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江本土學者撰文紀念南懷瑾先生百年誕辰

吳江本土學者撰文紀念南懷瑾先生百年誕辰

南懷瑾先生1918年3月出生於浙江溫州樂清,晚年在蘇州吳江區七都鎮度過了最後六年,於2012年9月29日與世長辭。太湖之濱的七都鎮是他終老之地。戊戌年正是南師百年誕辰,回想起與南師之緣之情,心中充滿著無盡的懷念。南師雖已遠去,但音容笑貌宛在,哲人風範長存。

佛教言因緣,世間任何事物何嘗不是如此。我與南師可以說「機緣巧合」,未見其人,先讀其書。認識南師是從閱讀他的著作開始的,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我赴台灣經貿考察,晚上獨自在台北市區下榻賓館附近的一家書店,看到好幾本南師的著作,就信手拿了一本《原本大學微言》,翻了翻即刻就被吸引住了,感覺語言通俗,旁徵博引又義理直白。從此,我就喜愛讀南師的著作,且心生仰慕之情。

緣份就是這樣,往往在你不經意的時候到了。兩年之後,耄耋之年的南師就來到太湖之濱,擇地築居,設壇講學,廣納善人,而且就落戶在我老家的小鎮上。初識南師,相貌清癯,精神矍鑠,神情寧靜超脫,望之儼然;思維敏捷,幽默風趣,熱情爽朗,即之可親,印象深刻。我是近水樓台先得月,拜先生不棄之恩,有幸近距離聆聽大師的教誨和優先品讀大師的著作,或聽或讀,總是耳目一新,深深感受到南師醇厚、智慧、仙風道骨、巨人長者之范。承蒙數年教誨,如沐春風,受益無窮,至今感念不已。

2012年9月29日,南師駕鶴西去,大師隕落,我的心猶如被重拳一擊,陷於極度的悲痛之中。雖然南師定居我家鄉小鎮只有短短6年多時間,卻也是他最具輝煌和影響力的人生驛站。在南師圓寂周年之日,我撰寫了「智者、仁者、長者——深切懷念南懷瑾先生」紀念文章,緬懷我敬愛的南師。需要指出的是,我不是南門入室弟子,也夠不上這個資格,僅是南師廣義上的學生。我常常被南師邀去「旁聽」講課或在太湖大學堂的「人民公社食堂」里席坐而談,慢聲細語,聆聽教誨,跟著他的弟子們一樣,稱呼「老師」。南師的智者風範、仁者襟懷,讓我充滿著感激和敬仰之情。

南師是一位聲名遠播、中西兼容、古今貫通,集儒釋道文化之大成,充滿傳奇色彩的海內外公認的大師和大家。

少年南師,天資聰穎,幼承庭訓,飽讀詩書。廣泛涉獵經史子集,鑄就了「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人格理想和政治抱負。

青年南師,統馭戍卒,在川、康、滇邊境,墾殖戍邊。又竹杖芒鞋,遍訪高人隱士,立下為中國傳統文化續命誓願。

中年南師,杏壇講學,修行參悟,並積極投身於國家、人民的宏偉大業,砥礪國人承擔重任,以振興中華民族為宗旨。

晚年南師,隱於鄉野,結廬太湖之濱,創建學堂,傳道授業,傳播中華傳統優秀文化。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唐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對德、功、言作了界定:「立德謂創製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顯然,這「三立」與南師是非常契合的。

論其德,南師厚德高風,懷仁厚之心、仁愛之德。他為人謙和友善,是一位平易純樸、和藹可親的長者。南師又是一位令人敬畏的國學大師,其人品、學養、書法、詩詞皆為後學所仰慕,故問業者不斷。他古道熱腸,總是滿腔熱情地接待各地來訪者。對後學者度人金針、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有教無類,深受後學尊崇和愛戴。南師是位飽學之士,曠世奇才,卻謙遜過人,淡泊名利,心無旁騖,與世無爭。他自嘲是「一無是處,一無所長」的老頑童。他常常秉燭達旦,夜以繼日地辛勤耕耘,嚴謹治學,知行合一,成就了不朽,給後世留下傳世著作。南師繼承中國儒家特有的道德風範,一生秉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古訓,超然淡定,深居簡出,安於清素,為人低調,不事張揚,體現了他踐行儒家優良傳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崇高境界。

南師,愛國護民,胸襟坦蕩,心存大愛,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復興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他身上洋溢著復興中華民族大業的時代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有著追求真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豪邁,又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南師是一位具有真知灼見、濟世擔當的使命意識和文化先覺的大家。他從整體、辯證的視角把握和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擔負起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傳播者和弘揚者!

