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嵩明園道版畫博物館上藝術課 人人都是藝術家?

在嵩明園道版畫博物館上藝術課 人人都是藝術家?

請輸入以下網址

搜索閱讀《滇中新區報》電子報

手機版地址:http://www.cnepaper.com/dzxqb/h5

人人都是

藝術家

版畫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有多遠?答案是很近。我們每個人時刻與做版、與印刷術緊密連接——比如現在,您正在閱讀的《滇中新區報》,就是由全球新聞界最普遍、最常用的激光照排機和計算機直接製版機印製出來的,而這種工業化技術手段與版畫的手工製版創作過程密切關聯。

版畫從誕生那一刻開始,就與刻、複製、過程、邏輯、材料、工具、技術密不可分:銅版替代了木刻,石版替代了銅版,絲網替代了石版……與油畫、國畫藝術相比,版畫創作外向性更突出,具有鮮明的社會性,並且與技術進步緊密相關。

不久前,記者在嵩明園道版畫博物館欣賞了多幅作品,並體驗了版畫的製作過程。

製作流程

雕版

上墨

對版

套印

完成

到嵩明看大師版畫

2018年1月,在嵩明縣楊林鎮福朗里開館的雲南園道版畫私立博物館正式開門迎客,目前共有30餘名藝術家在版畫及相關領域創作的100多幅作品正在展出。「展品來自美國、烏克蘭等國家,也有雲南本土藝術家的創作。」據園道版畫博物館的策展人阿波介紹,既有保羅·畢加索、安迪·沃霍爾、馬克·夏加爾、羅伊·利希滕斯坦、歐萊克賽·費德林等大師作品,還包括當代藝術家毛旭輝、唐志岡、曾曉峰、陳流、賀昆、梁越、劉正勇等雲南版畫家的代表作,「是西南地區第一家關於版畫展覽和創作的私立博物館。」

什麼是版畫?一切具有拓印痕迹的藝術作品和藝術行為都可以被稱作是版畫藝術,「版畫有兩個很重要的特徵,一個是刻版,一個是複印。版畫是複數,一塊版可以印很多次,比如為書籍配插圖,就是版畫最初誕生的目的之一。」阿波介紹,在技術上,版畫一直伴隨著印刷術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變化,傳統版畫用刀或化學藥品等在版上刻出或蝕出畫面,再複印於紙上;用刀或化學藥品等在不同材質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出來的圖畫,讓版畫分為木版、石版、銅版、鋅版、麻膠版等多個品種;而木版又細分為黑白木刻、水印木刻、傳統套色木刻(拼版)、絕版套色木刻和木口木刻5大類。版畫是集繪、刻、印於一體的獨立的有別其他繪畫門類的畫種。

在展館的起始位置,展出了雲南本土版畫家賀昆創作的絕版木刻《迷惘》,既是策展人也是版畫家的阿波,介紹了如何鑒賞版畫的小技能,「這幅作品木刻技術運用得很自如,沿襲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的手法,又具有他自己鮮明的個人風格,灰色調中使用了純度很高的色彩。細看,顏色很複雜。技術上沒問題,那就再來看他表達的主題是什麼……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大體從這兩個方面來欣賞。」「絕版木刻的意思是將一幅畫所有的色版集中在一塊版上,邊刻邊印。用這種方式印版畫的過程是個自然毀版的過程,作品完成後原版已無法再印出作品,和傳統的分版套印法不同。」

複製只是一種表現方式

版畫創作那種由畫家之手進行的刻版和印製,與報紙的工業化複印顯然是兩回事兒,它們的內在聯繫是都需要借力於隨時代不斷發展變化的印刷技術,「我們在理解版畫時,不能只把它理解為複製品,複製只是一種手段。」阿波說。

