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舌尖上跌落的舌尖3

從舌尖上跌落的舌尖3

[第34期]

有一名頂級吃貨,他對於吃的熱愛已經達到了癲狂的程度。他對於吃的熱愛,已經讓我忘記了他是一個紀錄片導演,也記不清他究竟拍了什麼紀錄片,只知道他推薦的餐館都超級棒。後來,聽說他拍了一部紀錄片,叫《舌尖上的中國》,他叫陳曉卿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談談剛剛播完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真的可謂是每集一都「饞瘋觀眾」的中國人食譜的存在。前兩季在豆瓣上的評分都高於八分,第一季更是達到了豆瓣評分9.3分的高分。而第三季,節目組估摸著是為討個好彩頭,特意挑了大年初四開播,但現在看來,這個彩頭很明顯,沒討到。開播後《舌尖3》豆瓣評分像在樓梯上滑了一跤的小孩似的,一集一集的往下掉,評分已跌至4.0。

對於一路走來的《舌尖上的中國》來說,人文,美食,缺一不可。

人文是碗,是盛具,美食是菜,是內里。

可是第三部的人文比重實在太大了,一共就那麼點地兒,都擺滿了碗,碗里的菜卻少得可憐。

光有碗,那吃不得,光有菜,那沒地兒盛,也不得吃。

而它對於人文卻又缺少一個精準的捕捉,一個家庭,一個故事,《舌尖3》把溫情用上了一種劇情片的方式塞在了觀眾的手裡。 這種人文故事的講法,講著講著就容易跑偏,偏著偏著,就出現了章丘人都沒聽說過的章丘鐵鍋,還有不知道嘗起來是什麼仙味的中藥口紅。

真正打動我們的,那都是一個個生活里瞬間。

還是說《舌尖2》吧,它對於人文捕捉的精準程度,是三部里最好的。在第二部里

? 一場離別,是一次和家裡人的視頻,是一個抹淚的瞬間。

? 一場思念,是孩子的一次咿呀學語,是一聲抓心的「爸爸,媽媽」。

? 一次相逢,是家人們在產房門口的等待,是新生兒的第一聲啼哭。

這都是僅僅幾秒的瞬間,但恰恰就是這種寥寥幾筆的留白,卻能讓屏幕另一頭的我們感動不已。

別忘了,是片刻組成的永恆啊!

很多人其實都有一個感覺,為什麼第三季的美食看上去沒有前幾季那麼好吃了?

這還是得從上一季說起。

不知大家都是否喜歡吃鹹鴨蛋。特別是那種金黃流黃的鴨蛋黃。

當我看到上圖這種美好的畫面時,一下子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唾液分泌和顴骨上升。

這種誘人,絕不僅僅是畫面,更重要的是還有當時的口白:

「鹹蛋黃獨有一種綿密與顆粒感兼備的沙軟口感」

這短短一句里,「軟綿」「顆粒感」「沙軟」,三個形容詞連用,精準的用詞讓那個畫面的觀感,一下子增色不少。這像是一種對於觀眾味蕾的勾引,畫面要能入眼,口白詞要能入耳,這兩者齊了,那才叫勾引

但是《舌尖3》這種勾引變的弱了,人文比重的加大,導致對美食的描述少了,用詞的畫面感弱了,真的能引發垂涎的變的屈指可數。

一直以來《舌尖》系列的每一集,給予觀眾的觀感都是「胃空,但心暖」。空自然不用說,但這暖,那是一個為了吃而跋山涉水的吃貨帶領著一群吃貨,一點一點用心找出來的,可以在大山的那一段,可以在小巷的盡頭,也可以是路邊的一個小攤,那都是貼著我們生活的味道。那才是中國人的胃想要得到的,一種我們我們也曾置身於相同飯桌的親切感。

?第二季第七集里的重慶小面。

?第四集里的煲仔飯。

可不嘛,也就是這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才讓我們有了生活感,有了活的滋味。但《舌尖3》似乎就少了這種親切。

一道家常的炒白菜,在第三部里變得精緻不已。就像下圖這樣。不免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我們會覺得,這些美食都太漂亮了,而這種漂亮卻不免讓人覺得疏離,因為我們都知道:那壓根就不是我們經常吃的中國美食。

這種疏離還體現在劇中人物的台詞上。

同樣是講述煲湯,舌尖二中的解說詞是這樣的:「現代科學認為,任何對食物的加工,都會造成營養不同程度的損失,但這絕對不能說服廣東人。」到了第三季,講述煲湯則成了:「從山東來到廣州後,一家人特別怕濕熱,響螺片椰肉豬骨湯正能夠生津止渴,解暑滋陰。」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播出於2012年,那在之前,中國的屏幕上只有美食欄目,主持人出鏡去餐廳這兒那兒的採訪推薦,或者廚師在棚里教人做菜,美食紀錄片是新鮮事。

所以當時的創作團隊輕裝上陣,沒有壓力,拍出的片子令人耳目一新,以食物為線索,講述著中國不同地域人們和美食之間的故事。

那個時代的輿論場與現在大不相同,沒有微信,沒有自媒體,微博還是精英年代,傳統媒體勢力還強,一個獨立,認真,走心,還有來自一個資深吃貨的執著,沒有包袱的紀錄片意外走紅,這個結果製作團隊也始料未及。

所以也就有了前兩季看的感覺就像在觀看自己家的故事一樣,都是最樸實的美食形式被以最大化的魅力展示在熒幕上,故事沒有起起伏伏與大起大落,在平淡中自然品出其中滋味。加之舌尖一、二極少會有人物的採訪片段,整個紀錄片都靠旁白串聯,該留白的時候留白,該留伏筆時留伏筆,悄然中再慢慢點出,有些地方則留給觀眾自己思考。

舌尖3的失敗在於它丟失了前兩部中存在的平和與樸實。或者說前兩部走訪的,描述的,才是真正老百姓的生活,這才是真正打動大多數人的一點。

我私以為中國美食的精髓不在於多悠久的歷史亦或多珍貴的食材,中國幅員遼闊,各地都有自己喜愛的美食,差異很大,此地流行的未必就能在這片土地外依然保持這種魔力,所以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無論其內容多珍貴。

對於吃啊,是要親自嘗試與比較的。沒有吃過鹽,是不懂得鹹的味道;沒有去過食材的原產地,是不能了解食材的個性的。美食,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品嘗、研究,對食物永遠好奇,充滿熱情的學問。

「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兩個月的蜻蜓點水式的調研,是連門都入不了的。前兩季之所以下飯,也正是因為陳曉卿對於美食的熱愛。

美食是一種載體,我們有時候懷念的不一定是它的味道,而是伴隨美食曾經發生的故事,每次看到時就會猛然想起,這是美食被賦予的感情。

寫在文後的話

很多傳統食物,在物質匱乏的時代,犧牲新鮮、健康等因素,以換取搭配更多主食飽腹以及長久儲存。換言之,隨著物質的豐富,工業手段的發展,人類的飲食發展自然應該是越吃越好而不是越吃越差的——新鮮的食材、精製的食物,就是會比粗獷流派更好吃。

所以,美食紀錄片如果要著眼於人,著眼於人類發展,到底應該拍什麼?我想,這才是紀錄片工作者們真正應該思考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在看紀錄片時該思考的。

這是巨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得更快,無論我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的有多麼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

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順頌,

春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故事囈語合集 的精彩文章:

TAG:故事囈語合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