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儒家表面獨霸天下,缺了它不能運行,劉邦的一句話暴露了本性

儒家表面獨霸天下,缺了它不能運行,劉邦的一句話暴露了本性

圖:孔子

說起孔老夫子,後人對其讚譽是很高的,他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

思想家,儒學的開創者,編纂《春秋》,修訂《六經》

一部《論語》含金量極高,現在要說嘴裡哼不出幾句論語詩詞,都不好意思說上過學

可見,儒學在2000多年的浪潮中,不僅沒有消損,反而越聚越大,受用至今


一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不知激勵了多少國人

圖:孔子

但回到孔子和孟子的時代,他們的一生是非常窘迫的,在那個奴隸制和封建制橫行

大家都尚武的時代,拼的是誰的拳頭硬,誰就當王

你看春秋五霸,基本是是一個邏輯模式:我要當老大,你不聽話怎麼辦呢?那就要把你打服

作為小弟,你給我一些進貢,我就罩著你

而對於這種看上去柔柔弱弱,華而不實的思想,當時沒有人願意用的,即使用了,見效周期也太慢

圖:商鞅

反而是商鞅,韓非子這樣的法家容易受到了君王的喜愛,包括秦國的逐步強大,都是建立在法學的基礎上

那麼問題來了,儒家又是怎麼走向歷史舞台的呢?


我認為是孔子提倡的:仁者愛人,以民為本

法家在前期是很有作用的,缺了它皇權不能運行,但在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

他的很多問題就暴露出來了,這裡主要說兩點:

第一,過於強調刑法的作用,主張「以刑治刑」,輕罪重罰,容易激發民怨

第二,不太在乎人民的道德本性,甚至有些反人性,恩賞刑法一般從利益出發,久而久之,人們自然只講利益

圖:韓非子和李斯


這個時候,以性善論為內核,以仁愛為外衣的儒家終於閃亮登場了

他提倡的是家國天下,道德教化,仁者愛人

這樣的思想,對古代帝王無疑雪中送炭,既維護了自己的統治,又把仁愛的外衣披在身上

彷彿是在向全天下的人說:「嘿,百姓們,我是個仁義的君主哦,快到我的懷抱中來吧等等」

圖:秦始皇和漢武帝

但與此同時,統治者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他的專制統治

秦始皇時期,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做成12個金人,就為了給子孫留下萬世基業,後期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當年的漢高祖劉邦不就說過:「非劉氏不得稱王」

圖:劉邦

韓非子說的也很清楚:「法者,王之本也」,君王制定法則,原本就是用來統馭下民的。

而且歷代統治者深得法家之真諦,儒表法里,是歷代帝王的統治訣。

就拿造反的李自成軍隊和太平天國的軍隊來說,他們敢燒和尚廟,敢燒道觀,但對於文廟卻是萬分不敢的

圖:李自成

任何統治首先都必須樹立其統治的合法性,法家天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那怎麼辦?

好辦呀,那就在外面過上一層軟綿綿的儒家棉花糖唄

孟子曰:「得乎丘民而為天子」,這一說法其實就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出發的,至此,儒家和法家完美融合

好了,這一期就到這裡,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動動小手關注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滾輪 的精彩文章:

趙光義欺負皇嫂,後人認為很殘忍,兩個原因成功洗白
晉朝被稱最窩囊朝代誰之過,從統治者角度來看,也很無奈

TAG:歷史滾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