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所想Issue#10 The Bird Inside.一篇觀後感

所想Issue#10 The Bird Inside.一篇觀後感

本周寄語:

I would venture to guess that Anon, who wrote many poems without signing them, was often a woman.

--Virginia Woolf

導語:2017年的3月8日,我在某個商家的宣傳語中看到這樣一句話:溫柔與強勢並不矛盾,這就是屬於女性特有的力量。轉眼間,一年過去了,2018年的3月8日,依然是折扣不斷,紅包不斷,曬照不斷的一天。愈演愈烈的女王還是女神節真的變成了一個舉國同慶的日子。Celebrating Women,Celebrating being a woman。無論是被別人寵愛,還是做自己的女王,希望我們愛女人,希望我們愛做一個女人。

呼應今天「女人」這個主題,音樂部分為大家介紹一支由三姐妹組成的加州樂隊。

Little of Your Love

 Little of Your Love

HAIM 

00:00/03:33

今年Oscar頒獎最佳女主角的時候,三塊廣告牌的女主在領獎時,請所有被提名的女性站起來,並呼籲大家關注女性從業者的項目。中國劇院中除了分設男女獎項的演員類別外,可以看到女性的角色真的是寥寥無幾。

但我們今天不說「女權主義」,「婦女平權」,也不說行業潛規則這些問題。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和圍繞著它汲取養分的社會架構是很難通過「講道理」和「抗議」就徹底拔除的。

今天我們說說一部女性題材的電影「Lady Bird」

Lady Bird是Christine因為不喜歡父母給自己起的名字而自己給自己起的名字。她生活在Scranmento,一個加州中部的小城市。她有一個對她很關愛的母親,但這種關愛被她認為是她想衝破的牢籠。她幻想著有一天能自由漫步在紐約的街頭,她渴望文化,渴望自由,渴望更好的生活。

然而現實中的生活總和理想相違背,Lady Bird在不斷否認自我和釋放自我中成長,最終和現實握手言和,接受了成長環境的保守,接受了家庭的普通,也接受了自我的不完美,不再一味的抱怨而是獲得了感知愛的能力。

這其實是每個人的青春故事,影片中Lady Bird和母親的一次次爭吵,其實是自我認知的掙扎。

對自我現狀的不滿和對理想生活的渴望是每個人在青年時期的主要矛盾。

幸福感往往來源於知足常樂。但在這個每個人都在大步向前的社會,我們怎麼能允許自己知足於現狀呢?往往慾望得到了滿足,幸福感和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卻被我們無意識的犧牲掉了。

但是,誰又不想變得更好呢?就算至親,是否我們就擁有了阻擋他人追求更好生活的權利。

一個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簡單明了,甚至表面上看起來有些幼稚無聊的事情,被無任何做作學者氣息地討論到如此的深度,卻被很多直男看名字和海報就認為是女性青春電影而/不敬/而遠之(這樣斷句)。這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樣,擁有著矛盾與幽默。

男性是裸露的性別,但女性是隱藏的。可能就呼應了本周寄語中伍爾夫所說,那些很多匿名的詩作,她猜大部分是女性所作。

不要忽視了這隱藏的力量,因為往往看不見的才是最可怕的~

祝大家「女人節」快樂!

原創作品,轉載請聯繫作者。

THOUGHTS|所想

每周四的早晨和大家見面

歡迎點贊、留言、轉發、打賞

如果喜歡請在右上角分享給你的朋友。

Miss Keira sends you lots of lov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issKeira 的精彩文章:

TAG:MissKei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