說,其本身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先下後下,煎前浸泡,煎藥用具,水量、火候及時間掌控都很講究。而且,經過這「煎熬」出來的葯也是得捏著鼻子才能咽下的。

又想要中草藥的療效,又懶得煎藥,還不想捏著鼻子喝葯湯子,世上有沒有這種魚與熊掌兼得的好事兒呢?

讓我告訴您吧,中成藥就能做到這一點。

簡單地理解,中成藥就是用一味或多味中藥製作的現成的葯,是可以像西藥一樣拿來就用的。而且通常情況下,中成藥由多味中藥組成,分為丸劑、片劑、散劑等多種劑型,劑型不同,使用方法不同。

我們去藥房,常看到會有處方葯和非處方葯的區別,處方葯需憑醫生處方購買,非處方葯則不需要,本書寫的絕大部分都是非處方葯。而且,非處方的中成藥比非處方西藥使用起來更加安全。

中藥正是利用本身這種的偏性來補足人體之不足,從而達到使身體陰陽平衡,治病保健的作用,也就是「以偏糾偏」。

中成藥是一個軍團,中藥則是「散彈槍」

中藥是多靶點的「散彈槍」,散彈有散彈的好處,可以各個擊破!當某一方面的力量不足時,藉助其他中藥一起來攻關,這就成了方劑。把沿用時間長,療效確切的方劑做成現成的葯,就成了中成藥。

中成藥的作用比單味中藥更為強大!如果把一味中藥比作一個連隊,那麼一種中成藥堪稱一個軍團,這個軍團各方面人員齊全,和諧統一。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中藥叫做君葯,就像皇帝;起輔助作用的中藥叫做臣葯;佐葯輔助君臣葯起治療作用,或治療次要癥狀,或消除(減輕)君、臣葯的毒性。它不是一味地吹捧君臣,有時候也要唱唱反調,卻是赤膽忠心,為大局而考慮的;使葯或者將藥物引到所要治病的經脈或器官上面,或者調和諸葯,如甘草。

以桂枝合劑為例,桂枝合劑源於桂枝湯,君葯即是桂枝,溫陽通絡,發汗解表以祛除肌膚表面的風寒;臣葯為白芍,味酸而具有收斂陰液(如汗液)的功能;二葯相輔相成,桂枝本通過發汗而祛除風寒,有白芍則不至於使發汗太過;佐葯是生薑和大棗,生薑幫助桂枝發散風寒,還可以和胃止嘔,大棗補脾而壯中氣,二葯幫助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嘔吐,疲倦乏力,不欲飲食等癥狀;炙甘草調和諸葯,為使葯。諸葯一起同仇敵愾,風寒自會聞風喪膽!

同仇敵愾,一病須多葯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都具有相關性。中成藥的優勢恰恰在於不是單純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從相關的臟腑整體去調理。

有個病人跟我說,吃了你開的麻子仁丸後,不僅大便通暢了,而且冬天常發的支氣管炎也好了,心情一好,脾胃功能也跟著改善了,整個人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其實這就是中成藥的整體觀念。

另外,還有一個叫做辨證論治。比如說,同樣都是便秘,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用三黃片解決的,腸胃有熱會導致便秘,有寒也會導致便秘,您得先根據表現癥狀分清是哪種類型的便秘才行。

大便不通,肛門灼熱,小便黃而頻繁時,這是腸胃燥熱證,須用麻子仁丸泄熱行氣通便;大便艱澀而小便清長,四肢不溫,喜熱怕冷,是陽虛便秘證,須用蓯蓉通便口服液,效果才最好。這兩個證型,如果用錯了葯,效果就會南轅北轍了。

生活中,您可能聽說某人吃了某某中成藥效果很好,但自己吃了以後效果卻不明顯,有時甚至適得其反,這就是犯了沒有辨證論治的錯誤。

一病須多葯,也叫做同病異治,指的是同一個病可以歸為不同的證,用不同的藥物來治療。

總之,您記住一點,中醫中藥是辨證論治的,是根據不同的證而選用不同中成藥的,抓住了這個本質,就不會被紛繁複雜的術語和其他人的經驗所迷惑了。

鐵肩擔道義,一葯治多病

上面說到,中成藥是辨證論治的,也就是說中成藥不是直接治「病」的,而是治「證」的。例如嘔吐、煩躁都叫做一個癥狀,但是癥狀一般不是單獨出現的,往往是多個有聯繫的癥狀同時出現。

