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得有精力的方式四:思維
HELLO,讀者姥爺們。
過完年了,我又回來了。
過年期間加了許多朋友的微信,看他們轉發各式各樣的乾貨、觀點,突然覺得很乏味。
每一篇文章都大同小異,無話找話;每一篇文章都在危言聳聽。
日更的壓力使得公眾號不放過一切可以訴說的,他們真正有價值的文被淹沒在自己的口水中。
也不能說日更的沒價值,價值因人而異,朋友們轉發本身就證明了文章的價值。
但是看到琳琅滿目的文章,很疲憊,為什麼我們要這些乾貨、知識?
就像逛書店看到漫山遍野的書一樣,明知道99.9%都是與自己無緣的,為什麼還是捨不得,還是會心動?
我們要的是放下這些,放下看過就忘的東西,我們要的不是乾貨,是一種精神。
能支撐自己一切行為的精神。
我暫時不知道它從何來,然而它比所有乾貨都重要。
所有模糊不明的事,都會在勤加思考下清晰,我想以後會知道從何而來的。
還有件事,公眾號的留言只保存5天,超過5天就看不到留言了。
我看到有三條留言,但沒看到內容,不好意思啦。
言歸正傳,先把這個系列寫完吧。
有個觀念特別有趣並充滿說服力:精力(energy),而非時間,是高效表現的基礎。
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
如果說飲食、鍛煉和情感增加了精力上限,意志決定了精力調度,思維則決定了精力的去向。
思維精力低下的人精力是渙散的,各種方法得來的精力,猶如擰不緊的水龍頭一樣白白流失掉。
常有這樣的人,砥礪前行時期積攢下的良好習慣——會定期健身、不會吃垃圾食品——卻在消沉時期日漸消磨,直至忘卻。
我們看到他們精力無窮,可惜盡數浪費在熬夜、遊戲上,浪費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我們很容易忘記自己想要什麼,只有銘刻下來才不會忘記,其中調整思維方式尤其重要。
「優化思維精力的關鍵因素包括思維準備、構建願景、積極的自我暗示、高效的時間管理和創造力。」
Jim Loehr和Tony Schwartz的這句話簡而言之,認準自己想要的,排除一切負面干擾,不斷向前推進。
每個人的想法千千萬,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結果。
譬如一個男孩對女孩說,你真漂亮,女孩扯著嘴角微微一笑。
這樣簡單的場景,女孩的笑隨隨便便就能分出三種含義。
1、嘲諷。
2、羞澀。
3、禮貌。
我們不是女孩,很難說女孩的笑是什麼意思。
所以,她為什麼笑並不重要,關鍵在於我們需要什麼結果。
如果想要男孩和女孩在一起,我們則將笑理解為羞澀,並儘可能去做促成他倆的努力。
這樣做雖然不能保證他倆一定在一起,但也為此做出貢獻,增加了幾率。
這個努力的過程,就是思維準備和構建願景,即相信自己施加的影響。
隨後不斷暗示自己,這樣做是能得到想要的結果的。
當然,暗示歸暗示,一切需建立在合理的基礎上。
用積極的想法暗示自己,不代表欺騙自己,更不是忽視客觀世界。
我們之所以要如此做,是因為大腦非常善於胡思亂想,實際上只要沒思考,大腦就會進入神遊狀態。
神遊時多半是在思考最近憂慮的事,而這些大多是讓人煩躁或是懸而未決的事情。
可以這麼說,只要讓大腦自由活動,想法就會悄悄地消極下去。
我們不能允許這種事發生,必須控制住自己,保持積極的想法。
這樣是提升效率的最佳方式。
心理學家塞林格曼(Seligman)曾用歸因方式問捲去調查保險公司銷售員的樂觀程度,得出的結論是樂觀排名前10%的銷售員銷售的保險額高出排名後10%的銷售員88%。
那些前10%的人就沒有煩惱,沒有憂慮嗎?
一樣有,但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將所有煩惱壓下去。
當在思維精力上站穩腳跟,能靈活自如地運用後,便可以進一步考慮時間管理的問題。
很多公司,特別是大公司,都瀰漫著這樣一種文化——工作、加班工作才是高效率的表現。
實際上和絕大部分人加班者的心理感受一樣,這樣做效率非常低下。
一般人合理的工作時間是1.5小時為一個周期,連續工作或學習超過1.5小時就會漸漸力不從心。
休息一段時間再工作或學習效率更高。
看過前幾篇文章的讀者姥爺也能感受到,沒有什麼工作是一定得馬上做完的,在精力充沛的情況下能做得更快更好。
就算是大公司的CEO,只要有勇氣安排時間,也能給自己抽出許多空閑出來。
並且,做得越多越熟練。
無論是《精力管理》的作者還是其他類似書的作者,他們都強調思維也像肌肉一樣,經常鍛煉才能更健壯。
放棄思考,大腦就會生鏽。
我們不想生鏽,就不能放棄思考。


TAG:意義是人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