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移動支付的「安全帶」怎麼系?

移動支付的「安全帶」怎麼系?

在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下,基於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發展而來的移動支付在應用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安全問題,如果移動支付過程中出現安全威脅,就會影響用戶對移動支付使用的信心,繼而影響移動支付的發展。

為此,在政府一系列的強監管措施之後,支付機構們大呼業務開展愈加困難。296號文規定,使用靜態條碼的,同一客戶單個銀行賬戶或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交易金額應不超過500元。央行的限額,讓支付巨頭有些措手不及,對於固態碼收單是較大的打擊,但是這也促進了動態條碼顯示設備、智能POS等設備的產業發展。

另外,在288號文《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優化企業開戶服務的指導意見》中要求,銀行必須強化企業開戶管理和風險控制,在2017年的監管中,不少銀行因反洗錢不力被罰,其中對企業開戶風險控制不足是一大原因。但文件同時也鼓勵銀行將人臉識別、光學字元識別(OCR)、二維碼等技術手段嵌入開戶業務流程,作為讀取、收集以及核驗客戶身份信息和開戶業務處理的輔助手段。

央行要求2018年6月30日前所有支付機構和銀行需要接入網聯。296和281文件也重複要求不得直連銀行,不得支付機構互轉。雖然直連的生意不好做了,但是對於賬戶安全得到了保證。

銀行賬戶擁有較高的金融屬性,可以在除了大眾支付場景以外的場景使用,比如ATM提現、公司對公賬戶。而第三方支付賬戶,其實更多只是一個用於消費的賬戶,央行對此限制較多。2017年,對於第三方支付賬戶的使用界線,爆發了一次標誌性事件——蘭州銀行微/支二維碼ATM提現業務被叫停。蘭州銀行試圖通過微信和支付寶直接進行ATM提現,這樣方便了普羅大眾,但違規就是違規,不能以任何理由得到寬恕。

「由於移動支付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責任分工亦不明確,再加上網路金融監管技術滯後,許多公共WIFI網路,會遭到惡意破壞及入侵,導致用戶在使用手機、平板電腦時,容易致個人信息被竊取。」全國政協委員孫太利表示,這些隱患不僅制約著網路金融的發展,同時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他建議,儘快完善個人信息法及相應的法律法規,包括准入門檻、行業資質、行業標準、處罰機制、監管機制、責任分工等相關規定,明確追責制度,規範金融市場秩序,促進金融市場健康、有序快速發展;同時加快研發移動支付的監管技術,對於異常交易、違規交易可追溯,可取證,可監管的一系列管控措施;此外,加強對公共WIFI的安全監管,定期對公共路由器進行安全檢查及升級。

隨著監管的加強,技術的升級,產業鏈各方對信息安全的重視已經達到了較高的程度。但信息安全也不僅僅是數據上的安全,更是生物信息的安全。在2017年Face ID的大火,就如當年蘋果剛開始應用Touch ID一樣,人臉在身份認證上的應用開始普及。與此同時,移動支付與生物識別的結合也更加密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POS圈頭條 的精彩文章:

TAG:POS圈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