例如某人有子宮脫垂、氣少乏力、肢體倦怠、頭昏目眩、舌淡苔白這五個癥狀,但這五個癥狀都是由一個原因引起的,那就是脾氣虧虛。

脾氣虧虛也可以理解為脾胃功能不好,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吃飯不香,或者吃進去的食物不能很好地被吸收,結果就是氣血不足。這樣,人就會沒有力氣,頭暈目眩,舌苔白而淡。

另外,人體各器官都要受到重力的吸引,有向下的趨勢,如果人體中升舉之力不夠,器官就如同逆水行進的舟船,不進則退。所以,氣血不足就沒有升舉之力,可能表現為子宮下垂。

上述頭暈目眩,沒有力氣等癥狀,看似跟子宮下垂沒有什麼聯繫,其實,它們都是由一個原因引起的,即中氣不足,或者叫中氣下陷。

看似不一樣的病,都用補中益氣丸提升中氣就可以了。

同樣的,雲南白藥可以治療跌打損傷,但也可以治療婦科的痛經等病。就是說只要表現為局部疼痛不舒、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的,都可以歸為氣滯血瘀證,都能用雲南白藥治療。

上面所說的情況,就叫一葯治多病,也叫異病同治,即不同的病用同樣的方法或藥物來治療,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些不同的病都是同樣原因造成的,可以歸結為同一個證,所以才用同一個藥物治療。

類似於雲南白藥,藿香正氣水等在家庭中非常需要的一些一葯治多病的中成藥。

總有一種辦法特別管用——中成藥的內服外治法

中成藥有丸劑、口服液等多種劑型,因為大部分疾病都表現為內部器官或組織的病變,所以,中成藥大部分以內服為主。內服中成藥大部分為固態葯,可以隨身攜帶,伴著幾口水,仰頭吞下去即可,克服了湯藥味苦的缺點,吸收也非常好。

但是,內服中成藥也有它的缺點。有的人因為食道比較窄或其他原因,天生對藥物難以下咽,更何況很多中成藥一吃就是一大瓶蓋,還有的中成藥是大蜜丸,也需要事先分成小顆粒,比較麻煩。另外,中成藥雖然非常安全,副作用很小,但是,我們也常看到有些中成藥的說明書上寫著「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之類的字樣。是葯三分毒,藥物進入胃以後,不管怎樣都會對胃有一定的刺激,對肝腎的代謝也會造成一定的負擔。如果胃本來就不好,那還可能會引發胃部不適感,甚至嘔吐。

內服藥並不是絕對完美的,那麼,為了規避這個缺點,古往今來的大醫們都非常推崇中成藥的外治法。

外治法最不傷肝腎,更適合婦女兒童

藥物外敷實際上屬於經皮給葯的範疇,藥物經皮膚直接吸收入血,可以避免對內臟器官的不良影響。藥物有效成分在血液中達到一定的程度即可起到治病的作用。中醫認為皮膚是有孔竅的,能自由呼吸,所以,藥物外敷在皮膚上是可以被人體吸收而達到治病作用的。

實際上,各種膏藥、洗劑本身就是適於外治法的劑型。

中成藥最神奇的地方在於,很多內服的葯也可以通過外敷的方式達到歸經、入血,治癒疾病的目的。很多時候,這樣的方式反而更利於藥物的吸收,更適用於某些人群或某些疾病。

人體各處皮膚厚度不同、功能不同,所以外敷法對皮膚是有所選擇的。一般選擇皮膚較單薄處來進行外敷,最常用的是肚臍眼(神闕穴),腳心(湧泉穴)或與疾病相關的穴位。穴位是人體經絡通於體表的孔竅,把藥物貼敷在穴位上,就可以起到疏通經絡,調節人體氣血的作用。

那麼哪些人更適合用外敷法來治病呢?一是對內服藥難以下咽的人,二是脾胃功能不好的人

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家長給小孩捏著鼻子灌藥,最後孩子還是吐得稀里嘩啦;還有,女性也會因為生理期的原因導致很多葯不能吃。