論其功,南師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他天下為懷,關注香港回歸統一大業;情系兩岸,致力推動海峽兩岸和平發展。他開啟新時期國共兩黨秘密會談,促成兩岸「汪辜會談」和「九二共識」,他是溝通兩岸和平的使者,用文化滋潤兩岸關係,為兩岸和平發展積極奔波。在1992年一次會談後,南師還親筆起草了《和平共計協商統一建議書》,交密使分送兩岸最高當局,提出三條基本原則:一是和平共計、祥化宿怨;二是同心合作、發展經濟;三是協商國家民族統一大業。可惜功虧一簣沒有達成。為此南師深感遺憾,成為他一生未了的心愿。

南師曾旅居海外,卻心繫故土桑梓,惦記家鄉父老鄉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他發起成立香港聯盈興業有限公司,投入巨資與政府攜手合作建成並開通了金溫鐵路。

南師呼籲當代教育,孜孜不倦地傳播中華文化,在香港組建國際文教基金會,在港台、大陸和華人世界推廣「兒童中華文化導讀」活動。他是一位文化巨匠,創辦學堂,弟子廣播天下,對延續人文法脈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作出了較大貢獻。南師把畢生精力和追求都奉獻給了中華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揚上,堅持傳統文化拯救世道人心,廣攝儒家綱常倫理與勸世導俗思想,援儒入佛,儒釋道融通。

南師對於中國的發展和中華文化的命運有著真切的期望。他的思考總是立足於國家與民族,立足於腳下這塊土地,具有廣闊的人文關懷,關注著全球化時代東方文化復興的意義。近百年來,中國文化曾經「失魂落魄」,為了延續文化和民族的火種,南師一生盡瘁,自覺承擔起民族文化傳承與再造的重任,增強民族精神的培育,以維繫民族精神的血脈。他堅信,只要保存文化,就不會滅種。只有中華文化,才能真正地統一中國。也只有中華文化,才能真正帶給這個世界和平和安樂!他談及:一個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凝聚力,始終像一盤散沙。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創造力,只會跟外國人屁股後模仿。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他還提到:清末迄今,中國歷經百餘年的苦難,中華文化的命脈已到存亡絕續的關頭。中國文化存,則中國興;中國文化絕,則中國亡。他告誡後輩:「我現在最擔心的,中國的傳統文化不能斷,靠你們了,我們都老了,像我們這樣一走掉,你們接不上手,這個文化就斷層了,所以大家要努力!」

論其言,南師一生著書講學不輟。他學問廣博,「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觸類旁通,洞察世事,通達人情,著述極豐。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進行詳盡研讀、評註和創新,留下了近千萬言煌煌巨著,不少著作被譯成英、法、韓、西班牙、葡萄牙等多種語言。著述涉獵哲學、宗教、文化等,涵蓋儒、釋、道、玄等多個領域,「經倫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且有獨到見解。我經常獲贈南師的著作,並得到他的親筆題籤。品讀南師的著作,文字簡練又語言樸實,深入淺顯又融會貫通。南師論著,不拘泥文字語句的依文解義,而是別出心裁,深入淺出,以義理闡釋,啟迪頗深。他貫通各家各派,以經解經,經史合參,更結合古今人事、歷史背景、當今世事和自身的經驗,把沉睡深奧的古代經典用現代語體加以闡述和詮釋。如春風化雨,為當代年輕人學習和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打開了一扇智慧之門。南師熱忱追求和真誠摯愛中華傳統文化,為國學傳承不遺餘力,也為我們留下了一筆極其珍貴的文化財富。

20世紀的中國,處於「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李鴻章語)」。南師在亂世中經歷過國家民族危亡帶來的痛苦。因此,他立心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重建中國文明辛勤耕耘,不懈努力。他安貧樂道,獨居書齋,讀書治學,潛心研究中國文明和文化,於名於利從不追逐一絲一毫,彰顯了大師的高風亮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南師對時代的擔當、對絕學的堅守、對名利的淡泊,鑄就了他寂寞執著、空前絕後的不朽人生。

往事如煙,南師對我器重關懷,並給予學問上提撕幫助,深深鐫刻於腦際。可我才疏學淺,實在愧對老師。時光飛逝,歲月的時輪漸行漸遠,留給我的是無限的懷念。南師並沒有遠行,其身影,其精神,其著作,與日月同在,影響著我們,激勵著我們。南師的精深學問,以及達濟天下的崇高境界,已成為一份珍貴遺產,永遠值得珍惜和繼承。

斯人已去,懷念彌深。在南師百年誕辰之際,緬懷恩師,唯以潛心向學,奮發努力,以報師恩。傳承大師思想,從大師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作出不懈努力。

「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謹以此文,聊抒追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湖七都 的精彩文章:

七都全體師生,本學期期末考試時間、寒假安排,複習攻略看這裡
這道小菜,勾起濃濃家鄉情!

TAG:太湖七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