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越反擊戰,戰士頭盔上紅色圖案代表什麼?真相令人悲痛

對越反擊戰,戰士頭盔上紅色圖案代表什麼?真相令人悲痛

1986年10月14日,老山前線打響了一場由蘭州軍區139師416團「特工五連」為主,代號為「蘭劍-B行動」激烈殘酷的拔點戰鬥。這次是中國第一次直播慘烈的對越反擊戰,也是我軍戰爭史上第一次進行現場直播的戰鬥。

參加「蘭劍-B行動」的139師416團是一隻屢建奇功,戰功顯赫的英雄連隊,尤其是在抗美援朝中,打的美國王牌部隊狼狽不堪,因此被中央軍委授予「特工五連」榮譽稱號。因為這是一場直播戰鬥,通過視頻發現在戰士們的頭盔上和肩膀上有多種標誌,每種標誌都代表什麼?

這些紅色標誌總共有六種,分別是「Z字型」、「一杠型」「圓型」「十字型」、「三角型」、「箭頭型」,其中,「三角型」是代表第一突擊隊員,「箭頭型」是代表第二突擊尖兵,而「Z字型」的是代表突擊隊長,「一杠型」是代表突擊隊排長,「圓型」是代表突擊隊班長,「十字型」是代表突擊隊衛生員。

我們會發現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突擊隊員,聽到突擊隊員的名字都會令人肅然起敬,他們的任務是在優勢炮兵的火力支援下,向越軍佔據的老山前沿604號陣地和968高地突然出擊。

604號陣地、968號高地位於老山主峰東南方約1000米,其南靠大青山,東鄰832高地,西連1058高地,都有越軍防守,只有北側是第47集團控制的1072、1043高地,但是這兩個高地不易防守且後勤困難,打下來之後又都主動撤了回來,轉為火力監視。

968高地是雙方爭奪次數較多的地域之一,越軍的防禦心理相當敏感,選擇這裡作為首次出擊的目標,具有打擊越軍士氣、保持軍事壓力的意義,同時也可以在較為熟悉的地形上進行初戰練兵。

1986年10月12日,在139師召開的出征誓師大會上,集團軍軍長錢樹根向5連授予一面印有「攻無不克」四個大字的紅旗,為壯士們行色,軍長親自為突擊隊員們斟酒,很多突擊隊員是人生第一次喝茅台酒,竟然是為上戰場,也可能是最後一次了。

出征之前,突擊隊員告別家人,為保平安他們幾乎全穿著紅褲衩、系著紅腰帶,胸前用綢布做的大紅花,希望有幸運之神能夠眷顧自己,還能跟家人團聚。

突擊隊員們與10月14日凌晨開始出擊,原本想趁著敵人不注意,以偷襲手段迅速攻下兩個高地,可是凌晨大霧瀰漫,摸不清陣地在哪裡,戰鬥只能推遲,一直到中午大霧散開,指揮部只能改偷襲為強攻,爾後下達炮火準備命令。

從12時58分,11個炮兵連的65門火炮對松毛嶺、那拉、八里河東三個方向的越軍前沿307號陣地、425陣地、395號高地、55號高地等18個目標實施重點炮擊,誘使敵人誤判,以掩護突擊隊員在老山方面的出擊。

13時35分,步兵第一突擊隊迅速出擊,經已經打開的雷區通道直撲604號陣地,第一突擊隊副隊長羅卜基帶隊沖在最前面,以勇猛的動作連續炸掉了越軍3個火力點,迅速突破604號陣地前沿,之後轉入搜剿敵人的掩蔽工事和屯兵洞,掩護第二突擊隊。

第二突擊隊在隊長祁振武指揮下超越第一突擊隊向968高地發起衝擊,10分鐘衝上968高地主峰,隨即轉入搜剿打洞。可是高地上殘餘的越軍藏著掩蔽的屯兵洞中負隅頑抗,在搜剿過程中,戰鬥打得很殘酷,突擊隊員傷亡很大。

突擊隊員顧金海和畢東玉在搜剿的過程中,顧海金為了保護戰友被敵人的手雷炸傷五處,包紮完傷口,仍然堅持戰鬥。這時飛來一發越軍的炮彈,將顧海金和隊長馬權斌同時炸傷。

身邊的隊員又要送顧海金下陣地,他用力大聲喊道:「先救隊長!」這感人的一刻被佔地記者拍到,一度在網上流傳,感動無數國人。顧海金拖著受傷的身體划出一條20米的血路,頑強的炸毀敵人一個又一個屯兵洞,斃傷越軍多名。

在最後和戰友們一起後撤時,越軍的炮彈再次飛來,顧海金用最後一點力氣將隊長馬權斌推開,隊長獲救了,顧海金全身卻變得血肉模糊,因流血過多壯烈犧牲。戰後,顧海金被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戰後統計,戰鬥中突擊隊犧牲22人,負傷56人,馬權斌等指戰員榮立一等功,顧金海、羅卜基、祁振武等烈士被追記一等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兵之眸 的精彩文章:

如果死刑犯在臨刑時居然反抗,後果是什麼
世界各國美麗女兵,你最喜歡哪一個?

TAG:老兵之眸 |