所以,藥物外敷的方法更適合婦女和兒童使用。婦女和兒童的皮膚含水量高,經皮膚吸收的速度比其他人群要快。從中醫角度來講,婦女和兒童的毛孔要比成年男人疏鬆很多,所以藥物成分更容易進入身體,效果會更好。例如同樣是桂枝合劑,用到成年男性身上的效果就不如婦女和兒童。孩子的各個臟腑器官都比較稚嫩,所以很多媽媽都不敢給孩子吃藥,可是又不能看著孩子受罪不管,外敷法正好打消了媽媽們的顧慮。而且,兒童皮膚更嫩,藥物進入機體循環更快,治病更迅速。

中成藥外敷的方法及位置

像傷濕止痛膏、京萬紅軟膏等本身就是外用的葯,您就直接按說明書使用就行了。這樣的葯都不能作為內服藥。但是,很多的內服藥卻可以作為外敷藥。拿內服藥來外敷的話,需要稍加加工,具體有以下兩種類型:

各種劑型內服藥的外敷法

1.內服藥如果是水劑的,可以直接外用。例如藿香正氣水可以外用治療手足癬等真菌感染類的皮膚病;桂枝合劑直接塗在背部風門、肺俞等穴位,並用手揉按,可以治療惡寒發熱、頭痛汗出的感冒。

2.內服藥如果是丸劑、散劑或片劑,外用時需先碾碎(如果外麵包有糖衣需去掉),通常還需要加上白醋、水或蜂蜜等調勻後才能使用。

白醋、水和蜂蜜可以起到軟化藥物和皮膚的雙重作用,還可以使藥物和皮膚粘緊而不至於脫離。有的則需要加上另外一種藥水來調敷,目的是加強作用。書中的很多丸藥,都有如此用法,例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的患者,可用幾顆附子理中丸或桂附理中丸碾碎加白醋或生薑汁適量,調勻填敷肚臍眼。

內服藥外敷的常用位置

外敷藥貼的位置不盡相同,主要有以下幾處:

最常用的是肚臍,也叫神闕穴。神闕穴是任脈的要穴,也是人體的黃金分割點,它與人體十二經脈相連,與五臟六腑相通,絕大部分疾病都可在此處敷貼藥物治療。中醫有專門的「臍療法」,將各種不同的藥物敷貼在此處治療不同的疾病。因為神闕處在肚腹之上,胃腸的相關疾病,用藥物敷貼此處效果最佳。例如胃下垂者就可用補中益氣丸碾碎,加白醋調勻,敷神闕穴。

其次是湧泉穴。湧泉是腎經的第一個穴位,凡是頭部疾病或需引熱下行的,都可上病下取,將藥物貼敷湧泉治病。例如各種頭痛可用正天丸碾碎加白醋調和,敷湧泉。

另外,凡是跟心腎有關的疾病,都可以取此穴外敷,因為心主火,腎主水,水火必須交融才不至於生病。例如口腔潰瘍可取吳茱萸加適量白醋調和,敷湧泉穴。

再次則是具體病症取相關的穴位外敷。例如感冒、咳嗽、哮喘、過敏性鼻炎等肺系疾病,都可以取相關的大杼、風門、肺俞等穴位進行外敷。

需要注意一點的是,對於皮膚容易過敏的人,外敷可能會引起局部皮膚紅癢,應該盡量避免。

對於每一種疾病,我都儘可能介紹內外兼治的多種方法。如果個體沒有特殊情況,可以內外同用,內應外合,內外夾擊,如此可以更快地攻克病邪,更有效地治癒疾病。

您使用中成藥時的注意事項

中成藥比西藥安全,副作用小,而且,很多疾病通過內服和外治法相結合,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儘管中成藥有這麼多優點,您在使用和保存中成藥的時候,還是要注意一些事項,否則,不但達不到最好的效果,還有可能產生一些錯誤。

使用中成藥的注意事項

1.中成藥治病是對證而不是單純對病,不要聽某人說治某病吃某藥效果很好,就跟風吃,須根據自身體質和癥狀選擇合適的中成藥,只有真正適合自己的葯才有特效!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患者,請慎重自行選用中成藥,最好有醫生或藥師當面指導。糖尿病患者服用中成藥,請一定認準無糖型。

2.小病自治,大病或急病還是去醫院為佳。

3.有些癥狀可能是大病的先兆,自行選購中成藥之前須排除重大疾病,否則會延誤病情。

4.用藥時,請嚴格遵照說明書或醫囑,切勿自行加藥!

