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原標題: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活佛,藏語稱「朱古」,意思是佛的「化身」。按照藏傳佛教的觀點,那些佛學造詣精深、修證高超的高僧大德在完成佛業圓寂後,他的靈魂又轉生為新的肉身,繼續完成弘法大願、普度眾生,這種轉生為前世化身的人,稱為前世的轉世靈童,即此活佛的下一世。


藏傳佛教


不過藏傳佛教13世紀以前採用的並不是活佛轉世制度,那麼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到底是什麼時候,怎麼形成的呢?


家族式傳承


寧瑪派創始人蓮花生大師


13世紀以前,藏傳佛教的各教派都採用家族式傳承方式,如藏族歷史上最早形成的教派寧瑪派的傳承最初是家庭世代繼承,寧瑪派的創始人「三素爾」就是祖孫三代,素爾波且之後是由其養子素爾窮·喜饒札巴襲養父之業,再後由素爾窮之子卓浦巴·釋迦僧格領導寧瑪派。三素爾之後,由於寧瑪派的勢力日漸興盛,寺廟也逐漸多了起來,傳承就以師徒相傳為主。



薩迦五祖


薩迦派採用的是基本上以昆氏家族為基礎的家族內部傳承方式。如「薩迦五祖」中的初祖貢噶寧波是該派創始人袞卻傑波的兒子,二祖索南孜摩、三祖扎巴堅贊,都是貢噶寧波的兒子,四祖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是扎巴堅贊的侄子,五祖八思巴·洛追堅贊則是薩迦班智達的侄子。


噶舉派


噶舉派雖然支派很多,但大多採用師徒傳承的方式。藏傳佛教其他的一些小教派,如希解(zji-byed-pa)、覺宇(good-yul)、覺囊(jo-nang)等等,也都採用師徒傳承的方式。


轉世傳承


隨著藏傳佛教教派間爭鬥的加劇和教派內部一師多徒爭襲上師法位的矛盾加深,為了保證教派的穩定和領導權的和平傳遞,傳統的師承方法和世俗社會的世襲制度都有一定局限性,於是出現了藏傳佛教最有特色的活佛轉世制度。

公元13世紀,噶瑪噶舉派創始人噶舉派楚布寺寺主噶瑪拔希臨終之前,口授遺言:「我死後,在遠方的拉堆,一定會出現一名繼承黑帽密法的傳人。在他未來之前,你就暫時作為佛的代理。」依據他的遺言,1288年在後藏貢塘地方他的轉世靈童被找到,取法名讓迥多吉,這就是藏傳佛教歷史上第一位轉世活佛,藏傳佛教活佛轉世自此開始。


此後,活佛轉世為許多教派所接受和效法,在整個藏傳佛教中逐步形成了活佛轉世傳承的制度。中央政府對藏傳佛教大活佛的封授始於元明,1406年,明永樂皇帝冊封第五世噶瑪巴活佛為「大寶法王」。1653年,清順治皇帝後,歷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須經中央政府批准並冊封的制度遂成定製。新時期以來,第一位以金瓶掣籤方式確定的大活佛轉世是2010年7月4日的第六世德珠活佛的認定。


活佛轉世制度可以說是藏傳佛教的一個創舉。在這裡,活佛的傳承既不是通過家族式的繼承,也不是通過現代意義上的選舉,而是通過「轉世」這一宗教化的手段完成的。這種傳承方式把佛教的基本教義、儀軌和藏族宗教上層錯綜複雜的政治因素、宗教因素協調起來,巧妙地解決了宗教首領的地位和政治、經濟權力的傳承和延續問題。因此活佛轉世從一開始出現,就和政治有著不解之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常歷史 的精彩文章:

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為何不讓子孫學習繪畫?
珍寶島自衛反擊戰解放軍究竟傷亡了多少?

TAG:非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