以木刻版畫為例,畫家要使用木刻刀,木刻版畫的重要技術特點就是刀痕感強烈,印製出來的版畫大多擁有強悍的刀刻線條。有的畫家覺得木刻刀刀痕太大,為了作品表達上的細膩和精緻,嘗試使用銅版的搖刀和滾點刀,以獲得痕迹技術的更多可能性。「換個角度來理解版畫,我可以表達得更詩意一點兒:刻刀賦予力量,拓印產生肌理,在線條和色塊中表現出獨特的美感——版畫的本質是痕迹藝術。」阿波一邊引領記者觀賞以不同材質和技術手段創作的版畫,一邊啟發欣賞版畫的個人角度。

「這是歐萊克賽·費德林的《陷入愛河的丘比特》,銅版和木刻是不是表達手法很不一樣?」和木刻版畫相比,銅版版畫使用黑白灰色調,畫幅沒有木刻那麼宏大,顯得更加細膩和雅緻,而絲網版畫、木口木刻也都呈現出與材質息息相關的表達特點。「小幅的那幾張銅版版畫,很像是書籍的插圖,裝飾感強。無論是作為伴隨書籍印刷而發展出來的插圖裝飾,還是藝術大家們偏愛的創作風格,文本以及圖像的傳播,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漸漸擺脫了對傳統印刷方式的依賴。現如今,版畫形式豐富多彩,分為獨幅版畫、空間版畫、綜合材料版畫、數碼版畫等。畫家在創作中,也有對自我的反省,對現代化的反思。」阿波說。

歐萊克賽·費德林是一位烏克蘭版畫家,畢業於基輔美術學院,他的作品涉及圖書插畫、設計、繪畫和版畫。也許是以前木刻看得較多,對銅版版畫了解較少,園道版畫博物館中展出的銅版作品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與生俱來的邏輯性

中國古代版畫主要指木刻版畫,現存中國最早的、有款刻年月的版畫,據考證是唐代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首圖;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畫是遼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無釋迦牟尼佛相》。從佛經插圖、畫本到後來的民間年畫,再到20世紀30年代抗日救亡的新興木刻,了解中國版畫演變歷史就會發現,其誕生過程和發展變化都和普羅大眾的生活需求息息相關。我國的版畫經歷了複製版畫和創作版畫兩個發展階段,版畫的語言和工作方式越來越受到藝術家和普通人的關注。在國外,版畫發展主要經歷了石版和銅版,其中銅版起源於歐洲,代表大師有德國的丟勒、荷蘭的倫勃朗和西班牙的戈雅等,也經由平民百姓的閱讀需求大力推動。

「安迪·沃霍爾的絲網版畫《瑪麗蓮·夢露》大家都很熟悉了,他的風格就是通過絲網印刷法不斷重複影像,將人物,比如演員夢露的經典形象化成視覺商品。」阿波介紹,由此引領的絲網印刷和波普藝術見證了消費主義的興起,版畫記錄時代風尚。「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個大數據E時代,信息量驟增、製作和獲取圖像的便捷,足以對藝術家構成技術與創作的全新考驗。從這個角度來看,版畫的製作過程又具有了新一層創造性意味。」

版畫不同於油畫等其他畫種,不是手畫出來的,而是先經過雕刻、繪刻再印刷出來的一種畫——特彆強調製作感,製作過程中先做什麼後做什麼的邏輯性強、手工性強,「如果想完成一張版畫,必須做好繁瑣的前期準備工作,再經過嚴格要求的工序,以及印製過程中出現的不確定……這個過程是很值得體會的,沒有一系列極富邏輯性的製作過程,版畫創作就不完整。」記者也嘗試了用滾筒給木版上色、對版、印製木刻版畫的過程,體會了手工製作版畫過程中的細節和驚喜。

人人成為藝術家,顯然不可能;在欣賞和嘗試藝術創作中獲得思考與快樂,這倒是不難。

阿波表示,博物館準備和周邊大學進行交流,先教老師製作版畫,讓版畫這種很需要動手能力、手工性很強的藝術方式進入學生視野。「版畫由於可印製,價格相對平民化,也適合大眾收藏。」

本報記者 馬逢萃/文 周凡/圖

編輯整合/版面設計 熊瑛

審核 唐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滇中新區報 的精彩文章:

TAG:滇中新區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