5.用藥3~4天未見療效,請及時諮詢醫生或更換藥物。

6.本書所寫之葯,一般系經典古方,現代劑型不盡相同,有時一方可分多種劑型,請讀者自己掌握。

7.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請諮詢醫生或者藥師。

8.用藥期間出現任何不適,請立即停葯並諮詢醫生或藥師。

9.用藥期間病情可能會發生改變,例如風寒感冒侵襲人體,如果此人年輕氣盛,正氣充足,可能會從陽化熱,轉為風熱感冒,此時需適時調整藥物。

10.兒童使用成人藥物,須酌情減量;兒童必須在成人的監護下使用。

未盡事宜,請參考相關正文、具體藥物說明書,諮詢相關專業人員。

中成藥的服藥時間說明

1.一般治療胃病或者對消化系統有影響的葯在飯後半小時服用,但胃酸過多,或有腹瀉癥狀的患者宜飯前服用或遵醫囑用藥。

2.治療便秘的通便藥,應空腹或半空腹服用。

3.滋補類的中成藥請空腹或者飯前半小時服用。

4. 治療哮喘的平喘藥物,最好在哮喘發作前2小時服用。

5.治療失眠的安神類中成藥請於睡前半小時服用。

6.治療月經病的調經葯,應根據病情遵醫囑於經前或經期服用不同的藥物,切不可自行加藥。

7.其餘類別一般沒有特殊規定,均可統一安排在兩餐之間或者晚餐與睡覺之間服用,或遵醫囑服用。

中成藥的服用禁忌

1. 使用前須分清是內服還是外用,如果將外用藥物內服,可能會引起中毒!

2.藥品過期或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3. 一般藥物,孕婦慎用!保險起見,孕婦最好不要使用任何藥物。

4.一般藥物,收到較好效果時請即刻停止使用,不可長期服用,否則可能引起中毒。

5. 有些藥物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過敏體質者應慎用。

6. 服用中成藥期間,特別在服用滋補類中藥時,以不食蘿蔔、濃茶為佳,並禁食一切生冷、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

7.患哮喘、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皮膚病、過敏性鼻炎等)者,服藥期間不能吃魚、蝦、蟹、韭菜、大蒜、辣椒等。

8.中成藥與西藥同服時,最好適當錯開時間服用,間隔1小時最好。

如何挑選中成藥

1.本章所寫之葯,一般為國家正規生產的國葯,購買前請認準國葯准字型大小。

2.購買中成藥,請特別留意生產日期,臨近或者超過保質期的藥物請不要使用。

3.性狀發生改變的葯,即形、色、味有變化者,或者包裝破損者,切勿購買使用。

4.須嚴格按照書上所述選用中成藥,「有此證用此葯」,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

5.同一種中成藥可能有不同的生產廠家,優先選擇名牌老廠或有優良資質的企業所生產的產品。

6.中成藥品種很多,在藥名上頗多相似,甚至出現同名異葯的情況,在挑選時應注意根據說明書上藥物的組成、功效、主治等,詳加區別。

如何存放中成藥

1.一般藥品,請密封保存於陰涼通風處,如果已開封而放置過久,即使在保質期內也不要再使用。

2. 中成藥藥片要放在深顏色的玻璃瓶里,避免受紫外線的影響。

3. 內服藥和外用藥要分開存放,不可用內服藥瓶裝外用藥水。

4. 家存中成藥要有明確的標籤,標籤上應註明藥物名稱、組成、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

5. 家用中成藥不易多存、久存,以免失效造成浪費。

6. 應定期檢查所存藥品,如出現臭味、蟲蛀、霉變等應及時處理,不能再用。

7. 請將藥品放在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並教育兒童。

8. 未盡事宜,請諮詢醫生或者藥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空城舊人的心 的精彩文章:

TAG:空城舊人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